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教材)

(2006-12-06 19:41:14) 下一個

第一章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第一節  哲學和哲學的基本問題

  一、什麽是哲學

  "哲學"一詞源於古希臘文philosophia,本來由"愛"(philem)和"智慧(sophia)兩字所組成。"哲"之為"學",就是指給人以智慧、使人聰明的學問。但這隻是詞源上的含義,並不是科學的定義。從科學的意義上來看,哲學總是同人們的世界觀聯係在一起的,作為一門特殊的學問,哲學是理論化、係統化的世界觀,又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論。

1、哲學是世界觀的理論體係

什麽是世界觀?世界觀也稱宇宙觀,是人門對整個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世界觀是人人都有的,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在生活實踐中,人們為了自己的需要,每時每刻都同周圍的事物打交道,力求認識並按照自己的需要改造它們。開始時,接觸到的隻是個別事物和現象,形成對各種具體事物和現象的看法。隨著人們在實踐中接觸的事物日益增多、眼界日益擴大,就由認識個別事物和現象深入到認識事物一般的或共同的本質,逐漸形成對整個世界的總的看法、根本的觀點,即世界觀或宇宙觀。世界觀形成以後,對人們的言行起著指導作用。不過,這些世界觀一般是樸素的、零散的、不係統的,缺乏理論論證和嚴密的邏輯。

哲學作為理論化、係統化的世界觀,它是關於世界觀的理論,是依靠理論論證和邏輯分析係統地回答世界觀問題。這種理論化和係統化,就是哲學和一般的世界觀的區別。各種哲學都是哲學家們自覺創立的各種世界觀的理論化和係統化的學說。要掌握哲學學說就必須下苦工夫學習它。

哲學作為世界觀的理論體係,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科學的門類很多,但歸納起來無非有三大類:研究自然界及其發展規律的自然科學知識,研究社會及發展規律的社會科學知識和研究思維及其發展規律的思維知識,這些科學知識統稱為具體科學。具體科學研究的是世界一定領域、一定層次的本質和規律;而哲學研究的是世界的整體、世界的普遍本質和世界發展的普遍規律。具體科學從對世界的直接研究中揭示特殊本質和特殊規律,而哲學則是從對具體科學的概括和總結中揭示世界的普遍本質和普遍規律。因此,哲學和具體科學是相區別的。同時,哲學和具體科學又是相聯係的。其聯係是:每一時代的哲學都是以該時代各門具體科學為基礎,用從具體科學中總結和概括出來的一般結論和原則去指導人們認識自然界、社會和人類思維本身,這具有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意義。

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係是共性和個性、普遍和特殊的關係,二者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係。認識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係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哲學以具體科學為基礎,哲學工作者必須自覺地關注科學的發展,概括、總結科學發展的新成果,這是哲學發展的重要條件。其次,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離開了哲學的指導,會影響具體科學的研究。在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係問題上,要反對兩種錯誤傾向,一種是貶低哲學的哲學“無用論”和“取消論”,即認為哲學沒什麽用處,可以取消哲學;另一種是誇大哲學作用的“代替論”,即認為可以用哲學取代具體科學基礎理論研究。這兩種傾向都割裂了哲學和具體科學的聯係。

方法論是關於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學說和理論。哲學是理論化、係統化的世界觀,也是指導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論。當人們運用關於世界的總的觀點去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時,世界觀就變成了方法論。例如,我們對世界的根本看法是唯物的、辨證的,用這種觀點分析處理問題的方法就是實事求是的方法、工作的方法,就是世界觀基礎上所確立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在現實生活中,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總是統一的:一定世界觀總要表現為一定的方法論,一定的方法論也總是一定世界觀的表現;沒有不表現為方法論的世界觀,也沒有不表現為世界觀的方法論。在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中,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有什麽樣的世界觀,就有什麽樣的方法論。人們的世界觀不同,觀察和處理問題的方法也就不同。凡是樹立了正確世界觀的人,一般也具有正確的方法論,而方法論不同,也會影響和動搖已具有的正確的世界觀。因此,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既要注意其世界觀,也要注意方法論。

從哲學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來看,它是由社會存在決定並反作用於社會存在的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是上層建築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哲學處於社會意識形態,中的最高層次,它遠離社會的經濟生活,但歸根到底仍然是該時代的經濟和政治的反映。

綜上所述,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問,是理論化、係統化的世界觀;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以最一般的形式來反映社會存在的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

二、哲學的基本問題及其意義

1、哲學的研究對象

任何一門科學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對象,哲學也有自己的研究對象,不過人們對哲學對象的認識經曆了一個過程。

早在古希臘古羅馬時期,哲學家們就提出了哲學的研究對象問題,他們把萬物的本原或“始基”看作哲學的研究對象。亞裏士多德則明確地認為,哲學是一門關於萬物“最初的根源和最高的原因”的知識,也就是關於“存在的存在”的學問即形而上學。這種對哲學對象的理解在原則上是正確的,但是存在著兩個缺陷:一是沒有將哲學的對象與萬物的具體形態區別開,誤將“水”、“氣”、“火”等具體物質形態視為萬物的本原或“始基”;二是沒有將關於哲學對象的知識與具體科學關於具體事物的知識區別開來,誤將哲學視為包羅萬象的知識總匯。這後一缺陷甚至在進入西方近代哲學發展後也沒有得到完全的克服。在這一時期的一些哲學家看來,哲學這種形而上學是“科學的玉女”或“科學的科學”,它淩駕於具體科學之上,代表著知識的終極真理。

      人們對哲學對象的這種理解上的缺陷,是與當時人類的認識,特別是與具體科學的發展相關聯的。哲學形成的早期,各種具體科學尚處在繈褓階段,遠不能為人們揭示世界的本質和普遍聯係提供足夠的科學材料,為了說明世界,人們不得不用哲學關於世界的“最初的根源和最高的原因”的知識去設想整個世界。歐洲文藝複興以後,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分門別類研究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具體科學比較完整地形成了,但在15—17世紀,它們還沒有完全從作為知識總匯的哲學中分化、獨立出來,往往還要借助於哲學的語言來描述和解釋各種現象,用恩格斯的話說就是,還不能完全擺脫“用觀念的、幻想的聯係來代替尚未知道的現實的聯係,用想象來補充缺少的事實,用純粹的臆想來填補現實的空白”①。

