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貧”生活
(2004-12-25 13:48:41)
下一個
前幾天從報上看到一篇短文,說現在的法國人流行一種新生活,這種生活不是讓自己如何更現代、更時尚、更奢華一些,相反,是讓自己“清貧”地生活。其實,不隻是法國人流行“清貧”地生活,在德國,我所知道的是,盡管奔馳轎車跟他們德國的名字一樣值得驕傲,但他們家庭用的大都是排氣量很小的車輛。再說美國,其賓館裏的電視機,大都要比中國落後10年。
從這些西方人的“清貧”生活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特點,這就是對自然環境的自覺保護意識。比如羊毛服裝,毛從何來?“羊毛出在羊身上”;羊又從何來?來自牧場;過量的羊群啃食草地,就是對自然環境的一種破壞。再說德國人,用本國的名牌產品不是體現愛國嗎?不。地球能源如此緊張,開大能耗的汽車隻為給自己長臉,不僅是不愛國,而且也不愛全人類。
對於人類的發展和生活改善,人們往往有一個誤解,就是以為自己使用的物品越新穎、越高級、越奢華,生活的質量就越高。其實,無論是一個人還是全人類,一切發展的成功標誌是看生活的幸福指數。這個指數並不僅僅是物質條件決定的,還要看人的精神生活。如果一個人或群體拚命地勞作,盡管擁有豪華的住宅、家具和轎車等,卻沒有一點閑適,沒有一點淡雅,不能去參與一些社會公益活動,總處在疲於奔命之中,有多少幸福感?而“清貧”閑適的生活也並不意味著沒有創造,它創造的是精神生活,人們在諸多的自由談論、交遊中獲得精神的愉悅和啟發,不少文學名篇不正是從茶館裏“泡”出來的嗎?
我們發展中國家的人過了太多清貧的日子,追求幸福、富裕生活是理所當然的。但在追求富有的過程中,倡導節儉的生活或者叫更高質量的生活,應該說是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