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物質概念的新概括

(2007-02-11 19:58:17) 下一個

劉文魁

沿著恩格斯科學抽象的路子走下去,在列寧製定出經典物質定義的百年之後,再製定出一個新的物質定義可能嗎?自然科學和哲學的物質定義相統一的時代來臨了嗎?

恩格斯和列寧關於物質定義的規定性,深刻揭示出物質的本質在於它的客觀實在性。這是物質概念認識的重大進步。以此而進入了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的新領域。但是,由於曆史的原因,他們隻是從與精神對立統一的角度來談客觀實在,因此不能揭示出物質與物質屬性之間的辯證關係,也不能從與物質屬性對立統一的角度徹底地揭示出物質實在的科學內涵。同時也沒能進一步指出客觀與實在的相互關係。因此,從哲學基礎理論發展的需要看,必須對物質概念進行新的更為科學的概括。本書擬定的物質定義為:物質是構成世界的根本要素,是一切事物的本質,是一切屬性的本原,是不依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實在。所謂物質是構成世界的根本要素是說:其一,物質與物質屬性是構成世界的兩大要素,這兩大要素對於構成世界的一切事物及整個世界都是基本的和必要的。其二,是說物質是構成世界的根本要素,而不是一般要素或從屬要素。物質與物質屬性在構成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並列的,相等的,而是有主有從,有重有輕的。在物質與物質屬性關係上,何者為主,何者為從,何者為重,何者為輕呢?辯證唯物主義的回答是明顯的,這就是,物質為主,物質屬性為從;物質為重,物質屬性為輕。這是因為物質是派生和決定物質屬性的東西,物質屬性是依附於物質而存在而發展的。因此,在構成世界的兩大要素中,物質是根本要素,而物質屬性是從屬要素。所謂物質是一切事物的本質,是說從存在的角度講,決定一切事物本質的不是物質屬性,而是物質。這就是說,我們把事物“一分為二”,找出其矛盾的兩個方麵。這就是物質和物質屬性。唯物辯證法進一步告訴我們,事物的本質是由事物內部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麵決定的。鑒於前麵分析的物質和物質屬性在物質形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即物質為主,物質屬性為從,物質為重,物質屬性為輕的關係,顯然矛盾的主要方麵在於物質而不在於物質屬性。正是物質最終決定著事物的存在和發展。因此,物質便是物質形態的本質。這一點我們從物質概念的字麵上也可以看出來:物質,物質,就是物的本質。通俗的理解就是隱藏的事物內部進而又起決定作用的內容就是物質。這一樸素的理解與科學的理解是完全一致的。所謂物質是一切屬性的本原。是從物質與屬性的關係角度來講的。從根本上說,一切屬性都是物質的屬性。物質與屬性雖然同處於一切事物之中,但從它們的關係來看物質是主,物質屬性是從。物質屬性是物質的表現,物質是物質屬性的載體。物質屬性是物質固有的性質,物質屬性是物質派生的。因此,物質是物質屬性的本原。所謂物質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實在。其含義:一方麵是從物質與物質的最高屬性--精神的相互關係角度來講的。物質既然是物質屬性的本原,當然也是物質最高屬性--精神的本原。精神既然就其本質來講不過是物質的一種屬性,那麽物質的存在當然不能由精神來決定。因此物質的存在是不依人的意誌為轉移的。這是對恩格斯、列寧物質規定性核心內容的繼承和發展。另一方麵,也是物質概念的核心內容,即“客觀實在”。客觀實在是列寧物質定義的核心內容,是對物質本質的揭示和確定,是辯證唯物主義物質概念的精髓。但是,這裏必須指出的是,對於客觀實在的理解,決不能誤認為客觀的即是實在的。如果把客觀與實在等同看待,將會出現不可原諒的錯誤。因為客觀與實在是兩個不同層次的哲學概念。客觀是對主觀而言,就是說主觀(即意識)之外的一切都是客觀。客觀即指主觀以外的整個世界,即宇宙中一切物質形態的總和。因此客觀不僅包含物質本身,也包含與物質共存的物質屬性。所以,如果把客觀與實在等同,也就是把物質屬性與物質等同,進而把物質屬性也說成實在(即物質)的了。如果是這樣,就不能有效地把物質、物質屬性和物質形態區別開來。因此,客觀並不等於實在。客觀並不是確定物質概念的充分條件,而隻是一個必要條件。實在才是確定物質概念的既必要又充分的條件。