這種情況在18世紀得到了改變,隨著各門具體科學的相繼成熟,哲學日益失去了過去那種“獨尊”的地位並開始受到了批判。馬克思說:“17世紀的形而上學……還是有積極的、世俗的內容的。它在數學、物理學以及與它有密切聯係的其他精密科學方麵都有所發現。但是在18 世紀初這種表麵現象就已經消失了。實證科學脫離了形而上學,給自己劃定了單獨的活動範圍。現在,正當實在的本質和塵世的事物開始把人們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的時候,形而上學的全部財富隻剩下想像的本質和神靈的事物了。形而上學變得枯燥乏味了。”②

在對形而上學的批判中,人們對哲學的對象的認識進一步深化了。在這方麵,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德國古典哲學家起了重要的作用,康德首先明確區分了自然科學研究的對象與形而上學的研究對象,認為自然科學是現象界的知識,而形而上學則是關於本體界或“物自身”的學問,兩者界限分明。黑格爾不同意康德關於“物自身”不可知的看法,認為哲學雖與具體科學不同,但它不能脫離具體科學,哲學是具體科學的經驗總結,隻有當它成為各門具體科學的經驗的結果時,它才得到自己是評價。

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德國古典哲學關於哲學對象的合理思想,從哲學與具體科學關係的角度把哲學的對象確定為“自然、人類社會和思維的運動和發展的普遍規律”③也就是“外部世界和人類思維的運動的一般規律” ①。這樣就使哲學成為同具體科學相區別,具有自己確定研究對象的學說。

2、哲學的基本問題

哲學的對象是整個世界的最一般本質和規律,那麽圍繞這個對象進行研究的基問題是什麽呢?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基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係問題。”① 並認為哲學基本問題包括兩方麵的內容:第一方麵的內容是,思維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質,誰是第一性、誰是第二性的問題,也就是兩者誰是本原、誰是派生的問題。對此問題所作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哲學基本派別的唯一標準。凡承認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承認物質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物質派生的,就是唯物主義。相反,凡認為精神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物質是由精神派生的,就是唯心主義。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哲學上的兩大基本派別,一切哲學觀點和哲學體係要麽屬於唯物主義,要麽屬於唯心主義,超越這兩大派別之上的中立的哲學是沒有的。哲學基本問題第二方麵的內容是,“我們關於我們周圍世界的思想對這個世界本身的關係是怎樣的?我們的思維能不能認識現實世界?我們能不能在我們關於現實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確地反映現實?用哲學的語言來說,這個問題叫做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②對此問題所作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可知論堅持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認為世界上隻有尚未認識之物,沒有根本不可認識之物。不可知論把思維和存在絕對對立起來,抹殺二者同一性,認為人根本不可能認識世界或不能徹底認識世界,它的基本傾向是唯心主義的。

哲學基本問題兩方麵的內容中,第一方麵的內容是主要的、根本的,第二方麵的內容是從屬的。對第一方麵的回答是對第二方麵回答的前提,隻有從唯物主義觀點出發,才能科學地解決世界可知性的問題;反過來,也隻有堅持真正的世界可知性,才能真正貫徹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之所以是哲學的基本問題,首先是由哲學研究的對象決定的。哲學作為理論化、係統化的世界觀,所要揭示的是世界萬物的最一般本質,要達到此目的,必須研究帶有最大普遍性的現象,自從人類產生以來,世界上的事物和現象歸根到底無非有兩大類:物質現象和精神現象。哲學要表達自己對世界的根本看法,就不能不首先對這兩大類現象及其相互關係作出說明,這一點,對於任何一種意義上的哲學研究都有普遍的使用性,區別僅在於,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民族對於哲學基本問題的表達方式各有特點。在遠古時代,思維和存在的關係是以靈魂和肉體、靈魂和外部世界的關係的形式出現的,隻是到了近代才以尖銳的形式針對著教會提了出來。在中國傳統哲學中,哲學家對理氣關係、心物關係、形神關係等的探討,就具有哲學基本問題的性質。其次,對思維和存在關係問題的不同回答,決定著哲學發展的方向和路線。哲學作為一種理論體係,它的出發點和理論前提對它的思維方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規定著它的基本性質。例如,世界的本質、運動和靜止、認識和實踐、真理和謬誤等等一係列哲學問題的解決,都是以對哲學基本問題的不同回答為依據的。一切哲學問題都必須提高到哲學基本問題上加以認識和解決。因此,這個問題也是哲學的最高問題。最後,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也是人類實踐的基本問題。人們如何看待主觀和客觀、理想和現實的關係,是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還是堅持從原則出發,其實都與這個問題有關。我們在實踐中能不能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關鍵是能不能處理好主觀和客觀的矛盾。例如,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隻有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按客觀規律辦事,才能達到主觀和客觀的同一,才能取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成功,否則就會失敗。

思維和存在這個一般的哲學基本問題,貫徹到社會曆史領域中,就表現為曆史觀的基本問題,即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係問題。曆史觀是人們對於自身所處社會曆史及其發展的根本看法。曆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曆史觀,它主張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二者是辯證統一的。人生觀是人們對於人生的目的和意義的根本看法和根本態度。世界觀、曆史觀和人生觀是相互聯係的。第一,人生觀是世界觀和曆史觀的組成部分。世界觀和曆史觀包括人生觀,人生觀的對象內在地包含在世界觀和曆史觀之中。第二,世界觀特別是曆史觀能對人生觀產生巨大影響,具有決定的意義。人生觀離不開世界觀和曆史觀,一定的人生觀是一定的世界觀和曆史觀的現實的表現。第三,人生觀直接影響著人們對整個世界、對社會曆史的根本看法,人生觀在世界觀和曆史觀中有特殊的地位。所以,世界觀和曆史觀也不能離開人生觀,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製約和相互作用。

三、唯物論和唯心論的對立及其根源

1.哲學思想的產生

哲學作為理論化係統化的世界觀,是人類生活實踐和思維發展的必然結果。在原始社會,由於生產力水平極端低下,科學知識極端貧乏,人們不懂得人體的構造和做夢等現象,錯誤地認為,思維和感覺不是他們身體的活動,而是一種獨特的靈魂在活動。這個靈魂寓於人體之中,也可以暫時離開人體,人死了,靈魂仍然活著。這樣,就產生了靈魂不死的觀念;對於自然界的一些變化,如雷鳴、閃電和水旱災等原因無法解釋,對自然災害無力抵抗,於是,就把自然力量神秘化、人格化,就產生了最初的神。這樣,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世界觀,就表現為借助超自然的幻想來說明世界各種現象的原始宗教和神話。與此同時,人們為了滿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就要改造客觀物質世界,就要麵對現實。這樣,人們就產生了關於自己賴以生存的周圍現實環境的客觀實在性的樸素觀念。可以說,這是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觀點的最初胚胎與萌芽,是社會生產力低下的產物。真正的哲學是在人類進入文明時代、進入奴隸社會以後形成的。

