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一篇】靜

(2023-10-28 13:52:04) 下一個

【原文】物以動為靈,靈以靜為參。

 

群書【釋譯】萬物在三玄內,能動的都有靈性,不隻是人,還包括整個宇宙的生物,但不包括現代的機器。那什麽叫靈呢?“靈以靜為參”。靈性是以靜作為參考的。所謂風未動雲未動是你的心在動,並不正確。風、雲、心都沒動,看參照物是什麽。

風之光注:

這裏的動可不是一般的動,而是指,主動。

但凡沒有外力驅使,自己就會動的,可以稱之為,靈。

機器會動的本質是因為有人的驅使,故而,不可以稱之為靈。

另外

六祖惠能大師來到廣州法性寺時,因風吹帆動,見著兩位僧人在一旁爭論,一說是風動,一說是帆動,惠能大師於是走上前說:“不是風動,不是帆動,仁者心動!”

六祖為什麽這麽說,因為,如果這兩個人,沒有看到風,也沒有看到幡。或者,風動了,幡也動了,但是,兩個人都一直在聊其他的,根本就沒有注意到這個風和幡,他們會對此爭論嗎?故而六祖說,仁者心動。

 

【原文】靜有三相,曰至,曰對,曰無。至靜發元,分吾之道也,至對相言,分物之道也,至無發,天思至理也。

 

群書【釋譯】靜分三種:一叫至靜;二叫相對靜;三叫無之靜。

至靜是指發現元神的靜心,靜自己心,是為了我,而我是為了靜而靜。

相對的靜,是指我在物中,物在動中,我相對靜。我們在地球中,地球在運動,所以二層境界是相對靜。

至無發是指動靜在心,應該靜的時候靜,應該動時又相對靜。這是個比較難達到的境界。

風之光注:

第一層:以無為靜。

比如晚上,沒有聲音、沒有圖像、沒有運動,一切都是靜悄悄的,這個就是第一層。

第二層:相對為靜。

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有人在飛機上抓到了子彈,為啥能抓住呢,因為飛機和子彈的運動速度是相等的,所以可以抓住,這個就叫做,相對靜。

第三層:至靜

比如

在碰到某些特殊事情的時候,比如碰到老虎了,老虎在朝你一步一步走來,手腳也害怕得發抖,但是,頭腦卻非常的冷靜,意識卻很清晰,意識層麵的靜,就叫做,至靜。

 

【原文】吾以無為靜,靜以無為期。無者,心未動,物未動,虛者太一也,洞萬物識玄機。

 

群書【釋譯】如果以為無就是靜,那麽這種靜的境界隻到“無、空”這一層了。沒有就是無,心沒動,物也沒動。但物動了呢?你哥哥被誣告殺人,你的心不靜,亂了方寸,失手打傷人,這是不夠靜。

 

【原文】吾以對為靜,心動而物靜,知道理,醒陰陽,明慧心。

 

群書【釋譯】如果以相對為靜,達到心動物靜或物動心靜這一層,那麽可以通達道理,參透陰陽,明心慧智。

 

【原文】吾以至為靜,心動,物動,唯吾獨靜,識己心,明台閣,過生死。

 

群書【釋譯】如果達到第三層“至無發”的靜,無論心動還是物動,我都能靜。那麽就可以知曉內心,明白世界的命運,看破生死。

風之光注:

這裏特別解釋一下,為什麽至靜可以識己心,明台閣,過生死。

因為,經曆了至靜以後,你就會明白,身體隻是真實的自己暫時居住的地方罷了,很多時候,碰到事情以後,人們的元神是不怕的,隻不過是這具身體害怕罷了,故而可以,識己心,明台閣,過生死。

這裏再說一下,元神如果出現害怕,體現出來就是,整個人想的都是,一個字,逃,或者,頭腦一片空白。

如果隻是身體害怕,但是元神不怕,體現出來就是,手腳無力,身體顫抖,但是意識卻很清醒,冷靜。

 

【原文】動靜之發,天之環也。玄無之期,解天之期,性也。無不空,靜不靜,玄非玄,非迂者可透也。靜無得變通,靜對得萬理,靜至得吾心。吾心萬理之通,非上靜也,曰無,曰空,始為上靜之境界也。

 

群書【釋譯】動靜變化,仍是天地循環必要之環。修成無之靜,可以知天數。這個“無”並不是指空,這個“靜”也不是指絕對安靜,這個玄也不是玄幻,這裏的深層意思不是一般人能了解的。到“靜無”境界時人會變通自如,到“靜相對”境界時可知萬千道理,而“靜至”則可以讓世人越脫。隻是精通萬物,尋求自我之靜並不是最高境界,看透看空,才是上層境界。

 

【原文】非彼空,世無真空也,萬物實,吾心實,償靜可得也。

 

群書【釋譯】但絕不是說萬物皆空,這個世界是物質的,每一滴水每一棵草都是實物,我的心也應該是實在的。在物質中感受靜,才會真正明白這個道理。

玄女列出三靜,事實上在說一種理。需要靜的時候靜,需要動的時候動。

風之光注:

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

此為真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