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到超市、藥店或其他賣保健品的商店,你會發現那些保健藥的標簽上都印著:“孕婦和哺乳期婦女要在醫生或其他專業人士指導下使用。”這是一個非常安全的說法,但是,孕婦們卻因此而變得退避三舍,幹脆什麽也不補。孕期,這個至關重要的保健時期,卻如此“因噎廢食”地省略了保健品。孕育一個健康寶寶是所有準媽媽共同的希望。不過,如何才能讓自己和寶寶健康,準媽媽們卻未必清楚。盡管現代保健學對孕婦持相當保守的態度,但是,我們仍然知道一些孕期裏容易缺乏的微量元素。在產前,醫生們除了指導孕婦進行充足而合理的營養調配之外,經常會建議她們進行一些微量元素的測定,主要有以下五種,這些測定就是多年來經驗告訴我們的,孕期裏容易缺乏的。
鈣: 母體代謝與胎兒生長發育需要大量的鈣。胎兒所需的鈣是從母體獲得的,因此孕期容易發生缺鈣。母體缺鈣若得不到及時補充,可引起孕婦腰痛、腿痛、骨頭痛、手足抽搐及牙齒脫落等,嚴重的甚至導致骨質軟化、骨盆變形,造成難產;胎兒缺鈣可致骨骼發育不良,引起先天性佝僂病。 孕婦自懷孕16周起每日就應補鈣,但鈣劑的補充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富含鈣的食物有海帶、豆腐、腐竹、奶製品、黑木耳、魚蝦類等。盡管這些食物含有豐富的鈣,但人體難以吸收。因此,計劃懷孕的夫婦或已經懷孕的孕婦,必須額外補充一定量的鈣劑,如碳酸鈣、葡萄糖酸鈣等。
鋅: 據研究,鋅對分娩的影響主要是可增強子宮有關酶的活性,促進子宮肌收縮,利於胎兒娩出子宮腔。當缺鋅時,子宮肌收縮力弱,無法自行娩出胎兒,需要借助產鉗、吸引等外力,或通過剖腹產才能娩出胎兒。因此,孕婦缺鋅,會增加分娩的痛苦。在正常情況下,孕婦對鋅的需要量比一般人多。所以孕婦要多進食一些含鋅豐富的食物如肉類中的豬肝、豬腎、瘦肉等;海產品中的魚、紫菜、牡蠣、蛤蜊等;豆類食品中的黃豆、綠豆、蠶豆等;硬殼果類的花生、核桃、栗子等,均可選擇入食。特別是牡蠣,含鋅最高,每百克含鋅為100毫克,堪稱鋅元素寶庫。
鐵: 鐵是人體不可缺少的成分,是造血的主要原料之一。孕期的缺鐵性貧血,不但可以導致孕婦出現心慌、氣短、頭暈、乏力,還可導致胎兒宮內缺氧、生長發育遲緩、智力發育障礙等,生後6個月之內易患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等。孕婦要注意補充鐵劑,為自己和胎兒在宮內及產後的造血做好充分的鐵儲備。含鐵較多的食物有豬肝、豬腎、瘦肉、豆製品、菠菜、芹菜、胡蘿卜、海帶、黑木耳、魚類、雞蛋等。如已發生貧血,則需補充鐵劑,以硫酸亞鐵口服液或富馬酸亞鐵片劑為佳。
碘: 碘是人體甲狀腺激素的主要構成成分。甲狀腺激素可以促進身體的生長發育,影響大腦皮質和交感神經的興奮。孕期母體攝入碘不足,可造成胎兒甲狀腺激素缺乏,出生後甲狀腺功能低下。其結果是影響孩子的中樞神經係統,尤其是大腦的發育。這種狀況若不能及時發現和治療,將對孩子產生不可逆轉的損害。因此,在孕期適宜地補充碘,可以確保胎兒身體與智力的同步發育。富含碘的食物為海帶、紫菜、海蝦、海魚等。
葉酸: 研究證實,婦女於孕前1個月至孕早期3個月內每日補充葉酸680微克當量,可有效地降低出生缺陷高危人群中神經管畸形的發生率,降低效果達到85%。整個懷孕過程中若葉酸缺乏,會容易造成妊娠高血壓、自發性流產和胎兒宮內發育遲緩、早產及新生兒出生低體重。葉酸主要來自肝、腎、豆製品、甜菜、蛋類、魚、綠葉蔬菜等,其中尤以綠葉蔬菜含量最為豐富。但在正常烹調過程中,50%-90%的葉酸會被破壞,因而人們實際葉酸攝入量往往低於其真正所需的量。醫生建議可以多吃富含葉酸的水果,如櫻桃、桃子、李、杏、楊梅、海棠、酸棗、山楂、石榴、葡萄、橘子、獼猴桃、草莓等,吃這些水果既可補充足夠的葉酸,又可增進食欲。
以上這些都是普通的食物建議,對於真正缺乏微量元素的孕婦,食補因為劑量小而無濟於事,仿佛麵對歹徒,需要用武術防身時,你偏偏在那裏擺套路的架子,這很幼稚,也會誤事。這時候一定要請專業人士指導,用製成藥片的微量元素迅速消除缺乏症。營養元素應攝入多少?
鈣:在懷孕期間每天必須攝入1000~1500毫克的鈣;
鋅:孕婦每日需要補鋅20毫克;
鐵:懷孕早期,每天應至少攝入15~20毫克鐵;懷孕晚期,每天應攝入20~30毫克鐵。
碘:正常人每天需要70-150微克碘,孕婦每天則需要175微克;
葉酸:育齡的女性每天都應補充0.4毫克的葉酸,孕婦為0.8毫克。生過多胎或長期患溶血性貧血的婦女每日需額外增加0.2-0.4毫克的葉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