在人類進入文明時代、進入奴隸社會以後,人類的實踐水平逐漸提高,社會生產力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生產力的發展導致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分工,產生了階級的分化。這種現象,一方麵表明社會上出現了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另一方麵也為科學和哲學的產生提供了必要的條件。這就有可能使一部分從事腦力勞動的知識分子去進行專門的哲學研究,去構造符合自己階級需要的理論化、係統化的哲學理論。與此同時,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文明的進步,在農業、手工業、建築業、商業和航海業需要的推動下,數學、力學、地理學、天文學和一些社會科學都達到了那個時代的相當高的水平,人類的抽象能力也有了明顯的進步。抽象思維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才能形成完整的自我意識和對象意識,才能對自然知識、社會知識進行概括和總結,才能透過萬事萬物所呈現給人們的現象去把握其共同的本質,原始思維才能轉化為哲學思維。

哲學思想的產生和發展,除了有其深刻的社會根源、階級根源外,還有深刻的認識論根源。人們在實踐中產生的認識是一個矛盾的複雜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都是對立統一的。如果人們堅持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統一,遵循認識發展規律去觀察事物,那就會得出唯物主義的結論。如果相反,使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相分離,那就會得出唯心主義的結論。列寧指出在;“哲學唯心主義是把認識的某一個特征、方麵、部分片麵地、誇大地發展(膨脹、擴大)為脫離了物質、脫離了自然的、神化了的絕對。”“直線性和片麵性,死板和僵化,主觀主義和主觀盲目性就是唯心主義的認識論根源。”

從哲學產生的條件可以看出,哲學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因而它所反映的內容也必然具有時代性,正如黑格爾所說的那樣,哲學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時代”。馬克思讚同黑格爾的這個看法並進一步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是文明的活的靈魂”。因為在真正的亦即符合時代進步要求的哲學中,集中了“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貴、最隱蔽的精髓”。因此,盡管從形式看,哲學所使用的普遍概念和範疇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似乎遠離現實,純粹是哲學家在書齋中冥思苦想的產物,其實不然。所有哲學家都生活在塵世中,他們的思想雖然在某些方麵可以超越現實,但決不能脫離現實,脫離其所處時代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相反,真正有意義的超越隻有在深刻把握現實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實現。

2.哲學思想的發展

人類的哲學思想從萌芽、形成,到現在的發展,經曆了一個漫長的曆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由於不同民族的曆史文化傳統和現狀,形成了不同哲學的概念體係和發展道路。從古代的中國哲學、印度哲學和作為西方哲學來源的希臘哲學,到近、現代哲學,產生了許多帶有本民族特點的哲學流派,但基本的派別有兩個: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在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中還交織著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和鬥爭。

唯心主義有兩種基本形態: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客觀唯心主義斷言,有某種客觀的、先於世界而存在的精神實體或精神原則,由它外化或演化出整個現實世界。如中國宋代程朱理學中的“理”、古希臘柏拉圖的“理念”、德國哲學中萊布尼茨的“單子”和黑格爾的“絕對精神”,都被說成是這樣的精神實體或原則。這其實,是把人類思維絕對化、神秘化為某種先天性的“無人身的理性”,並據以演繹出自己的唯心主義體係。客觀唯心主義是用哲學語言裝扮起來的宗教創世說。主觀唯心主義則認為,世界依存於人的主觀意識,是人的主觀精神或意誌的產物。宋代和明代的陸九淵、王守仁的“心學”,斷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和“心外無物”,以及英國近代哲學家貝克萊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說法及其哲學體係,就是這方麵的典型。現代西方哲學中,諸如唯意誌論、生命哲學、現象學、存在主義、實用主義和解釋學等學派,實質上都屬於主觀唯心主義哲學。不管是主觀唯心主義還是客觀唯心主義,它們都否認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的,都是違背實踐、違背科學的。

唯物主義作為與唯心主義相對立的一個基本的哲學派別,其總的理論立場是,堅持物質對精神的根源性和意識對物質的派生性,即努力從物質世界本身來說明現實世界的各種現象或變化、發展。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和實踐與科學的發展,唯物主義哲學在其發展中也以不同的形態出現。按其曆史形態而言,唯物主義思想的發展大體上經曆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現代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三種曆史形態。與此相對應,辯證法思想的發展大體上也經曆了古代樸素的辯證法、近代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唯心主義辯證法、現代的唯物主義辯證法三種曆史形態。

第一種曆史形態: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和樸素的辯證法。這種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存在於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發展中,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主要特征,是把世界的物質本原理解為某一種或幾種具體的物質形態。例如,公元前7—6世紀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認為水是萬物的本原,後來的赫拉克利特又認為火是萬物的本原。中國古代的“五行說”認為,宇宙萬物是由金、木、水、火、土這五種元素構成的。其中,古希臘的德謨克利特關於萬物都由微小的、不可分的原子所構成的原子論,代表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最高成就。古代的唯物主義堅持了世界物質性的正確立場,但缺乏科學的論證帶有猜測的成分。在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思想中往往交織著辯證法的思想,唯物主義和辯證法處於某種程度的自發結合的狀態。被列寧稱作辯證法奠基人的赫拉克利特則認為,“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體,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創造的,它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按規律燃燒著、按規律熄滅著的永恒的活火”,被列寧評價為“對辯證唯物主義原則的絕妙說明”。中國古代的唯物主義在把“五行”當作世界的本原的同時,還以它們之間“相生相克”的關係來說明世界的聯係和發展。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思想,用物質的原因來說明世界,否認世界是由神創造的,並且看到了事物的聯係和發展,可以說,在本質上是一種正確的世界觀。但由於受當時具體科學發展水平的製約,這種世界觀帶有自發性、直觀性的特點。

