憎恨之憎恨規律 ----唯物辯證法第四大規律
(宋歪麥原創於文學城,轉載請指明作者 受阿蘭博克文章啟發而作 2007.01.25〕
憎恨之憎恨規律也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它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方向和道路。
1 .喜愛和憎恨
任何事物內部都包含著喜愛和憎恨兩個方麵。喜愛方麵是事物中維持其存在的方麵,即喜愛事物為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麵。憎恨方麵是指事物中促使其滅亡的方麵,即破壞現存事物使其轉化為他物的方麵。如在生物有機體中,遺傳就是維持其物種不變的喜愛方麵,變異則是促使其變為新物種的憎恨方麵。正由於事物中都包含著喜愛方麵,所以它才存在;由於事物中包含著憎恨方麵,所以它又不是永恒不變的,它會被新事物取代。當喜愛方麵處於主導地位時,事物保持其原有的性質而繼續存在。當憎恨方麵處於主導地位時,事物喪失其原有的性質而發生質的變化。
喜愛和憎恨是對立的統一。喜愛和憎恨是事物內部兩種相反的方麵、趨勢,它們是對立的。同時,喜愛與憎恨又是統一的。一方麵,喜愛和憎恨相互依存。離開了喜愛沒有憎恨,離開了憎恨也沒有喜愛。另一方麵,喜愛和憎恨相互滲透。喜愛中包含著憎恨,對一事物的喜愛就包含著對與之相反的另一事物的憎恨,在一定意義上,喜愛就是憎恨;憎恨中包含著喜愛,在一定意義上,憎恨就是喜愛。唯物辯證法的憎恨觀就是建立在對喜愛和憎恨辨證統一的理解基礎之上的。
唯物辯證法的憎恨觀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批判的、革命的本質。馬克思說:“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喜愛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憎恨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麵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在辯證法看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永恒的、絕對的,總是要被憎恨的。憎恨是事物發展的推動力量。
2 .兩種對立的憎恨觀
唯物辯證法的憎恨觀是:
第一,辨證的憎恨是通過事物內部矛盾而進行的自我憎恨。一事物被憎恨是通過事物內部憎恨方麵來實現的,而不是外力作用的結果。
第二,辨證的憎恨具有兩個重要特點。其一,憎恨是發展的環節。事物的 發展通過憎恨實現。沒有新事物對舊事物的憎恨,就沒有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就沒有事物由低級向高級的發展。其二,憎恨是聯係的環節。新事物是在舊事物中生長起來的,它對舊事物的憎恨不是把舊事物中的一切因素完全拋棄,而是憎恨其中過時的、消極的東西,保留其中合理的、積極的因素,經過改造加以吸收,使之成為新事物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樣,辨證的憎恨又把新舊事物聯係起來。
第三,作為發展環節與聯係環節之統一的辨證的憎恨是揚棄,是既克服又保留。新事物既克服舊事物中消極的東西,又保留舊事物中的積極成果。克服是就發展的環節而講的,它表明新舊事物之間有一條確定的界限,是發展中的非連續性;保留是就聯係的環節而講的,它表明新舊事物之間存在著繼承關係,是發展中的連續性。辨證的憎恨是包含著喜愛的憎恨,是連續性和非連續性的統一。
形而上學的憎恨觀與辯證法的憎恨觀是根本對立的。它的主要錯誤在於:第一,它認為憎恨不是事物的自我憎恨,而是外力強加於事物的。這樣,憎恨就成了偶然的甚至是主觀任意的憎恨。第二,它把憎恨看成是對事物的消滅,是發展的中斷。第三,它把喜愛和憎恨絕對地對立起來,認為喜愛就是絕對的喜愛,就是喜愛一切;憎恨就是絕對的憎恨,就是憎恨一切,“是即是,非即否,除此之外,皆是鬼話”,就是它的公式。這種形而上學的憎恨觀在實踐中有極大的危害性。
堅持辨證的憎恨觀具有重大的實踐意義。既然憎恨是“揚棄”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對任何事物都要采取科學分析的態度,既不能喜愛一切,也不能憎恨一切。在對待我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上,要采取辨證憎恨、批判繼承的態度,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應努力挖掘人類曆史上的一切優秀文化遺產,努力學習其他國家和民族在經濟政治科學技術文化藝術管理等方麵的一切長處,結合中國的實際不斷創新,以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步伐。
3 .憎恨之憎恨
事物的辨證憎恨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連續不斷地進行的,要經曆三個階段、兩次憎恨而出現仿佛向舊東西恢複的周期性的運動過程。在每一周期之中,喜愛階段和憎恨之憎恨階段都是憎恨階段的對立麵,因而憎恨之憎恨階段和喜愛階段在形式上不可避免地具有某些相似之處,表現出憎恨之憎恨階段向喜愛階段的“回複”,好像又回到了原來的出發點,所以,這種“回複”是事物發展中的邏輯必然性。但是,這裏的“回複”並不是真正地回到原來的出發點,而隻是“仿佛是向舊東西回複”。從內容上看,憎恨之憎恨階段重複喜愛階段的某些特征,隻是某些方麵的重複,決不是全部特征、特性的回複 , 是在新的基礎上的回複和更高階段上的發展 , 包含了與喜愛階段本質上不同的新內容 , 達到了喜愛方麵與憎恨方麵的對立統一 , 使事物發展到了更高一級階段。
