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 腳
(2008-03-28 06:43:13)
下一個
腳是人及鳥獸、蟲類的行動器官。今天,人們抬腳移步,輕鬆自如,大家可以隨意地行走。可是遙想當年,人類要跨出這一步,卻經曆了漫長的過程。有決定意義的一步
在許多萬年以前,人類的祖先古猿因為種種原因下了樹,並且直立起來了。它們本是在樹間跳躍的臂行者。臂行動物雙臂上攀,身體與地麵垂直,脊柱較直了,頭可昂起了,內髒器官也發生了相應變化。總之,已經具備了直立的條件。
古猿在樹上之時,後肢主要是用來抓握的。抓握和行走是兩種不同的運動方式,對腳的骨骼和肌肉等的要求也不同,因而下地直立就不易站穩。隨著古猿被迫經常站立,上肢經常用於采摘、狩獵等勞動,上下肢的分工越來越明確。漸漸地,古猿的腿腳能站穩了。可僅僅站得穩還不夠,還必須走得動。開始時,它們的腿腳纖細無力,腰有點傴僂,行走時頭重腳輕,步履蹣跚,經過長期的痛苦磨練,它們終於邁出了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人類學家認為,直立步行是人類進化的關鍵。
南非考古學家在1995年發表論文稱,他們發現了350萬年前的原始人的腳骨化石。這腳骨既能用來直立行走,又能用來握住樹枝攀行,大概還是在進化的“初級階段”。
“千裏之行,始於足下”。跨出了第一步之後,接著就會有第二步和更多步。漸漸地,猿腳跟變成了今天的人腳跟;腳力也由弱變強,成了今天可負重、能遠行的鐵腳板。
一生要走多少路
每個人天天都在動用自己的兩隻腳,可遺憾的是,大家對腳的讚詞竟寥寥無幾。這大概是腳踏實地,反而被人忽視了的緣故。
其實,當我們的祖先邁步跨入“人”的門檻時,腳是立了大功的。
人的胚胎在第三、四周時已經有腳,出生後幾個月就會站立,1周歲左右即可學步,於是開始了“真正的”人生的曆程。
就生理作用而言,腳的最重要功能是走路。可一個人究竟要走多少路,是大有差異的,加上計算方法和群體的不一致,所以數據差別很大。英國一家製鞋公司的資料說,現代人一生要走42000千米路。也有人計算,一個70歲的現代城市人, 一生步行的裏程是80500千米。世界衛生組織的某些調查認為,一個人畢生約需步行420000千米哩。
腳的另一功能是承受全身的重量。人們發現,一個60千克體重的人,腳每天累積承受的總壓力有好幾百噸。足球運動員在一場球賽中,每隻腳累積承受的力量竟可超過1000噸。
腳能走路與承重,與腳的特殊結構有關。每隻腳都由26塊骨頭組成。它們的排列方式和手相似,從腳底到腳趾有一層厚厚的骨墊,名叫足底筋膜,它對腳部組織有支持和加固的作用。此外,每隻腳還有107條韌帶和19條肌肉錯綜複雜地相互作用著。人即使站立不動,腳也在不斷地運動:拉緊這條肌肉,放鬆那條肌肉,使身體保持平衡。科學家通過“腳底接地投影器”發現,人站立時的重心,會隨著呼吸而變換位置,並且是在不斷回轉晃動中保持著站立的穩定姿勢。
——盡管我們感覺不到這種回轉晃動。走路時,變化就更複雜了。人一生要經曆幾億次行走的顛簸,可是腳仍然能夠使用。腳的構造是如此巧妙,連生理學家也感歎地稱之為“解剖學上的奇跡”。
腳在人體的“最底層”,一生都在默默地力我們服務,我們要好好地愛護它。
對腳的研究
有位日本教授對腳進行了長達37年的研究,觀察了近40萬人。他發現了許多有趣的現象:
如果抓一下剛出生嬰兒的腳底,往往右腳底有反應,而左腳底“無動於衷”。這說明,左右腳的機能是有差別的,這種反應差別約在出生半個月後才會消失。
人的站立能力隨年齡而變化。20歲左右的青年站立能力最強,超過50歲就會有所減弱。
一般來說,腳底的長度相當於拳頭的周長:7個腳底的長度大約等於自己的身高。然而,腳是有“伸縮性”的,人在中午時腳最大,午睡一會兒,腳會縮小一點點。腳在一天中的變化差別有時會達到5%。
兒童的腳幾乎天天在長,每月平均要長1毫米,大約到25歲才定型。根據調查,我國成年男性的平均腳長為24.48厘米;女性腳長為21.60厘米。
在醫院裏,測量腳長還有新的用途。若遇危重新生病兒,常要給予搶救,此時一般難以對孩子進行有關指標的測量,可改為測量他的腳。因為根據孩子的腳長,可以確切估計新生兒的體重及其他數據,從而判斷孩子的成熟程度,作為用藥的參考。
別讓足弓消失
赤腳走在鬆軟的泥土上,留下了一個個腳印。請你注意,腳印的內側前後並不相連,好像一座拱形的門或橋。這拱形就是足弓。
人類學家說,足弓的從無到有,從不完整到完整,是從猿足到人足的一大進步,是直立後步伐從慢到快的一個重要生理條件。
猿類幾乎沒有足弓, 因此走起路來踉踉蹌蹌,慢慢騰騰。後來,足弓由低到高地發展了起來,人類的活動也就自由靈便了。有了足弓,人的體重及負重力量的大約52%就落在腳後跟,其次落到拇趾蹠骨頭和小趾蹠骨頭。體重主要落在這“三腳架”上,走路就很穩固,就不會左右搖擺。有了足弓,體重會均勻地傳到腳的各部分,可減輕某一部分過分疲勞。腳上關節都有或大或小的活動度,有了足弓,腳就富於彈性,勞動和運動時對身體,特別是對腦的震動就有緩衝功能。有了較高而富於彈性的足弓,走路就快而穩了。
然而,有不少人卻是扁平足。顧名思義,這些人沒有或少有足弓,是“平腳板”。扁平足者若立、走、跑的時間稍長,就會腳痛,負重能力也弱一些。
嬰幼兒過早地站立和走路,兒童體育活動過量等,都會導致扁平足,它也與遺傳及某些疾病有關,宜注意防治。
請洗腳上床
“睡前洗洗腳,猶如吃補藥”。這句俗話生動地敘述了洗腳的好處。事實士,古人早把“睡前一盆湯”看作是一種養生之道。
蘇東坡的詩作中談到,洗腳有助於睡眠:“主人勸我洗足眠,倒床不複聞鍾鼓。”這是因為,溫水洗腳可以鬆弛神經,“引血下行”,對神經衰弱者有改善症狀、促進安眠的作用。
腳上有許多穴位。是人體足經的起止之處。洗腳時,兩腳交替在腳趾、腳心搓揉一番,有刺激足部穴位的作用,對強身健體是有益的。
陸遊有詩曰:“老人不複事農桑,點數雞豚亦未忘。洗腳上床真一快,稚孫漸長解燒湯。”無論年老年輕,一天勞動下來,燒湯洗腳再上床,實是一件舒坦的事,因為這能消解疲乏,且可防下肢酸痛。
洗腳上床的好處自然不止這些。它還能保持被褥的清潔並預防腳病。每晚洗腳,經常保持腳的潔淨亦屬健身之道。實踐表明,假如用熱鹽水泡腳,對初起感冒還有一定的治療效果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