第二種曆史形態:近代形而上學的唯物論和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唯心主義辯證法。近代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產生在資產階級革命時期,這種唯物主義以16—17世紀英國培根、洛克的經驗論的唯物主義、歐洲大陸斯賓諾莎的唯理論的唯物主義、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以及19世記德國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為代表。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基本點是認為世界萬物都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的世界的“始基”,物質即原子,原子的特性就是物質的特性。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是同近代科學相聯係的、富有成果的資產階級哲學,它克服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直觀性,堅持了世界的物質性,在反對封建專製和宗教神學的鬥爭中起了旗幟的作用,也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提供了寶貴的思想材料,作了理論上的準備,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作家曾給這一時期的思想家以很高的評價,這是它的曆史貢獻。但是,近代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也有自身無法克服的嚴重缺陷,即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不徹底性(曆史觀上的唯心主義)。哲學思想的這種狀況由當時自然科學發展水平的限製與剝削階級的局限性所決定的。當時的自然科學尚處於“搜集材料”階段,為了認識不同的事物,就要對既成事物進行分門別類的研究,這種研究是當時認識自然現象方麵獲得巨大進展的基本條件,但同時也給人們留下了一種習慣,即孤立、片麵、靜止地看待事物。這種考察事物的方法被培根、洛克引入哲學領域中來,並因此成為近代唯物主義的一大缺陷。加之,在當時的自然科學中,隻有剛體力學達到了比較完善的地步,這就致使法國唯物主義想用機械性來說明一切。正如笛卡兒把動物視為機器一樣,18世紀法國的唯物主義者也把人說成是機器。恩格斯指出,“這種想法在當時是不可避免的”,因為“這是同當時的自然科學狀況以及與此相聯係的形而上學的即反辯證法的哲學思維方法相適應的。”至於這些近代資產階級哲學,都毫無例外地不能唯物地理解社會生活,至多隻能唯物地理解自然界和一般認識的源泉,則是由資產階級的曆史地位和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所限定的。

由康德開始的德國古典哲學是以往哲學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康德提出的太陽係起源的“星雲假說”,第一次打開了形而上學自然觀的缺口。而黑格爾是德國古典哲學的主要代表,是全麵論述辯證法的第一人。恩格斯指出:“黑格爾第一次——這是他的巨大貢獻——把整個自然的、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寫為一個過程,即把它描寫為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轉變和發展中,並企圖揭示這種運動和發展的內在聯係。”但是,黑格爾的辯證法是唯心主義的辯證法。在他看來,在自然界和人類出現以前,就存在著“絕對觀念”,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是“絕對觀念”的體現和派生的物。因此,黑格爾的辯證法是頭腳倒置的辯證法。同時,由於唯心主義體係的需要,他把自己的哲學看作是“絕對觀念”發展的頂點,是一個淩駕於一切科學之上的、包括一切代替一切的“科學之科學”。這樣,合理的辯證法思想就被保守的唯心主義體係所窒息。

費爾巴哈是德國古典哲學的最後代表,是一位傑出的唯我主義哲學家。他的巨大功績在於通過反對基督教神學和黑格爾的客觀唯心主義,恢複了唯物主義應有的權威,他把自然界和人類當作哲學的出發點,堅持物質不是精神的產物,而精神才是物質的最高產物。這些思想對於人們從唯心主義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費爾巴哈簡單地否定了黑格爾,把黑格爾的辯證法同唯心主義一起拋棄了。他的哲學沒有超出18 世紀資產階級唯物主義的範圍。他的唯物主義還是形而上學的,他的曆史觀仍然是唯心主義的。費爾巴哈的哲學同黑格爾哲學一樣,都沒有解決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分離的問題,黑格爾保守的唯心主義窒息了合理的辯證法思想,費爾巴哈的形而上學限製了他的唯物主義。因而他們的哲學都不能適應當時已經成為獨立的力量而走上政治舞台的無產階級的革命要求。適應時代要求而出現的是馬克思、恩格斯所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這是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發展的第三種曆史形態。

馬克思、恩格斯總結了19世紀40年代無產階級革命鬥爭的經驗和自然科學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繼承了人類文化的遺產,特別是批判地吸取了德國古典哲學中黑格爾和費爾巴哈哲學思想中的合理因素,解決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相分離的矛盾,第一次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唯物辨證的自然觀和曆史觀有機地統一起來,建立起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從而實現了哲學史上的一次革命變革。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和基本特征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是哲學發展史上的偉大革命,它超越了以往的舊哲學,使哲學的主題、職能和思維方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為人們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就要深刻地領會其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掌握其根本方法,指導我們正在從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曆史必然性

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人類曆史發展到19世紀40年代,已跨入了一個新的時代。舊的哲學已經不能代表新的時代精神,必須創立新的哲學才能適應新的曆史需要。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適應時代的需要產生的,它的產生不是偶然現象,而是社會發展的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

1.社會曆史條件

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於19世紀40年代中期。這個時期,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得到了充分的發展,資本主義已經在歐洲一些主要國家確立起來。資本主義製度的確立,產業革命的發生與擴展,蒸汽機的發明和使用,生產規模的日益擴大,航海和海外貿易的發展,使世界越來越成為一個相互聯係的整體。資本主義經濟的大發展,開創了人類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全球化、一體化的進程。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生產力的總和還要多、還要大。資產階級的這些成就,一方麵極大地推動了社會曆史的進步和發展,開闊了人們的視野,為正確、全麵、深刻地揭示自然界和社會曆史的內在聯係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麵也使得資本主義製度的固有矛盾日益尖銳和激化,使得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成了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桎梏。其突出的表現就是愈來愈危及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危機頻繁出現。資本主義發展的現狀,撕去了蒙在社會關係上的麵紗,經濟因素以及圍繞經濟利益所進行的階級鬥爭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加明顯地暴露出來,如何認識資本主義的本質和它的發展規律,它將向什麽方向發展,代替它的未來社會將具有什麽樣的基本規定性等等,這便是那個時代提出的一些問題。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正是在這種曆史條件中產生的。

