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2005年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回眸

(2007-02-11 19:56:22) 下一個

楊學功

2005年,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一方麵由於學術研究自身的連續性,依然延襲了前幾年的某些重要話題,並力圖使之向縱深推進;另一方麵,又根據客觀情況的變化和學術研究的進展,提出和探討了一些具有生長點意義的新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馬克思主義哲學文本研究持續深入。由於張一兵在《回到馬克思》一書中率先引入文本學分析方法取得的成就及其所產生的示範效應,馬克思主義哲學文本研究迅速成為近年來學界的熱點。如果說在前幾年的研究中學者們更多地關注文本研究的方法論問題,那麽現在已經把重點轉到對具體文本的個案研究和對相關思想的深入闡發上來。聶錦芳強調,文本研究要確立起對學術的敬畏與尊重,他重點對馬克思文本研究的學術基礎進行了清理,同時展開了若幹個案研究;李淑梅通過對《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的再解讀,揭示了馬克思對體係化哲學的突破及其政治哲學研究方法的轉變;魏小萍對《手稿》中外化勞動和異化勞動兩個概念做了甄別,對外化、異化與私有財產之間關係的曆史程序進行分析,進而說明《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曆史考證版(MEGA2)概念背後的理論問題;孫熙國從德文原文入手,並參照俄文版和英文版,探討了《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第三條中一個命題含義的重新翻譯和理解,並指認這一命題對於解決人的本質和社會曆史理論問題的重要意義;郭豔君對《〈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通常被看作唯物史觀“經典表述”的文本作了重新闡釋,認為長期以來人們把馬克思從批判分析資本主義社會中所得出的結論普遍化,用於解釋整個人類社會曆史,並以此建構起一個封閉的哲學體係,遮蔽了馬克思在曆史哲學領域所實現的革命變革;段忠橋通過重釋《〈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的一段著名論述,對“五種社會形態理論”的一個主要依據提出質疑;《南京大學學報》以“《德意誌意識形態》的文獻學研究及其當代價值”為題,發表了中日學者黃楠森、王學東、小林昌人、吉田憲夫的一組筆談,等等。這些頗見功力的成果,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文本研究持續深入的明證,今後還大有可為。

2.馬克思哲學革命及其當代價值研究方興未艾。這是世紀之交形成的一個研究熱點,至今不衰,並且呈現出向某些新領域拓展的態勢。《複旦學報》自2004年底開辟“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與前沿問題研究”專欄以來,陸續發表了俞吾金、吳曉明、賀來、王德峰、楊學功等學者的文章,論題都集中在馬克思哲學革命及其當代價值上;孫正聿在《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撰文,重申了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對於理解馬克思哲學革命的關鍵意義;仰海峰在《學術研究》撰文,把馬克思哲學的精神概括為形而上學批判、資本邏輯與總體性、社會批判理論三個方麵,並提出:如何從馬克思的哲學理念出發,從曆史與邏輯相統一的角度麵對當代社會及其文化邏輯,這構成了馬克思哲學當代建構的根本性問題。可以看出,如何在深入理解馬克思哲學革命實質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其當代價值,並通過切實的創造性研究,在當代語境中提升和發展馬克思哲學的當代價值,依然是擺在我們麵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3.唯物史觀及其相關現實問題和理論問題研究異常活躍。有學者曾提出,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哲學研究發生了一個研究重心的轉變,即從認識論向曆史觀的轉變。2005年,以前的一些研究課題,如世界曆史理論、社會形態理論、東方社會理論、生產理論、交往理論、人的全麵發展理論,以及現代性、全球化等等,仍在繼續深入開展。同時,與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相關的一些問題成為新的研究熱點,特別是關於“以人為本”方麵的文章,數量很多。從學術開新的意義上看,吳曉明對文明的衝突及其現代性根源的探究,豐子義關於財富尺度問題的研究,尤其值得注意。此外,關於公共性和公共哲學的研究,關於價值共識和社會正義的研究等等,也都取得了一定成果。不難預測,由於其強烈的現實性,這方麵的研究今後仍將是一個持續活躍的領域。

4.辯證思維與和諧思維的爭論引人注目。張奎良在《光明日報》發表文章,提出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和諧思維。他認為,在以私有製為基礎的階級對抗的社會裏,人們的思維方式往往帶有對抗性,在這種背景下,辯證思維也帶有鮮明的否定性,突出表現為向對立麵的鬥爭性傾斜。這種長期以來向對立麵鬥爭性傾斜容易使人們習慣於從對立和鬥爭的視角來思考問題,不重視對立麵同一的作用,不擅長從對立麵和諧的視角來化解矛盾。現在為了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形成和諧思維方式。善於從對立麵中汲取有利成分壯大自己,是和諧思維的鮮明特征。促進對立麵的結合,可以發掘新的力量源泉;對立麵的結合開辟了新的發展模式,它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一方消滅另一方,而是以盡可能小的代價,實現對立麵的共存和雙贏。郭和平則認為,和諧思維的提出隻是在否定鬥爭哲學的意義上成立,在總體意義上,構建和諧社會可以也應該突出和諧思維,但一般地還是講辯證思維較為妥當。他概括了一種他稱之為發展著的矛盾理論或新矛盾理論的主要特點,並與張奎良展開了爭鳴,認為即使在特殊意義上,也不能對矛盾作向鬥爭性(對立性)傾斜和向同一性傾斜的劃分或論斷。李楠明也參與了論爭,他強調,對和諧思維意義的理解不能僅僅囿於傳統的辯證法理論的閾限內,因為它體現了對辯證法性質的全新認識和對辯證法內容的豐富與擴展。隻有理解了從對立鬥爭的思維向和諧共處思維轉換的創新性質,才能使哲學理論更符合當代曆史發展的實際,從而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哲學理論根據和思維方法。這種爭鳴,既有明顯的現實意義,又有助於學術研究的深化。

