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藥
(2004-12-28 09:11:14)
下一個
生病吃藥,天經地義,但吃法要講科學,否則不僅不利於治病,還可能招來麻煩。以下種種錯誤當須糾正。
躺著吃藥 躺在床上,口腔與胃腸道處於同一平麵,藥物容易粘附於食道壁,不僅不能順利到達最佳吸收部位而發揮療效,而且可能刺激食道,造成嗆咳或局部炎症甚至灼傷。
正確方法是取坐位或站立位吃藥,咽下藥物後繼續保持此種體位至少2分鍾。
幹吞藥物 有些人吃藥圖省事,不喝水,直接將藥物放人嘴裏幹吞下去。殊不知多數藥片對食道粘膜都有一定刺激作用,幹吞法無疑增加了藥片粘附於食道粘膜的時間,可引起與躺著吃藥同樣的惡果,且程度可能更嚴重。
對著瓶口喝 此種做法多見於止咳糖漿及其各種合劑,由於是液體形態,某些病人便將嘴直接對著瓶口飲服。結果如何?至少有兩個弊端:一是容易汙染藥液,促使其變質失效;二是服藥量難以準確掌握,而藥量又直接關係到治病效果,少了難以控製病情,多了又可能產生毒副作用,故不可取。
多藥同吃 有些人特別是中老年患者往往集中多種疾病於一身,醫生開的藥物多而雜,他們便將所開藥物,無論片劑,丸劑還是膠囊,放在一起服下去。由於各種藥物的形態、大小、重量各不相同,經食道進入胃腸的速度便不一致,容易在“途中”發生障礙。規範的服藥方法是將大小藥片、膠囊、藥丸分開服用。
中西“結合” 中西藥雖然都是藥物,但其理化性質不一樣,同時服下可能發生種種不良後果,或破壞有效成分而降低療效(如中藥神曲或含神曲的中成藥均有大量消化酶與酵母菌,若與西藥抗菌藥同服,既降低前者的酶活性,叉削弱後者的抗菌作用,造成兩敗俱傷);或使藥物毒性增強(如蛇川貝液含杏仁甙,與磷酸可待因同服可成倍增加毒性,抑製呼吸而危及生命或誘發惡性病變(複方感冒寧與撲熱息痛同服,或增強對骨髓的造血功能抑製,誘發再生障礙性貧血〕。因此,中西藥應分開服用,間隔時間不宜少於1小時。
飲料送藥 牛奶、豆漿、茶葉水、咖啡等飲料能用來送服藥物嗎?醫生的回答是否定的。因為這些飲料中常含有不少化學物質,易與藥物發生反應而削弱療效,服藥的理想用水是白開水。當然,這是指一般情況而言的,以下特殊情況當屬例外·:
降壓、利尿的西藥和用於治療頭昏、脾胃以及心血管病的中成藥,用綠茶水送服可增強療效。
治療氣血虛弱、虛寒證、氣滯血淤、風濕痹症、中風、手足不遂、步履艱難等疾病的中藥丸劑、以溫黃酒送服為佳。
補腎及治療下焦疾病(下腹部的疾病)的中成藥,選用淡鹽開水送服可提高療效。
補氣、養胃的中成藥可用稀粥飲下,補氣、健脾、利隔、止渴、利尿的中成藥可用米湯送下,需口服的中藥散劑或粉未用粥飲服可減少藥物對胃腸的刺激。
治療氣血鬱結、腹脹積聚等病症的中藥丸劑,可在開水中加少許食醋送服,以增強效果。
用水過多 白開水雖然是服藥的理想用水,但也不可喝得過多,否則不利於藥物的吸收。奧妙在於胃腸道的酸堿度不一樣,水量突然增加,不但稀釋了胃酸,影響藥物的溶解吸收,而且促使藥物在胃內停留時間太短,很快進入腸道的堿性環境中,同樣會給藥物的溶解與吸收帶來障礙。一般說來,吃固體藥物時以溫開水1小杯足矣,服用液體藥物時還可少些,決非“多多益善”。
服藥前後吃果蔬 服藥前後30分鍾內最好不吃果蔬,這是因為果蔬中含有某些化合物與生物酶,這些物質可以和藥物發生化學反應,使藥物的作用發生改變。臨床實踐表明,一些抗過敏藥物可與柑桔類水果發生反應,引起心律失常,一些水果與抗生素相互作用,可使抗生素相互作用大幅度下降。
服藥後馬上運動 一般藥物服用後30分鍾到1小時,即可在胃腸內溶解,並被小腸壁血管所吸收,再由血液將藥的有效成份,輸送到全身各處發揮作用,故服藥後需要一定量的血液參與循環。如果服藥後馬上運動,血液就可大量流向肢體等運動器官,致使輸送藥物的血液減少,藥物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違時吃藥 一些病人違背療程吃藥,一旦症狀改善就擅自停藥,致使病情複發。還有不少人誤將“一日三次”吃藥等同於“一日三餐”,將藥物放在三餐飯前或飯後服用,卻不知藥物的“一日三次”是指一天24小時而言的,不可與三餐飯的時間概念混同。若你實在拿不準,應向醫生請教。
隻看藥名 如果你是自購藥物,千萬要仔細察看藥品是否過期,有無變色、生黴、潮解或蟲蛀等現象,切不可隻看藥名了事。
捏鼻灌藥 這是父母給嬰幼兒喂藥的一種常見方式,有一定的危險性,可能使藥物嗆入氣管而危及孩子的生命,不可采用。較好的辦法是將片劑研成粉未,放入小匙之中,加入溫開水混合後放入嬰兒口中,讓嬰兒一麵張口啼哭,一麵吞入藥物,待藥液吃完後取出小匙,可避免嗆咳發生。
中藥直接煎熬 中藥材在藥廠、藥房保管期間,為防蟲蛀而用硫磺熏蒸過,故有一定量的硫磺粘附其上,此外尚可發生黴變。故煎中藥前宜先用清水將中藥材清洗一下,以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