2.階級基礎

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無產階級也隨之成長起來。由於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在根本利益上是對立的,所以資本主義社會從一開始就存在著無產階級反抗資產階級的鬥爭。這種鬥爭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經曆了一個由自發到自覺的過程。無產階級在鬥爭中日趨成熟,19世紀40年代,已經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曆史舞台。1831年到1834年,法國裏昂工人發發動了兩次大規模的武裝起義。從1836年開始,英國爆發了聲勢浩大的“憲章運動”,延續了10餘年,鬥爭浪潮遍及全國。1844年6月,德國西裏西亞紡織工人舉行了武裝起義,提出了“反對私有製社會”的戰鬥口號。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已經由分散的自發的鬥爭發展到有組織的大規模的聯合行動,他們提出了改善生活條件,提高政治地位的革命要求,顯示了無產階級的偉大力量和曆史作用。但由於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無產階級的鬥爭先後都失敗了。這表明,無產階級的革命鬥爭迫切需要得到一種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馬克思主義哲學正是適應無產階級鬥爭的需要而產生的,是代表無產階級利益並為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服務的。

3.自然科學前提

哲學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隨著自然科學領域中每一劃時代的發現,唯物主義也必然要改變自己的形式。從18世紀下半葉開始,自然科學在研究方式上發生了一個飛躍,即從經曆長達四個世紀之久的搜集材料的階段發展到係統地整理材料階段,人們對事物的研究也從分門別類的認識上升到理論概括階段。研究方式的這種轉變帶來的重要成果是揭示了自然界各種事物之間的有機聯係和發展過程,一些新的學科如地質學、胚胎學、古生物學、有機化學等等都陸續建立起來。其中,關於細胞學說、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以及達爾文的進化論三大科學的發現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恩格斯指出:“由於這三大發現和自然科學的其他巨大進步,我們現在不僅能夠說明各個領域內的過程之間的聯係,而且總的說來也能夠說明各個領域之間的聯係了,這樣,我們就能夠依靠經驗自然科學本身所提供的事實,以近乎係統的形式描繪出一幅自然界的清晰圖畫。”這就是說,“新的自然觀就其基本點來說已經完備:一切僵硬的東西溶解了,一切固定的東西消散了,一切被當作永恒存在的特殊的東西變成了轉瞬即逝的東西,整個自然界被證明是在永恒的流動和循環中運動著。”這就有力地打擊了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自然觀,為從哲學上概括物質世界發展的一般規律提供了可靠的自然科學基礎。

4.思想理論來源

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任何一種有價值的學說的創立,都同以往的思想文化有一定的繼承關係。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同其他新的學說一樣,也是從已有的思想材料出發的。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人類曆史上的一切優秀的文化成果,其中對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具有直接意義的是德國古典哲學。德國古典哲學的主要代表有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和費爾巴哈,德國古典哲學中黑格爾哲學和費爾巴哈哲學的優秀成果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直接理論來源。

黑格爾是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他是第一個全麵地有意識地敘述了辯證法的一般運動形式的哲學家。他對形而上學進行了係統的批判,恢複了辯證法這一最高的思維形式。他在闡述“絕對觀念”的辨證發展中,把整個自然、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繪成一個不斷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他提出了關於矛盾是發展的內在源泉的思想,關於從量變到質變的轉化思想,關於發展形式的“否定之否定”的思想,並且把辯證法運用於認識過程,揭示了概念的矛盾運動。這是黑格爾對辯證法所作的重要貢獻,是他哲學中的“合理內核”。但是,黑格爾的辯證法是頭足倒置的,它的表現形式是唯心主義、神秘主義的。費爾巴哈是德國古典哲學的最後一位代表。當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法取代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在歐洲哲學史上占統治地位時,費爾巴哈奮起批判了黑格爾哲學的唯心主義。費爾巴哈指出黑格爾的絕對精神創造萬物,是用理性的形式宣揚了“上帝創造了萬物”。他把自己的哲學稱為人本主義,宣稱哲學的任務就在於把神學還原為人本學。他運用人本學的理論論證了唯物主義自然觀和唯物主義認識論,堅決維護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原理,徹底否認所謂在物質世界之外獨立存在的精神實體,這是費爾巴哈哲學的“基本內核”。但是,費爾巴哈在批判黑格爾的唯心主義時,把辯證法也簡單地拋棄了,這就使得他的這種唯物主義哲學帶有較濃厚的形而上學性,並且在曆史觀上仍然是唯心主義,是一種不徹底的“半截子”唯物主義。

以上四個方麵說明,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曆史條件已經成熟。與此同時,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的創始人馬克思、恩格斯在政治上也完成了從資產階級民主主義到共產主義的轉變。推動這個轉變的根本原因,是他們積極參加了當時的社會實踐特別是工人運動,在總結工人運動經驗和自然科學成果的基礎上,他們對德國古典哲學思想進行了批判性的改造,汲取了黑格爾哲學中辯證法思想的“合理內核”,並對之進行了唯物主義的改造;吸取了費爾巴哈哲學中唯物主義思想的“基本內核”,並克服了它的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不徹底性,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唯物辨證的自然觀和曆史觀有機地結合起來,創立了嶄新的馬克思主義哲學。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特征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新唯物主義”,是唯物主義哲學發展的現代形態。馬克思主義哲學有其鮮明的基本特征,其中實踐性是最基本的特征。正是這個基本特征決定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以前的舊哲學,已經提出了實踐的概念,但都沒有看到人民群眾革命實踐的意義,沒有正確說明實踐與社會生活、實踐與理論的本質關係。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以“解釋世界”為己任的舊哲學的超越,就表現在它強調“改變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這種實踐性包含相互聯係的兩層意思:第一,他在理論上全麵地、科學的論證了實踐是人類有目地的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是人類基本的生存方式,是社會生活的本質,因而也是一切理論形成和發展的基礎;第二,理論來源於實踐、在實踐中發展、受實踐檢驗,並以實踐作為最終的目的。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自己的全部理論都要付諸實踐,在指導群眾的行動中轉化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恩格斯把自己的學說叫做“實踐的唯物主義”。

“實踐的唯物主義”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質特征的理論概括。實踐的觀點是新的世界觀和曆史觀的生長點和立足點,也是馬克思主義的“新唯物主義”與包括費爾巴哈在內的一切舊唯物主義的根本分界點。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不僅把實踐引入認識論,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實踐在社會曆史中的基礎地位,將社會發展史從根本上理解為生產實踐史即勞動史,勞動發展史是理解全部社會發展史奧秘的一把鑰匙。可以說,沒有對實踐的科學闡述,就沒有曆史唯物主義,就沒有哲學發展史上的這一偉大變革,也就沒有馬克思主義哲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以往一切哲學有著本質的區別,它是完備、徹底的唯物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是哲學史上偉大革命。

