黃芪活血功效芻議
(2008-06-22 19:09:04)
下一個
黃芪作為一味臨床常用傳統中藥,其應用曆史悠久。迄今為止已發現的最古老的醫書《五十二病方》裏就有用黃芪和白蘞、芍藥、肉桂、幹薑、蜀椒、吳茱萸、甘草等配伍治療疽病的記載。本品素有補氣藥中“耆長”之譽,有關“補氣”的功效。曆代本草記載和醫家論述甚多。每談及黃芪,必言其補氣,似乎定論已成。時至今日,黃芪作為健脾補中、升陽舉陷、益衛固表、利尿、托毒生肌的常用藥,為世所公認。曆版全國統編《中藥學》教材、《中國藥典》以及有關中藥學的專著中,在論及其功效或功能主治時也隻言以上五方麵作用。而更有甚者,在言及其他功效時也要把補氣作為基礎,似乎補氣已經成為了黃芪的中心功效,其他功效仿佛成了補氣後的間接效果。至於黃芪“活血”的功效更絕少獨立地提出。涉及到古代方藥以及現代臨床用藥有關其活血的功效時,則多從“補氣以行血”的角度解釋。然而,關於黃芪活血之功,曆代醫籍不乏記載,古今不少方劑都有應用,現代研究也有相關印證。筆者便就黃芪活血功效做一探討。
1 祖國傳統醫學對黃芪活血功效的認識
曆史上最早提到黃芪活血的本草著作當推陶弘景所集的《名醫別錄》,指出本品能“逐五髒問惡血”。後世諸如《日華子本草》,言其能“破症癖”;李東垣的《藥類法象》提到本品善冶“血脈不行”;《本草綱目》記載張元素言其“活血生血”;張璐的《本草逢原》認為其“能調血脈”等等。如此種種的記載都說明黃芪具有活血的效力。
有關黃芪活血功效在臨床中的應用更非鮮見。如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中《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中的黃芪桂枝五物湯以黃芪與桂枝、芍藥、生薑、大棗合治血痹,肌膚麻木不仁;《中風曆節病脈證並治》中的烏頭湯以黃芪與川烏、麻黃、芍藥、甘草相配治寒濕痹證,關節疼痛不可屈伸;《楊氏家藏方》中的蠲痹湯,本品與羌活、當歸、薑黃等藥同用,治風寒濕痹之血脈痹阻者;《聖濟總錄》黃芪散,黃芪與續斷、當歸等藥同用,治骨折筋傷,瘀滯腫痛等;《傅青主女科》中的理氣散瘀湯,以黃芪、人參、當歸、紅花、丹皮和薑炭,治跌閃小產,血流紫塊,昏暈欲絕;《張氏醫通》中的三痹湯,以黃芪、人參、白術、當歸、赤芍、茯苓、甘草、桂心、防己、烏頭、細辛、生薑和紅棗,治風寒濕氣合病,氣血凝滯,手足拘攣;《醫林改錯》中的補陽還五湯,黃芪與當歸、川芎、地龍等品同用,治痹證或中風後遺症因氣虛血滯、肌膚筋脈失養,症見肌膚麻木或半身不遂者等等。近年來,臨床上更是將本品及其不同製劑廣泛應用於冠心病、動脈血栓、肺栓塞、腦血栓、腦梗塞等多種血脈瘀滯者。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中醫理論中氣和血的密切關係,黃芪活血的功效往往被掩蓋在補氣之下。又由於黃芪良好的補氣之效,當遇到其應用中有涉及活血之效時,人們往往從補氣的角度來解釋。比如補陽還五湯,是著名的治療“氣虛血瘀”的方劑。方中重用生黃芪為君,用量是其他所有藥物總量的五倍還多。在解釋該方重用生黃芪為君時,通常認為黃芪補益元氣,使氣旺而血行,瘀去而絡通。可是,補氣之藥俯拾皆是,緣何臨床很少見到運用其他補氣藥來治血瘀呢?於是又有人提出黃芪補氣時補中善行,儼然黃芪具有理氣的作用了。其實,如果根據黃芪補氣兼活血的功效來解釋,這個方子重用生黃芪為君理解起來就順理成章多了。近年來關於黃芪的實驗藥理研究得到了證實。
2 實驗藥理研究對黃芪具有活血功效的支持
在看實驗藥理研究前,我們首先要解決一個問題,現代醫學裏藥物對機體什麽樣的影響在中醫學裏可以稱為活血?由於此項目前沒有統一標準,筆者試就自己的理解做一探討。考察中藥中活血化瘀藥對機體的影響,筆者認為可以用以下幾個方麵作為藥物活血功效的考量:擴張血管,增加器官血流量;減少血小板粘著和聚集;增加纖維溶酶活性,促進已形成的纖維蛋白溶解,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環,使血液流動加速;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減少炎性滲出,促進炎性滲出物的吸收。
2.1改善血液動力學
2.1.1 擴張血管 石剛剛等 采用離體豚鼠心髒灌流和豬冠脈螺旋條生物檢定技術,發現黃芪注射液可使豚鼠冠脈流量增加,心肌收縮力增強;使氯化鉀和組胺誘導的豬冠脈條收縮曲線壓低,兩者均呈量效依賴關係,表明黃芪對冠脈有直接擴張作用。實驗表明黃芪凍幹粉具有明顯降低心肌興奮性作用,從而導致心率減慢及心肌收縮力降低。由於心舒期的增長及收縮力的降低,延長了冠狀動脈的灌注時間,減輕了心肌對冠狀動脈及其分枝的壓迫,使冠狀動脈血流量明顯增加。有研究認為黃芪可以通過血管平滑肌細胞誘導一氧化氮合成酶的產生,促進N()產生,繼而激活血管內皮細胞一氧化氮鳥苷酸環化酶途徑,導致血管擴張。