5.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繼續拓展。近年來,關於國外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形成了一種頗具聲勢的學術潮流,2005年又有所拓展。陳學明進一步強調了研究“西方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意義,認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哲學理論和批判理論對當代中國均具有正向功能;而在王雨辰看來,自從“西方馬克思主義”引入中國學界以來,就以各種方式深刻地影響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和發展,應把“西方馬克思主義”看做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和現代轉型的重要思想資源。在具體的思潮和人物研究方麵,喬瑞金、師文兵評論了以湯普森為代表的曆史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學派和以安德森為代表的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學派之間的爭論,通過對他們所代表的兩種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分析比較,試圖把握和揭示當代英國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導意識;張亮以《認識論的元批判:胡塞爾和現象學二律背反研究》為文本依據,探討了阿多諾對胡塞爾現象學的馬克思主義解讀,指認其所使用的“內在批判”方法對於亟須在與現代西方哲學的對話與批判過程中實現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更新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界的借鑒意義。此外,張盾關於後現代理論對馬克思“生產”概念的批判的評述,劉懷玉關於列斐伏爾對曆史唯物主義的空間化解釋的評介等等,都有一定的新意。

6.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範式轉換討論熱烈。哲學範式不是指某種具體的哲學分析方法,而是指哲學的總體性的活動方式,即哲學理性分析、反思和批判活動的最基本的路數。衣俊卿認為,當前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不僅要從主題和命題上回歸生活世界,而且必須完成自覺的哲學範式的重新選擇,建立一種以文化哲學為基本形態的實踐哲學範式,把馬克思的文化批判精神建構成現實生活世界的內在的精神維度。王南湜、徐長福等人關於實踐哲學發展路向和實踐智慧的討論,也在理論深層關涉到哲學研究的範式轉換。有的學者從回答當代問題的視角論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範式轉換的必要性。歐陽康提出,研究範式的轉換首先是研究視野的轉換,馬克思主義哲學應當在全球化背景中並在對全球化問題的解答中獲得新的時代性發展。豐子義也認為,全球化帶來的衝擊主要不在於提出了多少具體問題需要加以關注和解答,而在於對唯物史觀的研究範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需要對傳統研究範式作出新的調整和變革。還有不少學者從哲學觀角度探討了這一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範式的反思和轉換,是研究者主體意識自覺的標誌。

7.建構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新形態備受關注。這裏值得一提的是高清海在生前發表的最後一篇文章《中華民族的未來發展需要有自己的哲學理論》,他指出:哲學是民族之魂,哲學標誌著一個民族對它自身的自覺意識所達到的高度和深度,體現著它的心智發育和成熟的水準;創造“當代中國哲學”,實質是要創造中華民族的“思想自我”。他的這一主張引起學界的普遍共鳴,許多學者認為,當代中國哲學形態的建構主要表現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的建構,這也是新世紀中國哲學學術流派本土建構的一項重要使命。正如有的學者所評論的:建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正越來越成為哲學界的一個共同訴求,這不僅僅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內部的“問題意識”,也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理論訴求,同時還是複興中華民族文化與精神的必由之路。可以相信,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新形態,將作為當代中國哲學的一個重要方麵,或當代中國哲學的一種現實形態而存在,它將成為中華民族在21世紀民族精神的集中表達,成為中華民族對於人類精神文明的新貢獻。

從以上簡略的概述中可以看出,2005年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總體上呈現出一種穩步推進的態勢。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一些長期主要從事西方哲學研究的學者也開始涉足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他們的積極參與,不僅有助於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西方哲學之間的對話,而且由於學術背景和研究路數的差異,他們的研究成果本身即提供了在範式轉換意義上有啟發性的模板。如鄧曉芒關於建構馬克思的實踐唯物主義哲學體係的構想,趙敦華關於馬克思主義哲學“中間原理”的論述等等。

當然,2005年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有以下三個:一是原創性欠缺,大量論著停留於一般性介紹域外成果或簡單重複既有研究成果的水準上,真正有創新意義而又能在學理上經受檢驗的成果不多。二是互動式的討論和爭鳴少。三是學術性與現實性兩極分離。這些問題需要引起注意。

 來源:哲學在線
2006年3月21日轉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