第一,在研究對象上,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舊哲學有著本質的區別,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的科學。它在哲學史上第一次以“外部世界和人類思維運動的普遍規律”為對象,否定了那種企圖包括一切科學並淩駕其上的“科學之科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前的舊哲學,雖然也以認識世界的總體作為自己的任務,但由於那時的科學成就還不足以給世界發展的全貌提供一幅完整的圖畫,所以,即使是唯物主義哲學,也不可能完全依賴科學的成果,實現認識世界總體的任務。為了描繪世界的全貌,哲學家們必須在許多方麵憑借邏輯或想象進行推演,以彌補科學材料的不足,這些哲學往往企圖站在科學之上,獨立地創造一個包羅萬象的知識體係,並稱之為“科學之科學”。他們認為在自己的哲學體係中應該而且已經窮盡了世界上的一切知識。盡管這些哲學對當時的科學成就有所概括,但更多地是包括大量的主觀臆測的成分,甚至也有不科學的、荒謬的因素。這種哲學淹沒了哲學作為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本質,沒有正確地解決哲學的對象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結束了包羅萬象的舊哲學體係,第一次正確地解決了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係,從而使之成為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的普遍本質和一般規律的科學。

第二、在理論內容上,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完整、嚴密的科學體係。在馬克思主義以前的舊哲學中,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在總體上是相脫離的。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雖然有某種程度的結合,但大都是自發的、直觀的、缺乏科學依據的,因而經不起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進攻。近代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是分離的,由於唯物主義脫離了辯證法,因而不可能將唯物主義貫徹到底;辯證法脫離了唯物主義,也就受到了限製和歪曲。在馬克思主義以前,雖然有些進步的思想家也試圖唯物地揭示某些社會現象,但從總體上來說,包括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在內的舊哲學,在曆史觀方麵都是唯心主義的。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科學實踐的基礎上,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有機地高度統一起來,建立了辯證唯物主義的理論體係。這種既唯物又辨證的科學世界觀,不僅正確地回答了世界的本質是什麽的問題,而且正確地回答了世界是怎麽樣的問題。由於客觀物質世界本來就是普遍聯係、永恒發展變化的物質世界,因此,當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地解釋世界本原的時,已經內在的包含著辯證法思想;當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揭示世界狀況怎麽樣時,又必然把唯物主義當作自己的前提和基礎。同時馬克思主義哲學第一次把辯證唯物主義貫徹到社會曆史領域,創立了曆史唯物主義,把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同唯物辨證的曆史觀有機地統一了起來,從而結束了唯心史觀長期占統治地位的曆史。曆史唯物主義的創立,是人類思想史中的偉大成果,它和辯證唯物主義一起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一完整、嚴密的科學體係。

第三,在社會作用上,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以實踐為基礎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相統一的無產階級哲學,是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其社會作用是過去任何舊哲學所不能比擬的。馬克思指出:以往的“哲學家們隻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要科學地解釋世界,而且更強調革命地改造世界,二者在實踐的基礎上達到了高度的統一。

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區別於以往一切舊哲學的最主要、最顯著的特點。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哲學史上第一次把科學的實踐觀點引入哲學,全麵地、科學地論證了實踐在認識中的決定作用和在哲學中的基礎地位。它堅持自己的理論必須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上,並且要不斷地接受實踐的檢驗,這就體現和保證了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科學性。

馬克思主義哲學正因為具有實踐性的鮮明特點,因而它才具有嚴格的科學性。所謂科學性,就是它的正確性、真理性,是指它不僅以科學的發展為基礎,而且是指它通過實踐和自然科學的成就正確地揭示了自然、社會、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它之所以是同那些脫離實踐的抽象教條截然不同的哲學,正在於它是在實踐中產生又經過實踐檢驗並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的科學真理。它永遠同實踐保持著密切的聯係。馬克思把自己的戰鬥生涯看作是在永無止境的科學道路上攀登,恩格斯把馬克思稱為“科學巨匠”,列寧稱馬、恩的著作是“科學的著作”。實踐性以及由此而來的科學性,是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的本質和靈魂;離開了實踐性、科學性,也就沒有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

正因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鮮明的實踐性特點,它也就具有徹底的革命性。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性是指它不崇拜任何東西,它不把任何現存的事物看成是永恒的、神聖不可侵犯的東西,按其本性來說,它是批判的、革命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性,突出地表現為它的無產階級的階級性,階級性是它的又一特點,如馬克思所說,哲學把無產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地,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在階級社會裏,一切哲學都是有階級性的,超階級的“無黨派”哲學是沒有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無產階級世界觀的理論表現,其任務是為解放全人類服務的,因而沒有狹隘的階級私利和階級偏見。馬克思主義哲學公開申明自己的階級性,公開宣布自己代表無產階級從而也代表全體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為消滅資本主義和一切剝削製度,建立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這一最革命、最進步的事業提供的理論武器,把變革舊世界和改變現存事物作為自身的任務和目的。馬克思指出:“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於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並改變現存的事物。”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外的其他哲學所辦不到的,其他哲學多數屬於剝削階級的意識形態,代表少數剝削者的利益,為剝削製度作論證,這就決定了它的程度不同的狹隘性和虛偽性。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舊哲學有本質的不同,它同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它越是廣泛地掌握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越是化為廣大群眾的革命實踐,就越呈現出它的真理性和階級性的統一。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革命性和科學性是統一的,正如列寧所指出的:“這一理論對世界各國社會主義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於它把嚴格的和高度的科學性(它是社會科學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結合起來,……把二者內在地不可分割地結合在這個理論本身中。”

