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療大致來自於世界上各個民族的傳統醫學和文化。越古老的民族,食療的傳說就越多,甚至夾雜著一些迷信。中國這個有幾千年曆史的民族,食療的曆史可能比醫學的曆史還長。很多研究醫學史的專家認為,傳統醫學來自於酒文化、食文化和巫術。從古代走來的民族相信傳統醫學和食療,我們到現在也說不清,中國的食療是中醫一部分,或者中醫是食療的一部分。中醫和食療都根據同樣的“陰陽五行”的理論,就其順序來講,很可能是先有食療,後有中醫;就其性能而言,醫猛於食。那麽,穩妥地講,中醫也許就是中國食療的延伸和升華。不可否認的是,傳統醫藥在治療一些疾病和保健上,有一定的效果。問題是,中醫和食療到底有多大效果?食療的方法裏,到底是不是藏有延年益壽的丹藥?
我們閉關鎖國的時候,不知道世上還有別的醫學。但是,這沒有耽誤我們這個古老而偌大的民族的繁衍生息。首先,因為這個民族有著強健的生命力,婦女們一生裏不斷地懷孕、生孩子;其次,我們很幸運,幾千年裏,我們雖然經曆過大規模的傳染病,但是和世界上其他地域相比,中國流行傳染病的機會不算很多;再次,饑荒和戰亂總沒達到連劫後餘生的機會都不給;第四,我們的中醫多少能管點事:小病小災的有些湯藥、丸藥、膏藥、針灸、按摩,當啥都不靈了還不肯等死,求簽、拜佛、跳神兒;至於食療,宮廷裏和富貴人家也許用一用,到了普通百姓那裏,能“食”飽了就算養生,沒啥“療”可言了。可見,當初主要是老天養活了我們。中醫和食療的作用是零散的,沒有住院這回事,沒有對流行病的有效隔離措施。對小孩子生長發育的指導,靠上一輩老太太們言傳身教。曾給誰治好了一個急症的醫生,當被尊為“半仙兒”。
可是,中國的文化裏有婦女生完孩子要做月子這回事。不但要在這個月裏不幹體力活兒,還要紅糖、大棗、小米粥、雞蛋的“補養”一番,這也算是老百姓有食療的機會。民間對做月子這回事有些迷信,傳說“沒做好月子的女人會作病”。到外國看一看,才知道洋女人不但沒有做月子這回事,還生完孩子就洗淋浴呢。洋女人得的病,大概沒想到和生完孩子的保養、食療有關。也許正相反,中國女人的疾病根源,人為地歸結給了生產後的保養。但至少洋女人沒有因為沒做月子而更多發病或短了壽路。可見,月子——這個大眾化的食療養生階段,與其說是保健,不如說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人們寧信其有,不信其無罷了,客觀上不是必需的。
中國幅員遼闊,各省份和地域大致有些各自獨特的飲食特色,形成了不同的菜係。有些菜肴被迷信的認為是“大補之品”,如熊掌、魚翅、甲魚等,共同的特點是價格貴。因而,大致沒有人能做到“常吃”。老百姓當然會認為:不常吃是沒補足的原因。食療中除了補,當然還有“清火”、“解毒”、“解暑”、“瀝濕”等等,現代營養學連這些名詞都解釋不了。另一方麵,現代營養學裏提倡的生吃蔬菜、水果,吃魚、吃豆腐和其它大豆製品、口服維生素等等,食療裏也沒有重點提倡。傳統的食療,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被現代營養學在實驗上支持。如果你看到傳統的食品經廠家大規模生產、銷售時,市場廣告和標簽上說:“富含大量天然維生素、礦物質”,你最好別跟這種沒有數字的廣告語言認真,它不過是想讓傳統食物,沾沾營養學的邊兒,因為消費者越來越傾向於相信營養數據。
食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樸素的道家哲學在健康養生方麵的套用。古人在沒有其它數據的情況下,把對事物的觀察總結成了“陰陽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論。中醫的理論看上去很完整,像道家的古樸哲學。然而,它的基礎學說不符合宇宙客觀。陰陽,基於天地相對,日月相對,等等,雖然有天大於地,乾重於坤之說,但是區別不大,還不失衡。但是,我們知道,天是宇宙空間,地是小小地球;地球維著太陽轉,月球隻是地球的衛星,絕大多數的星星都不會比太陽小,天地、日月根本沒有什麽相對平衡而言。陰陽之說如果不能服人,五行本來也牽強。看上去很完整的理論,文字也很美,但是在實踐應用裏,不見得能把我們送到健康長壽的理想王國。我們的食療已經存在了幾千年,這漫長的歲月裏,我們沒有超越“人生七十古來稀”的期望值。所以,我們做飯的鍋裏,沒有讓我們長命百歲的丹藥。然而,現代科技在上一個世紀裏,讓我們每十年都能看到人口平均壽命的延長,健康方麵的新知識,即使沒讓我們長生不老,也絕對比傳統食療能把我們送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