2.1.2 改善心泵血功能 張全貴等觀察到黃芪治療心血管疾病後發現左心功能改善,心排出量增加20%,心電圖明顯改善,總有效率為90%,心輸出量、心髒指數和射心分數等均有所改變。薛芳榮等用心阻抗圖監測黃芪注射液治療冠心病並心髒收縮功能不全病人,結果表明黃芪治療後使心絞痛、胸悶症狀明顯緩解,而且每搏輸出量(SV)、每分輸出量、心髒指數(CI)和EF值均明顯增加,左室峰射血率/左室射血分數(PER/LVEF)比值變小,說明黃芪可增加心髒搏出量和提高LVEF。
2.2 改善血液流變學
2.2.1 減少血小板粘著和聚集 孫維廣研究發現,黃芪在體外對正常人及大鼠的血小板聚集均有顯著的抑製作用,還有較好的促解聚作用。黃芪對血小板聚集的抑製作用可能涉及其抑製血小板鈣蛋白活性,導致血小板磷酸二酯酶活化減少,cAMP降解減慢,血小板內的mAMP/eGMP比值升高。黃芪可使血漿前列腺素I2濃度增加,血栓素A2濃度降低。另外,黃芪能顯著增加小鼠紅細胞膜流動性,降低全血比黏度和細胞變形指數。可見黃芪通過保護紅細胞變形能力,抑製血小板聚集,改善患者血液流變性,促進血液正常運動。高建等通過實驗證實黃芪可提高應激小鼠血小板內cAMP含量,並對鈣調蛋白(CaM)具有抑製作用。磷酸二酯酶(PDE)的活性依靠CaM的調節,黃芪通過抑製CaM而抑製PDE的活性,使血小板內cAMP水解減少,含量增高,黃芪皂甙(AS)能抑製血小板聚集而發揮抗血栓形成、延長動脈血栓形成時間的作用。
2.2.2 降低血漿纖維蛋白原 許豔等報道黃芪多糖能有 效降低血漿纖維蛋白原的含量,改善微循環,抑製血小板凝集,擴張血管,降低血黏稠度,提高紅細胞膜的流動性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降低過氧化脂質含量,減輕自由基造成的損傷。
2.2.3 抗血栓形成 王巧雲等觀察黃芪注射液對大鼠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發現用黃芪注射液可降低血液粘稠度、凝固性,具有顯著抗血栓形成作用,能使優球蛋白溶解時間縮短。提高機體纖溶性,增加纖溶酶活性,亦能延長APTT、PT、TT而影響凝血過程,產生抗凝作用,鬆馳平滑肌,擴張冠狀血管,降低血液循環阻力,改善血液循環,尤其是微循環,達到心功能改善。
2.2.4 降低血脂 吳勇等實驗發現,黃芪多糖用於治療抗動脈粥樣硬化後,血清中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MDA和ET有明顯降低,並升高NO、SOD及總抗氧化活力。光鏡檢查可見,動脈內膜表麵基本光滑,內此細胞形態基本完好,未見泡沫細胞。
2.2.5 改善動脈硬化 徐品初等婦通過研究黃芪對老年大鼠主動脈和肺內膠元含量的影響,認為黃芪擴張血管的作用與膽堿能係統和組胺的釋放腎上腺素α、β受體無關,黃芪水提物能通過血管平滑肌細胞(VSMC)誘導一氧化氮(NO)合成酶(NOS)的產生,而促進NO的生成,介導血管的擴張,抑製VSMC的增殖,抑製老年大鼠主動脈中膠原含量的升高,對調節血壓、抑製動脈硬化等有積極作用。
2.3 消炎作用 炎症在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中起重要作用。炎症反應的激活可能是導致斑塊不穩定的主要因素。冠狀動脈內脂斑破裂、血栓形成被認為是急性冠狀動脈事件,包括不穩定心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發病機製。缺血缺氧造成血管內皮細胞損傷,並釋放出一係列炎症介質。楊沁等研究發現黃芪總皂苷能減輕組胺造成的血管內皮單層通透性增加,可顯著減少炎症時滲出液量、中性白細胞遊出數、蛋白質含量,降低滲出液中白細胞介素-8和NO含量。黃芪總皂苷的抗炎作用機理與其降低血管通透性,以及對於血細胞、白細胞介素-8和NO等炎症介質的作用,抑製氧自由基生成有關。
3 結語
現代中藥學提出功效專項,是現代中藥學的顯著特征,是中藥學發展的表現。然而,由於全麵認識藥物的曲折性,許多藥物功效認識的缺如便不可避免。黃芪作為補氣的良藥,曆來備受重視,但也正因為對其補氣作用的極度重視,讓人們對其功效的認識停滯不前。黃芪活血之功,曆來並不缺乏記載,活血作為其功效絕不僅僅局限於“補氣以行血”。通過現代科學研究手段,可以更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所以筆者認為,黃芪除“補氣行血”之外,可以直接作用於血液循環係統,具有良好的活血之效,活血應當作為黃芪的獨立功效予以補充,從而為臨床用藥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