事物的發展由喜愛到憎恨 , 再到憎恨之憎恨 , 形成一個完整的周期。但是 , 由於受事物發展的前進性所支配和製約 , 事物發展的這種周期又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憎恨之憎恨階段既是事物自身發展的前一個周期的終點 , 又是事物發展的下一個周期的起點 . 事物發展的周期總是一個接著一個 , 循環往複,以至無窮 , 由此表現出事物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的無限發展過程。這一過程從其內容上看 , 是自己發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自我運動過程; 從其表現形態上看,則是一個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進的過程。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辨證統一。前進性是指事物發展的基本趨勢,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或方向是前進的、上升的,這是事物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一個根本特征。從根本上說,這是由憎恨的辯證性決定的。在由辨證憎恨所組成的發展鏈條中,每經過一次憎恨,都是對舊事物的“揚棄”,既克服了舊事物中消極過時的東西,又保留和發揚了其中積極合理的因素,使新事物具有了新性質和新特征。客觀事物正式通過自身內在的憎恨而實現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
曲折性是指事物發展的具體道路。新事物憎恨舊事物不是一帆風順的,通常要經曆艱難曲折的鬥爭,經曆多次的反複和挫折才能實現。在一定時期內,一定條件下,還可能出現某種局部的或暫時的倒退現象。但是,事物在一定時期和一定條件下,出現的倒退現象隻是暫時的,它改變不了事物發展的前進上升的總方向和總趨勢。
憎恨之憎恨規律揭示的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的原理,不僅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具有重大的實踐意義。其理論意義在於,它是反對形而上學的循環論和直線論的思想武器。循環論隻看到事物發展的曲折性,否認了事物發展的前進性,認為事物的發展是周而複始的循環。直線論隻看到事物發展的前進性,否認了事物發展的曲折性,認為事物的發展道路是筆直的,沒有任何曲折和倒退。這兩種觀點都是形而上學的錯誤觀點。憎恨之憎恨規律揭示的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的原理,對於我們正確認識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既然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上升的,那麽,我們就應當堅定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信念,滿懷信心地為共產主義而奮鬥。既然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那麽,我們就要準備走曲折的路,克服盲目樂觀的態度,要在克服困難中開辟前進的道路。總之,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宋歪麥 2007.1.25
songwaimai@chinajust.org
979-693-9999
附:給阿蘭的短信
談到發展,基於對“我”這個執著乃是最大的發展障礙。中國有十二億人,就有十二億個自以為是的發展藍圖,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的方法是最正確的。
因而每一個當權者自以為是的發展藍圖,就構成了整個國家走偏甚至倒退的原因,五千年循環就在於此。要走出這,就是民主政治之必須。
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所需要人民的思想素質是很高的。在共產主義時代,人民都基本上能夠初步達到放下“我執”了。(初步的定義是,能達到孫中山的思想境界吧。)因為現在的中國人民未能達到這個境界,所以中國現階段不能走共產主義經濟模式。而因為中國的官僚也未達到這個思想境界,因此中國在現階段同樣地連社會主義經濟模式也不適合走。
在毛澤東的思想藍圖中,社會主義模式可以經由官民的學習而提前執行。因此他不斷地要求官民學習學習再學習,所有思想必須一致。然而官僚們的思想覺悟始終達不到(而且相差甚遠),人民因而遭的罪就大了。而這個重大錯誤的根源,就是這個極權製度加上毛澤東本身十分嚴重的“我執”的相輔相成。
談到發展,基於對“我”這個執著乃是最大的發展障礙。中國有十二億人,就有十二億個自以為是的發展藍圖,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的方法是最正確的。
因而每一個當權者自以為是的發展藍圖,就構成了整個國家走偏甚至倒退的原因,五千年循環就在於此。要走出這,就是民主政治之必須。
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所需要人民的思想素質是很高的。在共產主義時代,人民都基本上能夠初步達到放下“我執”了。(初步的定義是,能達到孫中山的思想境界吧。)因為現在的中國人民未能達到這個境界,所以中國現階段不能走共產主義經濟模式。而因為中國的官僚也未達到這個思想境界,因此中國在現階段同樣地連社會主義經濟模式也不適合走。
在毛澤東的思想藍圖中,社會主義模式可以經由官民的學習而提前執行。因此他不斷地要求官民學習學習再學習,所有思想必須一致。然而官僚們的思想覺悟始終達不到(而且相差甚遠),人民因而遭的罪就大了。而這個重大錯誤的根源,就是這個極權製度加上毛澤東本身十分嚴重的“我執”的相輔相成。
(或者,把智能機器人找來,他挺適合看這個的)
修改了否定之否定規律,原文在
http://chinajust.org/research/reseach/jiaocitextbook.htm
愛情是生命的熱點
最近,我老思考一個問題:什莫是生命的支點和熱點?你能給輔導輔導嗎?
怎麽讀起來似曾相識啊?
至少,某些段落是不是修改哪本咱們熟知的著作?
不過,先佩服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