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2023-11-02 10:40:49)
素問·金匱真言論篇第四(二)5【原文】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之髒腑中陰陽,則髒者為陰,府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髒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所以欲知陰中之陰,陽中之陽者,何也?為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皆視其所在,為施針石也。故背為陽,陽[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素問·生氣通天論篇第三(一)1【病因病機】病因,即生病的原因,也就是破壞人體相對動態平衡而導致發生疾病的原因。《內經》所論述的病因有外感時邪、情誌過激、飲食失調、勞逸失度、起居無節、跌仆損傷以及病氣遺傳等方麵。病機,就是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包括陰陽盛衰、正邪虛實、升降出入失調等。有關病因、病機的記載,主要見於《素問·生氣通[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一)1養生,即保養生命,它是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目的的一種醫事活動。人類的養生活動起源很早。據《路史》記載,早在唐堯時代,人們就知道用舞蹈預防關節疾病。戰國秦漢著作中,就有不少養生方法和學說的論述,但形成較為係統的理總,則始於《內經》。養生學說是《內經》學術體係的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3-10-31 13:33:40)
至道章道者至虛至寂,真性真常,冠五氣而播三才,布一真而生萬象,離合無際,天地有宗,超出神明,靡該意象,無名無氏,有動有常,離四句六因,絕名言譬喻。《南華真經》雲:在太虛之表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世有生滅,道無生滅,物有變異,道無變異。《易》曰:道者虛無之稱。以虛無而通於物,故稱曰道,無不通,無不由也。又道為母,德為子。《無[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南宗四祖陳泥丸真人著  [此篇凡一百三十六韻,乃四祖傳授五祖白紫清真人者。其中曆指旁門異術之不可行,小法閑言之不濟事。闡明金液大還丹訣,語精法備,善讀者與《還源篇》注合參之,學之甚易,煉必可成,足以醒世破迷。茲並蒙師逐節推詳,指示利弊,附列於後。北宗龍門第十二代閔陽林謹識。]  嘉定壬申八月秋,翠虛道人在羅浮。眼前萬事去如水,天地[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3-10-31 13:28:46)
1、六經根源天有六氣,風、熱、暑、濕、燥、寒,地有五行,木、火、土、金、水也。天地合氣,名之為人。人感天之六氣而生六腑,故...[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3-10-31 13:27:14)
金末元初全真道士長筌子註。  太上赤文洞古經註序  夫至道無言,真空非色,思之者莫能知,觀之者不可見,賾之不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入藥鏡》,唐崔希範著。《宋史·藝文誌》錄有《崔公入藥鏡》三卷。今《正統道藏》中存四種,即《道樞》卷三十七所收《入藥鏡上篇》、《入藥鏡中篇》和《修真十書》卷十三、二十一所收《解注崔公入藥鏡》、《天元入藥鏡》。所謂「藥」指人的精氣神,即人的「三奇」;內煉精氣神的過程稱為「入」;「鏡」指人心,心屬火,心火內明則萬物明,故心鏡為煉養精[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3-10-31 12:49:38)
第一章箴諸友書深宵打坐,清靜自然。繩床竹榻間,五更盤膝。坐已複起,悠然自得。乃即所得者挑燈書之,為諸友言曰:夜來氣清,息調神住。如其調而調之,即不蹈夫頑空。如其住而住之,又不類夫執著。斯時也,不忘不助,若忘若存。寂寂惺惺,圓圓明明。水自然清,火自然生,神自然交,氣自然會,風自然正,車自然行,抽自然抽,進自然進,添自然添,退自然退。[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3-10-31 12:44:33)
張真人:你們把這個什麽書都看完了以後,看遍了,你趕快看《崔公入藥鏡》。《崔公入藥鏡》前邊82句,是另外一個人解釋的;後邊的《入藥鏡》,是另外一個人解釋的,他不說一句一句,他說哪一個字,他把那一個字、一個字地都解釋清楚了。你們看懂的話,真正地想達到性命逃脫生死,趕快看《入藥鏡》。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6]
[7]
[8]
[9]
[10]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