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讀史劄記(59)--論漢光武帝劉秀
(2004-02-13 09:15:18)
下一個
漢光武帝劉秀這個人在兩漢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而且,他所開創的“光武中興”是中國封建史上著名的四大治世之一,光武帝本人同功臣共始終的行為也被後代史家所稱頌,可以說,漢朝從崩潰到中興,光武帝功莫大焉。
1.光武帝的出身
光武帝的出身和他的祖宗漢高祖劉邦是截然不同的,劉秀家門豪強,外祖父一支在當地是富庶的地主階層,這和劉邦的家庭是無法同日而語的,部分兩漢史研究資料表明,劉邦的名字也是他
本人後來在軍中起的,至於他的本名,一說就是劉季(項岱說:
“高祖小字季,即位易名邦,後因諱邦不諱季,所以季布猶稱姓也”。)和朱元璋差不多。而且,從劉邦的嫂子敢於公開的給劉邦聽刮飯鍋的聲音可見劉邦的家庭成員的關係並非和睦相處,當然這和劉邦本人的無賴性格有關。劉邦很早就出來在社會上遊走
,結識了很多三教九流,其中不乏後來的西漢的許多開國功臣。
而劉秀的家庭則是上下賢睦,昆仲友愛,就此給劉秀本人的謹厚
寬容製造了必要的家庭淵源。而且,劉秀不同於劉邦,劉秀本人
喜好學習,很早就追隨中大夫許子威研究《尚書》,通曉大義。
我們都知道《尚書》是古代帝王的史書,劉秀對它的的研究表明
其後他在治理國家過程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光武喜好讀書在後代帝王眼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比如三國的孫權在培養大將呂蒙時就說:“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可見,劉秀的文化素養還是比較高的。此外,劉秀為人比較厚道、勤勞,
這和劉邦的遊手好閑形成鮮明的對比。一個人的出身和家庭熏陶
、家庭氛圍對他的後天行事和先天性格的形成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所以,我們後來看到光武本人雖然也是封建帝王,但是
,他的行政特色和用人風格可以說足以獨成一家、垂範後世。即使在開國皇帝中,光武也是絲毫不遜色的。
2.光武在處理功臣問題上的態度和治術
漢光武帝劉秀采取了和功臣共始終的辦法來處理一向困擾君主和臣下雙重方麵的問題,獲得了後代史家交口的稱讚,然而,究其
內裏,這和劉秀長期以來的行事風格是分不開的。史書上曾經記載了這樣一件趣事,這是光武稱帝之後和家人團聚的一場普通對白,也是一次光武的自我政治宣言:
帝幸章陵,修園廟,祠舊宅,觀田廬,置酒作樂,賞賜。時宗室諸母因酣悅相與語曰:“文叔少時謹信,與人不款曲,唯直柔耳,今乃能如此!”帝聞之,大笑曰:“吾治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
以柔術治天下道出了光武治術的本源所在,對於這一點光武本人並不諱言,他教誨臣下說:“《黃 石 公 記》中說,柔能克剛,弱能製勝。”光武一反漢高強硬的做法,在對待功臣的問題上始終堅持保全首領的做法。比如大將馮異威權日重、關中矚目,有人告發馮異準備自稱鹹陽王,劉秀就把這個書信交給馮異本人,馮異驚恐異常,上表自辯,劉秀回複說:“將軍之於國家,義同君臣,恩猶父子,何憂之有也?”大司馬吳漢屠戮成都,而光武出於保護的角度考慮寧可責備宗室劉尚沒有盡到勸阻的指責也沒有
對吳漢加以刑誅。同時,光武還比較喜歡通過旁敲側擊的辦法表示自己真正的政治意圖並且曲意的傳達給功臣,太子問光武關於
戰守的方略,光武回答說:“昔衛靈公問陳,孔子不對。此非爾所及。”鄧禹、賈複等人立刻讀懂了皇帝的意思,紛紛解甲歸田
。而光武本人在達到目的之後,也經常大施恩寵的手段,史稱:
