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自由主義的幾個問題

(2007-01-08 11:45:32) 下一個

【西方哲學筆記】:自由主義的幾個問題


http://blog.sina.com.cn 2006-12-18 13:25:03 劉向雄
 
    1,古希臘城邦的公民不存在自由與平等之爭,因為他們擁有自由與平等,可以在公民大會上自由發言,平等地參與國家的管理,決定國家的事務。在西方漫長的中世紀時期,由於神權大於王權,最大的問題不是在社會中擁有自由與平等,而是如何能夠成為上帝的選民,因此民眾在心靈上的平等代替了實際中的不平等,也不存在平等與自由的問題。直到法國大革命後,當“自由、平等、博愛”被作為一種理想提出來後,如何爭取自由與平等成為革命過程中的目標,但是沒有誰意識到這其中包含的巨大的難以解決的矛盾,隻有到資本主義國家建立後,在實際的政治體製中如何實現這兩個方麵,從而平等與自由作為一個矛盾才被揭示出來。
    2,自由與平等哪一個具有優先地位。自由主義者強調“自由優先”的原則,為了自由可以容忍差別,這顯然是一部分人的思想觀念,因為一部分人獲得了政治上的、經濟上的平等,因此才強調自由的重要性。相反,在經濟或政治上處於劣勢的群體則更強調平等的重要性。自由與平等如何才能走在一起作為可以實踐的理論?現當今的社會,存在太多的差異,既有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差別,也有社會上的貧富差別、權利差別、製度差別等等方麵。因此,任何一套政治理論不能不正視眾多差別的客觀存在,如果忽略了這些差別,可以提出一個理想烏托邦。如同柏拉圖理想國或者是孔子的聖王統一的理想,都是無法實現的。因此,自由與平等隻有一條路可以走:相互妥協,即行中庸之道,達到最大的平衡。中庸之道的自由主義必然會遭到攻擊,因為他們調和了自由與平等。因此,在左、右兩方麵都會批判的這種自由主義的不徹底,但是,最終獲勝的將會是中庸之道的自由主義,因為它在自由與平等兩個方麵做出了讓步,依據於現實而試圖解決現實的問題,具有可實踐性。因此,這種思想將會深入地影響到各個國家的製度安排和民主進程當中。
    3,經濟平等最根本的一種社會福祉,它應當指向的是大多數人擁有的權利,在經濟不平等的基礎上所產生的一部分人侵犯個人權利,或少數人、個別人的權利是建立在對多數人自由的剝奪之上,那麽,自由主義所捍衛的個人權利將是虛偽的,是部分人的權利,是具體的個體或一部分群體的自由。馬克思主義對此的批判也有一定道理,因為整個社會總會存在著不同的利益要求,有不同的利益群體,因而馬克思主義認為權帶有階級性,任何權利都是本階級的權利。但是,作為更為根本的人文關懷,不能僅僅通過鬥爭來解決問題,應該所追求絕大多數人的權利及其實現。另一方麵,權利必須是真實的、有效的,例如給我了各種政治自由,可是我卻連一頓飯也吃不飽,那麽,對於我來說這種政治自由就不是真實的,並沒有實際意義,隻有獲得了經濟上的相對平等的時候,自由的價值才能體現出來。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沒有經濟基礎作保障,任何的政治自由都失去了意義。正是因為這種原因,中國所強調的生存權大於一切才獲得了合理性,得到多數人的認可。
    4,社會中,政府的作用如何,管理事務的多少是不是評判政府良好與否的標準。我認為,如果從自由、個人權利出發的話,政府管得越少就越有利,因為政府對公民的幹預較少,能夠最大程度地實現個人的權利和自由。但是,如果從社會公正作為出發點,由於社會層次的多樣性、差異的複雜性,國家可以作為協調者的身份出現,通過對社會財富的再分配實現平等和公正的平衡。但是平衡並不等於無差別地平等,這種平等主義,可以在實行計劃經濟的社會主義國家找到原型,它表現在以下的幾個方麵:第一,以犧牲少數人的利益實現再分配的平等。這少數人是指那些有創造力、有巨大貢獻的少數人,如技術骨幹、崗位能手等,在計劃經濟時代極力控製同一階級內部的貧富分化,因此,在執行再分配時,並不是按勞分配,而是按照人均分配,或者僅僅以微小差別來掩蓋這種剝奪,在對有貢獻的人的獎勵當中,往往是以各種精神獎勵來進行。第二,以群眾輿論監督貧富分化。“資本主義”不再是一種國家製度,而是作為階級對立麵來出現,如果被冠以“走資本主義道路”甚於違反法律,成為群眾的批判對象,從而在思想上確立平均的合理性。第三,基本的政治自由得到“保障”,但是必須在狹小的範圍內實現。這種限製的政治自由使每一個人(異己分子除外)都獲得了一種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平等主義在中國計劃經濟時代的實行並不是理想,因為它存在著種種不足。第一,它犧牲了農民利益來補充工人的利益;第二,犧牲精英的利益實現再分配的平等,削弱了創造力和積極性。第三,競爭在計劃經濟時代成為不可能,市場萎縮,產品匱乏,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這種平等主義已經被中國以漸進式改革廢棄了,如果要平等,必須正確處理好“平等與效率”的問題,那麽,一定程度上的貧富分化必須要被允許,否則,“平等與效率”隻能夠作非此即彼的選擇。另一方麵,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自由、平等、民主已經不再是某一個國家內的事情,而更應該以全球化作為一種契機,各個國家作為整個世界的成員來談論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係,即如何在全球化的高度上來實現各個國家的自由、平等、民主。這種運用在國家與個人的關係上是一致的。
    5,國家是如何出現的,馬克思主義認為國家是階級鬥爭的產物,但是階級是一個可疑的概念。因為,什麽是階級,憑什麽判斷階級都是還需要探討的。而從曆史發展來看,國家的出現是必然的,它的產生是以民族、地域為基礎的保護本民族、本地域的人不受外來侵犯(安全的需要)和協調民族內部的關係(交往的需要)。由於安全和交往的需要,國家的產生並不立即具有階級性,相反,初始的國家是一個公共組織。國家的作用在於保護和協調,但是自從國家出現以來,國家的職能卻在不斷地擴大,手段逐漸多樣化,這必然幹涉到公民的權利和自由。在自由與平等的兩難選擇中,處於國家的利益必然會對不同的階層采取不同的政策,獲取平等而損害自由,或者獲得自由而破壞平等,這就需要一定的國家暴力機器來維持秩序。對於正在轉型的中國來說,政治體製的改革既需要學習其他國家的模式,也需要有自己的創新,但重要的是,如何在現有的政治利益基礎上進行政治體製改革,改革是必然的,但卻又不能觸犯現有的社會秩序,因而,改革開放的二十多年間,經濟改革已經成功實現了轉型,但政治體製改革卻舉步維艱,是因為政治體製改革涉及到的利益既得過於敏感,黨政的雙重政治體製限製了政治體製改革的進程。如何創造出一種適合中國現有政治體製的政治製度,這是需要長期思考的問題,但可以確認的是,中國不會走兩黨製或多黨製的道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