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hun 教育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1015 更新時間:2004-7-8 【哲學在線編輯】 | ||
《中國哲學智慧》第二版序言
本書出版以後,我們考慮到它雖然有內容簡練、重點突出和較專業哲學史教材易讀等特點,但它畢竟也屬於一部規範的哲學史教材,總體上仍是采納正麵敘述哲學史知識和抽象道理的一般教材的寫法,生動性和通俗性相對欠缺。為了達到一種更為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效果,以使智慧的引發成為精神的愉悅和享受,我們考慮徹底打破現有教材編寫體例,改從曆史上引人入勝的故事入手,由故事內涵的發掘而切入哲學問題,重在生動性和可讀性上下功夫,以此和相對嚴謹的本教材形成良性互動的關係,這便是在去年9月推出的作為《中國哲學智慧》姐妹篇的《智慧的故事》。 隨著《智慧的故事》的撰寫,逐漸感到《中國哲學智慧》的原有編撰思路也需要相應進行調整。即原設計立足中國傳統社會本身的特點來講授中華民族固有的哲學智慧,故沒有涉及鴉片戰爭以後中國近代哲學的內容,盡管一般的中國哲學史教材都是將這一部分內容包含在內的。這一指導思想今天仍然有它的道理,但畢竟曆史已進入到21世紀,近代社會的中西古今之爭實際上開始了中西文化和哲學交融互通的進程,這一進程直至今日仍然在繼續。對於當代學習中國哲學智慧的青年學生來講,加入這一部分內容,有助於係統反思中國傳統哲學在進入近代社會以後的曆史命運。從而著手對本教材進行修訂,增補中國近代的哲學智慧,使中國傳統智慧的弘揚與吸收西方文明的優秀成果有機地結合起來,同時也與《智慧的故事》在內容上能相互銜接照應。 《中國哲學智慧》原是作為中國人民大學“十五”教材建設規劃項目而編寫出版的。根據本書的使用情況和在讀者中的良好反響,我們申報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對此進行修訂,獲得批準立項。修訂本作為國家級教材的推出,我們更感覺責任的重大。故在增補第五章即“近代新學”的同時,也對前四章的部分內容進行了修訂,改正了一些錯別字,但總體結構和基本風格穩定不變,以保持本教材突出智慧引發的特色。
作者 2003年3月
第一版序言 為了適應新時期本科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需要,我們根據學校的要求,編寫了這本《中國哲學智慧》教材。人的素質的提高,是多方麵因素合力作用的結果,但哲學和哲學史的教育、理論思維能力的訓練,無疑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中國哲學是中華民族智慧思辯的結晶,是我們從先人那裏承接下的一份寶貴財富。我們編寫這本教材的目的,就在於使青年學生通過對具有悠久曆史的中國哲學智慧的學習,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以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本書的特點主要是: 第一、注重中西哲學與文化的區別與聯係,力求突出中國哲學自身的特點。英國哲學家羅素著有《西方的智慧》,實際上是西方“哲學”的智慧,而中國哲學的智慧顯然與此有別。本教材從中國文化和哲學的特點入手,對在哲學思維上的西方中心論做出了回應,並以盡可能簡短的形式對幾千年的中國哲學的特點進行了闡釋,突出了天人之辯這條中國哲學的主線,展現了中國哲學與社會現實生活的密切聯係,揭示了貫穿中國哲學始終的生生不息和變化日新的辯證思維本質。 第二、從哲學學派和哲學問題的結合上組織材料,力求突出每一個時代哲學思維的精華所在,盡可能合理地總結出哲學智慧的發光點。 每一位哲學家都有他自己對於時代所賦予的問題的思考和對於前人的哲學智慧的繼承,但出於不同的動機、感受和才力,他所做出的哲學概括也就不盡相同,因而也就自覺或不自覺地分屬於不同的哲學派別。其智慧的發展就既有原有理論體係的深化,也有新的理論觀點的提出,以及由一點向另一點的擴展推廣,從而表現出中國哲學智慧的連續性、豐富性和多樣性。譬如同樣都考慮人性的問題,在中國哲學史上卻有眾多的主張和觀點,其爭論綿亙幾千年不息。學習和思考古人的智慧,能夠潛移默化地訓練我們的思維,增進我們的見識,激發自身的智慧。 第三、注重智慧點的發掘,盡量減少一般哲學史教科書中大量的與哲學無關的背景知識的交待。哲學“智慧”與日常生活智慧雖有聯係但畢竟不能等同,哲學家“聰明”在何處、他的智慧表現在哪裏、帶給人們有什麽教益,等等,是本書力圖發掘的重點所在。要告訴學生的是,學哲學不僅僅是學哲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增進哲學的智慧。因為知識是死的,而智慧卻是活的。這是從中國古人的哲學思辯中所應當吸取的最重要的教益。 由於篇幅的緣故,本書的編寫不得不忍痛割舍了不少有重要影響的哲學家和哲學流派的思想。譬如漢以後的道教哲學,宋代的王安石新學、事功學派哲學,明代的劉宗周心學,等等。同時,本教材新增的“明清實學智慧”,其中的一些學者的思想就其理論價值來說,在中國哲學史上並不太重要。所以將他們選入,是因為他們反映了那一個時代中國人的重“實”的特點和風氣,確有發人深省之處。時代的特點是本教材選擇撰寫內容的主要依據。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是本書的特點之一。 第四、本書所說的“中國哲學”的智慧,因是立足於中國社會固有的特點,也就隻講了中國傳統哲學的智慧,沒有包括鴉片戰爭以後中國近現代的曆史,因為後者主要表現為向西方學習的過程。對於這部分知識和智慧,讀者可以從西方哲學智慧和中國近現代哲學的專門書籍中獲取。本書的一大任務是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及其哲學,在傳統與現代的磨合中產生的新的問題和思想,已經超出了我們這本教材所能覆蓋的範圍。 第五,由於本書要兼顧曆史發展與哲學問題和流派,故采取了少章和多節的辦法來處理。全書共設四章,另加引言和結語,共計六個章級部分。“引言”部分簡要闡明中國哲學的特點及其對西方中心論的回應,分有三節;第一章介紹先秦諸子智慧,以學派為線索揭示中國哲學成型時期的代表性觀點和思想,分有八節;第二章講述漢唐哲學智慧,由於漢唐部分學派和問題眾多,采取了以問題為主線兼顧學派發展的辦法,共有九節,是本書中份量最多的一章;第三章主要講述了宋明哲學的主流——宋明理學智慧,按通行的理學三大派的方式進行闡發,故隻有五節;第四章則是講以重“實”為特點的明清實學智慧,重點在明末清初,共有七節。接下來是“結語”部分,簡要勾勒了智慧和自由的關係。為了方便學生複習和自習,我們在每一章後列出了本章的思考題,全書共計47個。書末開列了主要的參考書,並在後記中對本書的編寫宗旨和作者分工進行了交待。 最後,《中國哲學智慧》與通用的中國哲學史教材無疑具有密切的聯係,在一定的意義上,前者也可以看作是一部濃縮的小型《中國哲學史》,但其取舍和重心則有所不同。因為本書是作為公共課教材麵向全體學生,也就不可能照搬作為哲學專業課教材的《中國哲學史》。本書以學派和思想發展為主要線索,突出了中國哲學與中國文化的關係,力求將知識傳授與智慧開發結合起來,盡量做到深入淺出、明白易懂。希望通過對此書的教授和學習,使學生對中國傳統哲學的精華能有所感悟和把握,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有所幫助, 作者 2000年8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