總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以實踐為基礎的嶄新的哲學,它把嚴格的高度的科學性和革命性內在地不可分割地結合於自身之中。正因為如此,馬克思主義哲學能夠擔當起無產階級所賦予的偉大曆史使命,成為指導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三、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髓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關於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的科學,是無產階級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哲學有些什麽功能?如何發揮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想武器作用?這是需要給以科學回答的問題。曾經有過一個時期,人們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功能無限誇大,出現了所謂“哲學萬能論”,要求馬克思主義哲學為自然、社會、思維等領域提供一個萬能的公式,期望它能夠回答一切問題,解決一切問題。也有人否認或貶低哲學的功能,認為“哲學無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已經“過時”。因此,正確地評價哲學,科學地說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功能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社會中的基本功能是多方麵的,人們可以從不同側麵闡述。但一般說來,哲學在社會生活中的基本功能有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哲學對人們的認識和實踐活動有指導作用。哲學以高度概括的理論形式反映現實,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的適用性,它從世界觀、方法論的高度服務於實踐,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為人們提供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一般原則。正如列寧所說,“馬克思的哲學是完備的哲學唯物主義,他把偉大的認識工具給了人類,特別是工人階級。”它為我們提供了正確認識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正確處理各種複雜矛盾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但是哲學不像其他具體科學那樣可以直接提供具體問題的具體答案,它往往要以具體科學的理論和方法作為中介,把科學世界觀、方法論與具體實踐相結合,才能切實地研究具體問題,為自己開辟通往現實的道路。

第二,哲學作為社會意識的重要部分,它的發展和變革,能夠喚起整個社會的思想解放,為科學發展製造輿論,掃清前進的障礙,成為推動科學進步的巨大精神力量。科學的發展需要良好的社會環境,這包括社會對科學的態度、社會輿論、民主氣氛、自由探索精神,等等。哲學的發展,能夠使社會形成科學的價值觀念和價值目標,弄清科學的性質和作用,提高人們對科學重要性的認識,改變排斥、輕視科學的錯誤觀念,養成重視科學、尊重科學和支持科學的社會態度,給科學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在曆史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發展,唯物主義曆史觀的傳播,往往成為科學進步的先導,它幫助科學家擺脫舊思想、舊傳統、舊權威和習慣勢力的錯誤影響,麵對客觀世界勇敢地進行探索和創新,打開科學研究的新天地。人類曆史的發展表明,哲學高潮必然會帶來思想解放的高潮,而思想的大解放必然會開創科學繁榮高潮的新局麵。

第三,哲學有提高人們理論思維的作用。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不但依賴於觀察和經驗,也要依賴於理論思維的能力,恩格斯指出:“一個民族想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科學研究總要進行理論思維,如果沒有理論思維,即使對兩種自然的事實也聯係不起來,或者對二者之間所存在的聯係也無法了解,當然也就談不上科學。而理論思維的正確與否不能離開哲學。科學發展的曆史表明,科學工作者總是要受哲學的支配,問題是受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支配,還是受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指導。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的最一般規律的科學,為各門具體科學提供了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科學的研究指引方向,這是哲學對科學指導作用的最根本的方麵。科學研究是腦力勞動,要依靠思維,錯誤的世界觀會使科學家對事物、現象做出錯誤的解釋,在研究過程中迷失方向。而正確的世界觀則能幫助科學家提高預測和預見能力,把握科學研究中的突破口,選擇研究方向和確定研究步驟,盡量減少研究工作的摸索和時間與精力上的浪費,提高研究效率。對科學研究在方向的指導是很關鍵的,特別是在科學發展的轉折關頭更為重要。著名科學家、哲學家庫恩說過,特別是在公認的危機時期,科學家們必須轉向哲學分析,作為揭開他們的領域中的迷的工具。我們從事各項科學研究工作,要以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自己的理論指導,有了一個正確的理論思維和研究方法,才能比較順利地從紛繁複雜的現象中探索事物的本質,找到解決問題的最好途徑,才能適應當代科學發展中出現的整體化趨勢,從而推動各門科學的發展。

第四,哲學對人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導向作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人們的精神世界裏居於重要地位,起著核心和支柱的作用。它能夠幫助人們不斷重構和更新心態結構和認知結構,提高精神境界,為人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起著導向與激勵的作用。

無產階級人生觀是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為指導、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為目標的人生目的與道路的基本觀點。無產階級的這種人生觀也就決定了無產階級人生價值觀最本質、最核心的東西是無私奉獻。無產階級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不可能自發地產生的,隻有經過認真學習,長期實踐,才能逐步樹立起來。在我國,剝削階級雖然已經消滅,但是,階級鬥爭仍然在一定範圍內存在;在人民內部,封建主義、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的影響,還將長期存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新時期中,出現了許多新矛盾、新情況,在人們的思想中還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還由於人們各自的經曆和所處的環境不同,自我改造的要求和努力不同,存在著各種各樣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因此,隻有認真地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樹立起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才能不斷開拓新視野,發展新觀念,防止和克服來自剝削階級以及舊習慣勢力的影響,抵製和反對社會上各種錯誤思潮的侵蝕,使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適應不斷發展著的新情況,進入新境界  

 

第三節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時代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它與自己時代中的實踐、科學保持著密切的聯係,隨著時代的變化不斷更新自己的內容,改變自己的理論形式。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個充滿活力、開放創新的科學理論體係,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代科技革命

哲學既然是對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它就必然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發展,不斷豐富和充實自己的內容。

在人類曆史上,曾經發生過多次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而且幾乎是平行的。但到20世紀中葉,科學、技術、生產的關係則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科學基礎研究成為技術進步和生產工藝改革最主要的推動力,成為技術和生產發展的主導性因素。這表明二者的相互作用日益加強科學和技術趨於一體化。因此,人們才用“科技革命”這一新範疇來概括這一重大變化。曆史的發展也已證明,自然科學的發展是技術革命的前奏和基礎。

本世紀50年代之後,自然科學獲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相繼出現了分子生物學、信息論、控製論、係統論、突變論、協同學、耗散結構理論等一係列新興學科,科學技術呈現出了加速度發展的態勢,人類在半個世紀的科技進步超過了過去20個世紀的總和。自然科學發展的新成就,引發了以六大技術群體的崛起為標誌以微電子技術為主導的新技術革命:(1)信息技術群體,包括微電子、計算機、激光、光導纖維、光電子、衛星通訊等;(2)新材料技術群體,包括非晶體、多晶薄膜、碳纖維、結構陶瓷、記憶合金、分離膜、超導體等;(3)新能源技術群體,包括核能、風能、生物能、海洋能、地熱能、太陽能等;(4)生物技術群體,包括微生物、酶、細菌、基因等;(5)海洋技術群體,包括海底采礦、海水淡化、海水提鈾、海水養殖等;(6)空間技術群體,包括空間探測、空間工業、航天運輸、空間軍事等。微電子技術由於自身的諸多優點在這些技術群體中居於主導地位。