“遠方貢珍甘,必先遍賜諸侯,而太官無餘。”光武盡量擴大和
功臣之間的政治距離而縮短和他們親朋故舊的間隔,把親情上升到政治之上,用一種溫情脈脈的麵紗籠罩住政治本來的猙獰,這也是光武柔術的爐火純青的表現形式之一。
在後來宴請功臣中光武和雲台二十八將的對話中就很能說明問題
,光武自己說:“朕要是不起兵討逆,可能就要終身做學問了。”功臣太傅鄧禹說:“我要是沒有遇到陛下,可能就是一個五經博士了。”揚虛侯馬武見皇帝和首輔都這麽謙虛,自己就更加謙虛的說:“馬武要是沒有遇到陛下,那麽馬武一定是去做一個縣裏抓捕強盜的差役了。”光武說:“你馬武自己不去做強盜
就萬幸了,還可能指望著做抓強盜的頭嗎?”君臣相對大笑,宴會盡歡而散。從這個其樂融融的場麵上我們可以看到光武在處理
和功臣的微妙、複雜的關係時的良苦用心所在了。
而問題的另一方麵則是功臣自身的組成性質和他們配合的程度,
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的角度。光武功臣如鄧禹、李通、吳漢
、寇恂、賈複、耿家父子等基本都是知書會義、出身豪強的,和
劉邦的功臣蕭何、曹參等人出身販夫走卒截然不同,而且,也和韓信、彭越出身草莽也有區別。再者,光武本人對軍事指揮權一直嚴加控製,很少對功臣假以方麵的事權,功大者如耿弇、吳漢
,光武比之韓信、周勃,但是,一矣戰事結束立刻收繳兵權。這樣一來就避免了他們形同割據的局麵的形成。這也是光武所謂柔術製剛的道理所在。
再者,光武的功臣很知道遜避和配合,皇帝的意圖一旦明了,很快就付諸於行動,頭號功臣鄧禹,“內行淳備,有子十三人,各使守一藝,修整閨門,教養子孫,皆可以為後世 法,資用國邑,不修產利。”,號稱賽曹參的賈複“既還私第,闔門養威重”,就是長期典兵在外的大司馬吳漢也是“及在朝廷,斤斤謹質,形於體貌。”他們的謹慎小心、厚自奉養直接導致了光武功臣政策
的貫徹始終。否則,很難想象光武一朝會不會出現殺戮功臣的慘劇。即使是這樣,光武對王侯的防範還是不減的,建武二十八年
,光武借故搜捕王侯賓客,“坐死者數千人”。據《後漢書》記載,光武一朝,“時內外群官,多帝自選舉,加以法理嚴察,職事過苦,尚書近臣,至乃捶撲牽曳於前,群臣莫敢正言。”由此可見,光武的柔術也有不柔的一麵。
寬嚴相濟、恩威並用,君臣的共同努力終於形成了一個難得政治格局,所以,後代在評論光武“帝雖製禦功臣,而每能回容,宥其小失。故皆保其福祿,無誅譴者。”的同時也等於肯定了功臣們的自知之明。
3.光武的軍事才能
光武的直接軍事指揮和遙控軍事指揮才能不僅是在兩漢二十多位皇帝中是首屈一指的,即使在其他開國馬上皇帝中也是上乘的,
和以武功著稱的唐宗宋祖相比絲毫不遜色。
昆陽大戰期間,光武一人率領少數人殺出重圍,而後到達定陵一帶,以大義感召手下人,他親自衝鋒,以三千敢死之士大敗王莽的精銳,不能不說其人的膽略和勇武。漢高除了斬白蛇之外,似乎再沒有動過刀劍吧?問題還不在於此,而是這個昆陽大戰是新王莽和起義軍較量的轉折點,王夫之說光武:“一戰而宗廟得全
,未幾光複天下,(光武)誠不世出之也。”可以說這次戰役和
李世民擊敗王世充、竇建德的意義相同。
大司馬吳漢進攻公孫述時,光武給吳漢遙控說:“成都十餘萬眾,不可輕也。但堅據廣都,待其來攻,忽與爭鋒。若不敢來,公轉營迫之,須其力疲,乃可擊也。”然而,吳漢沒有聽從光武
的建議,反而命令副將武威將軍劉尚將萬餘人屯於江南,為營相去二十餘裏。光武得報大驚,指責吳漢說:“既輕敵深入,又與尚別營,事有緩急,不複相及。賊若出兵綴公,以大眾攻尚,尚破,公即敗矣。幸無它者,急引兵還廣都。”然而,這封信還沒有到,公孫述就果如光武所預測那樣,“使大司徒謝豐、執金吾袁吉將眾十許萬,分為二十餘營,出攻漢,使別將將萬餘人劫劉尚,令不得相救。”如果不是吳漢臨陣不苟、殺敵奮勇,漢軍失敗的會更慘。吳漢上表自責,光武無一語及吳漢,而是繼續指示
方略:““公還廣都,甚得其宜,述必不敢略尚而擊公也。若先攻尚,公從廣都五十裏悉步騎赴之,適當值其危困,破之矣!”