嚴格地說,實在才是確定物質概念的核心詞語,才是確定物質本質的關鍵所在。總之,新的物質定義是從物質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物質與事物的關係、物質與屬性的關係、以及物質與精神的關係四個方麵或角度來確定的。這是對物質概念全麵而本質的界定,是對物質概念新的概括和抽象。新的物質概念與列寧的物質概念有什麽共同點和不同點呢?把兩個概念相比較,有助於加深對物質新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新的物質概念定義與列寧的物質概念定義的關係是辯證否定、繼承和發展的關係。新的物質定義繼承了列寧關於“客觀實在”的術語表述,這就從根本上肯定了物質的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也就是繼承了列寧物質定義的核心內容。這就是新定義與列寧物質定義的繼承性。與列寧物質定義的不同點在於:第一,該定義不僅從與意識的比較中解釋物質,而是從與物質屬性的關係比較中解釋物質。這就把物質放在與之應該對立統一的矛盾中更科學地給予解釋,把物質與物質屬性進行了科學的區分,在與物質屬性的比較中更科學地確定物質的內涵和外延,給我們進一步理解和把握物質的“客觀實在”的唯一特性創造了必要和充分的條件。從而進一步理順了物質、物質屬性和物質形態的邏輯關係,明確了物質與物質屬性是事物內部存在的兩個基本方麵,強調了物質在事物中的本質地位。第二,糾正了把物質與意識作為哲學最高範疇的理論缺陷,進一步明確了客觀與實在的不同內涵,更加科學地確定了物質"客觀實在"的真實含義,為辯證唯物主義確定物質概念奠定了更加科學的基礎,賦予了更加科學的內容。物質概念的新概括,消除了自然科學與哲學物質概念長期分離的尷尬局麵,為二者實現統一鋪平了道路。長期以來,由於受自然科學發展水平和哲學發展水平的曆史局限,使自然科學和哲學對物質的理解和對物質概念的確定存在著說不清的分歧。自然科學主要是古典物理學對物質沒有一個應有的定義,而從理解和使用上經常把一定的物質形態或物質結構稱為物質。物質結構實質上也是一種物質形態。因而,混淆了物質與物質形態之間的關係,這種物質概念給唯心主義對唯物主義的攻擊常常留下可乘之機,如“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當物理學家發現了某種元素會轉化為另一種元素,原子中有電子等更小的顆粒時,馬赫就大叫‘物質消失了’。”造成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在於古典物理學沒有把物質與物質形態進行科學的區分。而哲學也受曆史條件的局限,沒有能夠把物質的抽象科學地表述出來,尤其是沒有把物質與物質屬性科學地區分開來,而隻是從與精神對立統一的角度,含糊地講了物質的客觀實在性。這就造成了自然科學和哲學的物質概念長期分離的狀態。傳統唯物主義哲學也隻能或者說哲學的物質概念與自然科學的物質概念不一樣,或勉強地說是一樣的。而今我們到了克服這種模糊不清的問題的時候了。自然科學的物質概念與哲學的物質概念統一起來,無疑是人類科學史上的一大進步,這就更充分地體現了自然科學是哲學的基礎,也更進一步表現出哲學對於自然科學的指導作用。另外,恩格斯雖然明確地提出了物質概念應從物質的總和中科學地抽象出來,但是恩格斯和列寧並沒有實際地用科學的方法實現和完成這種抽象。恩格斯的這種抽象的思維沒有明確地提出客觀實在的核心詞語,而列寧的抽象思維則受到了與精神對立統一的框架限製,因而他們都沒有能夠從物質的具體形態中科學地抽象出物質和物質屬性這兩個既對立又統一的符合辯證邏輯的概念來,也沒有達到把物質的實在性與物質屬性的虛在性對立統一的科學程度。這方麵問題的存在當然不能歸於恩格斯和列寧本人。必須看到這是由於曆史的原因。進步與發展是絕不能離開客觀的曆史條件的。在這裏,我們不是對無產階級導師的刻求,而是對曆史現象的科學評價。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概念需要進一步發展,完全符合辯證唯物主義的發展觀和認識無止境的基本觀點。馬克思主義並沒有窮盡一切客觀事物及發展規律,沒有解決也不可能解決人類認識的一切問題。它本身也經曆著一個不斷完善、不斷發展的過程。馬克思主義真理,同一切科學真理一樣,既是絕對真理,又是相對真理。隻有用創造性的科學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物質概念的發展,才能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