上述情況充分說明,科學技術不僅在內容上有了巨大進步,而且其結構和作用亦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主要表現為:(1)科學的整體性不斷加強,分化與綜合並駕齊驅,而綜合的特征尤為明顯。(2)科學技術發展速度更加迅猛,知識更新周期加快,由19世紀下半葉的30年左右縮短到5—8年。(3)基本形成了科學技術與生產的一體化態勢,由19世紀的“科學—技術—生產”的單向聯係,形成了當代的“科學—技術—生產”的交互作用聯係,新的科學技術從發明、發現到轉化為物質產品的周期由19世紀的30—50年縮短到1—3年,勞動生產率的提高80%是靠科學技術取得的。(4)現代科技革命改變了生產力的構成,生產力係統中的諸要素都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發展,科學技術不僅滲透到生產力的諸要素中,而且製約著生產力的發展。(5)現代科技革命的實質是智能革命,這是現代科技革命區別於以往任何一次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的主要標誌。現代科技革命的實質主要不是減輕或代替人的體力,而是代替或延伸人腦的部分職能,是人腦的一次大解放,是智能革命,其中,人工智能是現代科技革命的最突出的成就。

現代科新技術的迅猛發展,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極大的影響。第一,現代科技革命在許多領域實現了重大突破,使得人類對世界的認識活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深化和拓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宇宙觀。例如,射電望遠鏡的發明和使用,使人們對宏觀宇宙的觀察可達到200億年以上。物質結構理論 ,特別是誇克禁閉理論 ,使人們對宏觀宇宙的認識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第二,現代科技革命所取得的豐碩成果,證明、充實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係列基本原理。如,愛因斯坦相對論以確鑿的科學事實揭示了物質和運動、物質運動與時間空間的不可分割性,有力地證明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於世界物質統一性的原理。又如,現代係統論科學極大的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於世界普遍聯係的原理。再如,電腦科學和現代人工智能技術,極大地充實了意識的本質和能動作用的原理。第三,現代科技革命提出的許多新的問題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進步和發展。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問題,生命科學和生物工程提出的倫理問題,計算機的廣泛應用所引發的各種社會問題,現代科技革命如何更有效地推動社會的全麵發展問題,現代科技革命給人類社會帶來的正麵和負麵的影響以及任何預測負麵作用的問題等等,所有這些問題,都需要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都要求馬克思主義哲學作出新的概括。從而在內容和形式、體係和方法上全麵擴大和加深自己理論的深度和廣度,在新的條件下得到豐富和發展。

現代科技革命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相互促進的,一方麵現代科技革命大大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容,另一方麵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下,現代科技革命將會更迅猛地發展。我們既要反對過去曾經發生過的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來代替具體科學研究的錯誤,也要警惕試圖以現代科技革命的成果來動搖和否定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的錯誤傾向。

二、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現代西方哲學

現代西方哲學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以後在西歐和北美流行的哲學。現代西方哲學就其源頭而言,始於19世紀40年代。19世紀40年代,隨著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哲學沿著兩個不同的方向發展,一個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和廣泛傳播;另一個是現代西方哲學思潮的出現。

現代西方哲學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哲學派別,其中包含著許多觀點不同、思想各異的哲學流派。現代西方哲學是對19世紀40年代以來流行於西方社會各種哲學派係的一個總稱。從思想傾向上來看,現代西方哲學可分為兩股思潮:一個是人本主義思潮,另一個是科學主義思潮。人本主義思潮發端於德國哲學家叔本華和尼采的唯意誌主義,它提出意誌是萬物的本原和基礎,“生命本身就是強力意誌”,這種意誌是非理性的、不受製約的。在對待社會和人生態度上,叔本華宣揚悲觀主義和虛無主義;尼采鼓吹“超人哲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初期,西方人本主義思潮的重要代表是存在主義,其中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一度曾產生非常深刻而廣泛的影響。這種哲學聲稱關注個人的存在,主張“人就是自由”,並提出要用存在主義的人學去填補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存在的“人學空場”。

科學主義思潮源於實證主義哲學,法國哲學家孔德是其創始人。這種哲學提出追求“確實的”知識,即憑感覺經驗獲得的知識,把經驗和科學理解為主觀感覺、表象的總和;強調知識隻能建立在經驗範圍內的“實證”基礎上。20世紀初葉,在美國興起的實用主義以及20世紀30—50年代流行於西方的邏輯實證主義,都屬於科學主義思潮的哲學流派。實用主義提出“有用即真理”的觀點,邏輯實證主義認為科學的哲學決定於經驗與邏輯的統一。二者都聲稱科學的哲學改變了傳統的哲學,是哲學發展史上徹底的革命。

在現代西方哲學中,還有介於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兩大思潮之間的一些流派,如新康德主義、新黑格爾主義、新托馬斯主義、人格主義等等,後又有解釋學等新流派的興起。現代西方哲學,雖然學派林立,但作為西方社會的意識形態,又有著本質上的共同特征。

第一,抹殺哲學基本問題的存在,混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界限。科學主義往往以“中性”的“經驗”來取代物質與意識的對立,因而認為講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是沒有意義的。人本主義則避免直接回答物質與意識的關係問題,而把人、人的意誌情緒的存在視為世界的本原。就其實質而言,現代西方哲學不管以什麽名目取代哲學基本問題,從總體上看都沒有跳出唯心主義的窠臼。

第二,否定反映論,宣揚先驗論。現代西方哲學各流派在批判舊唯物主義反映論的同時,能動的反映論也一起被否定。科學主義大都把一切科學概念和理論看作一種假設或工具,從而否定了客觀真理。人本主義則誇大人的意識中的非理性因素,在認識論上陷入了神秘主義的唯心主義的泥潭。現代西方哲學大都不同程度地具有先驗論的色彩。

第三,拋棄了以黑格爾為代表的豐富的辯證法思想,較之近代西方哲學是一種倒退。現代西方哲學大多用庸俗進化論反對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或者在批判絕對靜止的形而上學觀點時走向另一極端,轉向相對主義詭辯論。

第四,與唯物史觀相對立,宣揚唯心史觀。它們強調社會發展的偶然性和無序性,否認社會發展的必然性和規律性。現代西方各流派,不管對資本主義持批判態度揭露其弊端,還是站在保守主義立場上否認其弊端,大都主張社會曆史發展是隨意的,認為某些人的思想、情感、意誌、道德及某個別偶然事件都有可能改變曆史發展的基本進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