,後來,吳漢聽從光武的指揮,“八戰八克,遂軍於其郭中。”
從東漢滅亡公孫述的這場關鍵的最後一戰來看,光武的軍事眼光是非常敏銳的,即使在千裏之外,還有燭照一切的洞察力,這和
同屬軍旅出身,“每戰必臨陣授以方略於諸將”的宋太宗趙光義相比,簡直不可同日而語。後代史家每每詬病這種遙控的指揮,殊不知,也是在人而言的。
光武的軍事指揮才能的另一重要的表現形式在於光武非常善於使用著名將領和發揮著名將領的指揮才能,甚至在必要時放手發揮他們的本領。當初,留守河內時,劉秀征求鄧禹的意見,鄧禹推薦寇恂,劉秀毅然授以全權,方之為蕭何,而後,蘇茂等人進攻
溫,諸將皆以為當去,獨寇恂不然,寇恂說:“溫,郡之藩蔽,失溫則郡不可守。”決定堅決反擊。史稱:“遂馳赴之。旦日合戰,而偏將軍馮異遣救及諸縣兵適至,士馬四集,幡旗蔽野。
恂乃令士卒乘城鼓噪,大呼言曰:劉公兵到!蘇茂軍聞之,陳動,恂因奔擊,大破之,追至洛陽,遂斬賈強。茂兵自投河死數千,生獲萬餘人。恂與馮異過河而還。自是洛陽震恐,城門晝閉。”徹底的扭轉了敵我雙方的戰局,難怪光武聽說之後,大喜過望的講:“吾知寇子翼可任也!”而正是由於寇恂的這一戰役的勝利最終導致了光武決心稱帝,可謂定鼎之功。
另一位東漢的開國名將賈複在出任破虜將軍之後因為其人的性格問題被屬下參劾,光武卻說:“賈督有折嚰千裏之威,方任以職,勿得擅除。”不僅如此,光武時刻關注賈複的生命安全,當他聽說賈複傷重時,就許諾說:“聞其婦有孕,生女邪,我子娶之,男邪,我女嫁之,不令其憂妻子也。”後來,諸將多次自矜功勳,而賈複不言,光武說:“賈君之功,我自知之。”光武早年有“做官須做執金吾、娶妻當娶陰麗華”的感歎,後光武即以執金吾一職許之賈複,足見親任。人君器識如此,部下豈能惜命?光武得人死力,殆非虛言。
名將耿弇素有權謀,作戰勇猛,嫻熟兵機,光武謂之韓信,然而
,光武有言:朕終不使耿弇為淮陰也。很早的解除了耿弇的兵權
讓他得以頤養天年,而一旦四方變亂,光武必定招耿弇入對,問之對策,君臣始終無欺。寇恂執法森嚴,殺死賈複故舊,賈複揚言報複,光武親自為之調節,以致於寇恂和賈複成為莫逆。凡此
種種,不一而足,無不說明了光武的軍事和統帥才能的非同一般
。
4.光武的局限性
漢光武帝和其他封建皇帝一樣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而這個局限性表現在比較討厭直言、迷信讖緯、親近外戚等方麵,其中讖緯和外戚對後代有著深遠的影響。
王莽就是依靠讖緯上台的,而在西漢末年讖緯的力量是很大的,
光武本人也是它的忠實信徒。劉秀的姐夫鄧晨、好友李通等人都是製造讖緯的能人,當時蔡少公製造讖緯說:劉秀當為天子。一般人都以為是王莽的國師公劉秀(也叫劉歆,劉向的兒子,此公後來就是迷信這個讖緯起兵謀反王莽被殺頭了的),劉秀自己說
,怎麽知道不是我呢?大家都哄堂大笑,唯有姐夫鄧晨認同。此後若幹年,當光武終於做了皇帝之後,鄧晨見到光武還說起這段往事,鄧說,你終於辦成了這件大事了。光武大笑。這句讖緯如果沒有劉秀後天的努力也是白費,然而,劉秀即位之後一直對此
信任有加、迷信異常。
東漢的開國功臣李通的下場也是一個旁證,李通是製造“劉氏天子,李氏為輔”的讖緯人之一,他的從弟李鬆、李軼都是後來更始政權的核心人物,李軼更是殺害劉秀兄長劉縯的凶手,盡管劉秀後來施行韜晦之策,但是一直對李軼不原諒,終於借助朱鮪之手殺掉李軼,然而對於李通,劉秀始終親任,後來功臣退出,參與朝政的隻有鄧禹、賈複、李通三人,而前兩者和劉秀以及東漢王朝的關係是不言而喻的,唯獨李通的出現比較滑稽,而唯一能夠解釋的比較通順的理由除了光武厚道之外,更主要的恐怕就是當年的這個“李氏為輔”的著名讖緯了。李通本人多次告退,但是光武不允許,而且加封李通的小兒子為侯爵,這在功臣中是不多見的,而每次光武回到南陽,還派人專門祭祀李通的父親,雖說李通有首創大謀的功勞可也比不了鄧禹等人,光武的這個說法
