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漢武帝在殺掉鉤弋夫人之後曾經有這樣一句解讀:“往古國家所以亂,由主少、母壯也。女主獨居驕蹇,淫亂自恣,莫能禁也。汝不聞呂後邪!故不得不先去之也。” 這句話的涵義是非常深遠的。這不是出自一個普通的曆史愛好者之口,而是出自一個執政長達半個世紀的老練成熟的政治家之口,而且,這也不是托詞,而是一定意義上的政治格言。 我們看待曆史人物的行為[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粟裕的問題遲遲得不到平反或者說恢複一定的名譽,這和整粟裕 的人有關。我黨曆史上素來有這麽三種整人結論:一種是好人整好人;另外一種是壞人整好人;再一種是好人整壞人。 對於後兩種都好辦,自然是平反和繼續。唯獨第一種一般都比較棘手。再有,如果裏麵牽連了領袖在內,問題就會更加複雜化。比如劉伯承一事,以劉鄧的關係和後來政治上的清明與撥亂,小[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王佐、袁文才被殺事件是黨內曆史上特別是井岡山鬥爭史上的一件大事,我以為,這件事本身並不是偶然的,它和我黨一直以來的改造和使用舊軍隊的整體指導方針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 毛澤東當時宣讀文件時就是擔心王袁二人有異動,才暗自減免了 那麽關鍵的一段。但是,包括毛澤東在內無不一直忠實的執行黨的關於舊軍隊改造的大政方針:使用不能信用,信用不能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昏君的種類大致是:庸、暗、平、劣。皇帝在封建社會中 是人治的最高集權點,所以,社會輿論對皇帝的要求即使是苛責也不為過。如果一個普通的百姓平庸或者庸碌並不算是什麽大不了的事,但是,皇帝則不行。 在這四種中,真宗本人至少占了三條,也就是庸、暗、平 ,他前期因為有寇準、畢士安、王旦、李沆這些人輔佐, 尚能夠聽一些真正的話,而後,王欽若等五[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漢光武帝劉秀這個人在兩漢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而且,他所開創的“光武中興”是中國封建史上著名的四大治世之一,光武帝本人同功臣共始終的行為也被後代史家所稱頌,可以說,漢朝從崩潰到中興,光武帝功莫大焉。 1.光武帝的出身 光武帝的出身和他的祖宗漢高祖劉邦是截然不同的,劉秀家門豪強,外祖父一支在當地是富庶的地主階層,這和劉邦的家庭是無法同[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中國封建王朝兩千多年的曆史中一直反複上演著君權和相權相爭 的一幕幕活話劇,經久不絕。即使明太祖朱元璋廢除宰相製度之後,相權通過內閣票擬的形式再度複活於政壇,除了滿清一代以外,其他王朝相權侵淩君權的現象時有發生,特別是唐宋時期,宰相體製尊貴、禮絕百僚,雖親王不能為之下。所以,一旦出現乾綱獨斷的君主時,君主和宰相的衝突就在所難免。漢武帝[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韓信本人不是不知道劉邦對他的能力的厭惡,至少在降封為淮陰侯之後也多少明白了,可是,韓信硬是把內心的興味索然表現出來,以致於在樊噲的麵前也不假以詞色。這是韓信長於謀人、拙於謀己的具體表現。延至現代,在我黨的高級將領中彭德懷和林彪的身上反射的也非常清楚。 建國之後,很多人以為大功告成,其實,內裏的巨大風暴正在醞釀之中。原來山頭林立的黨[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劉邦之殺韓信向為天下所詬病,但是,撥開曆史的迷霧重新審視 這段往事時,我們就會發現其實我們已經走進了一個曆史的悖論之中。 韓信雖然經過劉邦頭號管家蕭何的推薦成為劉邦軍事上的第一助手,可是,劉邦始終對韓信存有戒心。這點特別是在韓信自立為齊王時更加明顯,劉邦罵道:“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要不是機智者如張良、陳平及時[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雍正曾經說過,對於統治者而言,用人是第一要務,其餘皆為枝葉。毛澤東作為中國現代著名的政治家自然也是一直把用人作為 頭等大事來看待的,而且,也正是他在用人方麵具有獨到的眼光 和足夠的駕馭手段,才使得他的事業變得如日中天起來。 毛澤東之用人是深得中國曆史上的政治名言“使功何如使過”這句話之內中的三昧的。雖然很多統治者也知道它的涵義,但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北宋太宗、真宗年間有一位幽默、正直的將相,叫馬知節,這個人的事跡雖然不被史書多加稱道,但是,他的幾件小事至今想來 仍然是很有回味之感的。 馬知節的父親馬全義很受趙匡胤的信任,死後追贈太保兼大同軍節度使(這個節度使的贈號和楊業相同),所以,馬知節很小就受到宋太宗的眷顧,賜名知節。 王小波、李順起義的時候,王繼恩奉命全權圍剿起義軍,馬[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11]
[12]
[13]
[14]
[1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