也正是他相信讖緯的一個說明。
此外,另一個功臣王梁的使用也多少和讖緯有關,當時,赤伏符曰“王梁主衛作玄武”。玄武是主北方戰神,光武起於河北,所以,以玄武佑己,對王梁也是另眼看待。
然而,以上這些隻能說明光武對於讖緯的相信,還談不上迷信,
特別是光武早期的用人都是以能力為衡量標準的,讖緯還是退居其次的,王梁等人如果不是因為軍功也不能由於讖緯而封侯的。
關鍵是光武稱帝之後,尤其是多年之後,居然提出用讖緯來決決斷國家大事時,就顯得比較荒唐了。
史書曾經記載了這樣一段光武的往事:
帝好圖讖,與鄭興議郊祀事,曰:“吾欲以讖斷之,何如?”對曰:“臣不為讖。”帝怒曰:“卿不為讖,非之邪?”興惶曰:“臣於書有所未學,而無所非也。”帝意乃解。
這是發生在光武建武八年之前的事情,可見,那時光武雖然還沒有完全底定天下可對讖緯的迷信已經拔高到相當的程度了。而後
,著名儒家學者桓譚的命運就更加能說明問題了。
桓譚是大司空宋弘推薦給光武的大儒,他看到光武“方信讖,多以決定嫌疑。又蕒賞少薄,天下不時安定”專門上書給皇帝提倡
正學,“帝省奏,愈不悅。”終於在一次對話中,光武得以總爆發了,他問桓譚:“吾欲[以]讖決之,何如?”桓譚說,臣不讀讖。光武問其故,桓譚複極言讖之非經。光武大怒:“桓譚非聖無法,將下斬之。”譚叩頭流血,良久乃得解。出為六安郡丞
,死於途中。光武此前還對桓譚的新論大加讚賞,而一旦桓譚說出對讖緯的反對意見之後,光武立刻把這件事上升到非難聖賢的
高度,甚至要處死桓譚,一反仁君聖主的風範。而東漢一朝讖緯
泛濫和劉秀的迷信有著非常直接的關係。
大臣韓歆的結局也說明了劉秀在建立東漢之後逐漸脫離了他原來
的本色,走向封建集權和專製。“大司徒韓歆免。歆好直言,隱諱,帝每不能容。歆於上前證歲將饑凶,指天畫地,言甚剛切,故坐免歸田裏。帝猶不釋,複遣使宣詔責之;歆及子嬰皆自殺。歆素有重名,死非其罪,眾多不厭。”這件事連司馬溫公都說是劉秀的“仁明之累”。所以,嚴子陵終於不奉光武也有一定的道理,一旦皇帝老兒翻臉,不要說同學作不得,連命也保不得了。
劉秀在處理豪強土地兼並問題上也因為不能脫離自身的局限性而導致一次大的土地改革的全麵失敗,有關資料表明:“公元三六年,全國統一。三九年,下詔書檢查墾田與戶口實數。豪強霸占大量土地,州郡官不敢去查問,對廣大農民和某些缺少勢力的地主,官吏卻以查田為名,大肆訛詐,逼得全國農民和某些地主到處起兵反抗。青徐冀等州曾是農民起義軍的發源地,反抗尤為劇烈。漢光武帝麵對著這個事實,采取什麽措施呢?當然,他同州郡官一樣,也不敢查問豪強。他追究大司徒(宰相)歐陽歙做汝南太守時查田不實、貪贓一千餘萬錢的罪行,下獄處死。又用同樣罪名殺死河南尹(最重要的地方官)及郡太守十餘人。這算是對農民表示那些贓官已經受到懲罰了。他用五人共殺一人,五人一起免罪的分化法,很快把反抗平息下去。從此以後,東漢朝廷向豪強勢力完全屈服,不再檢查墾田與戶口的實數。”
光武為了改變軍隊方麵的威脅皇權,他削弱地方軍隊,加強中央軍隊的措施,然而矯枉過正,豪強地主的部曲在東漢中後期迅速發展,中央政權的離心力加大。當然,這和後來的統治者本身也有相當大的關係。
光武帝本人對外戚的問題也要承擔一定責任,他愛屋及烏的先後
以輔導太子的功勞增封外戚陰家,甚至在吳漢死後提出由陰興擔任舉足輕重的大司馬,後由於陰興自己懇求作罷。東漢前麵三位皇帝在外戚問題上除了明帝稍好之外,光武和章帝做的都很一般
,隻是因為他們本人的威權還不至於讓外戚形成專政的局麵,但是給後來的執政者帶來的麻煩也是顯而易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