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黃帝內經》精讀(1-5)

(2023-11-01 14:41:28) 下一個

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一)

1

 養生,即保養生命,它是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目的的一種醫事活動。

       人類的養生活動起源很早。據《路史》記載,早在唐堯時代,人們就知道用舞蹈預防關節疾病。戰國秦漢著作中,就有不少養生方法和學說的論述,但形成較為係統的理總,則始於《內經》。養生學說是《內經》學術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闡述生命衰亡的機理,養生的原理、原則與方法。

      《內經》有關養生的係統內容見於《素問》的“上古天真論”、“四氣調神大論”“生氣通天論”及《靈樞》的“本神”、“天年”等篇,但散於各篇的片斷文論亦複不少,學習時宜互參。

2

【本章要點】

一、說明養生的積極意義。不僅可以預防疾病,而且是延年益壽的有效措施。

        二、具體指出養生的方法:精神上的修養,飲食起居的調節,環境氣候的適應,體格的鍛煉。

       三、人生的生長衰老過程,以及生育的功能,主要關鍵都決定於腎氣的盛衰。

       四、舉出四種養生者的不同養生方法和結果,來啟示人們注意養生祛病延年。

3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注釋】

【1】上古天真論篇:上古,指遠古時代。天真,指先天之真氣或先天之真精,與腎髒所藏的腎精和腎氣有密切的關係。本篇著重討論先天之真氣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保養先天之真氣與健康長壽之間的關係。

【原文】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注釋】

 【2】黃帝:據《史記》所載,黃帝姓公孫,為有熊國君少典之子,建都於軒轅之丘,所以又稱軒轅黃帝。

     【3】弱而能言:《史記索隱》:“弱,謂幼弱時也。蓋未合能言之時,而黃帝即言。”

     【4】生、弱、幼、長、成:生,出生之後;弱,幼年;幼,年少之時;長,青年時期;成,成年。此處指人生長發育的五個階段。

     【5】神靈:聰明。

    【6】徇齊:徇(xun音迅,四聲),周遍。齊,迅速。徇齊,言博知而迅速。

      【7】敦敏:敦厚敏達。

     【8】登天:登天子之位。又,丹波元堅曰:“以上六句,疑王氏所補,非古經之文......其文取之於《史記》《大戴禮》及《孔子家語》”。

【譯文】

上古時代的黃帝,一生下來就非常聰明,年齡很小的時候就特別擅長言辭,幼年時就具備了很強的領悟能力,長大後,身體強壯,反應敏捷,成年後,就登上了天子的寶座。

4

【原文】

廼問於天師曰: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注釋】

 【9】廼:通“乃”字

       【10】天師:黃帝對岐伯的尊稱。

       【11】春秋:年齡。

【譯文】   

黃帝問岐伯說:我聽說上古時代的人們,都能年過百歲而動作卻毫不衰弱;現在的人,年齡剛達到或超過五十歲,動作就顯得衰老而沒有力氣了,產生這種區別是因為時代變了呢?還是因為現在的人們不懂養生之道呢?

5

【原文】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注釋】

【12】知道:知,懂得;道,此指養生的法則。

       【13】法於陰陽,和於術數:法,取法。陰陽,指自然變化的規律。和,調和,協調的意思。術數:此指專門的養生方法和技術。法於陰陽,指能夠效法天地之間的陰陽變化進行養生。

      【14】不妄作勞:妄,違背常規之意;作勞,即勞作。

       【15】形與神俱:俱,偕也,有共存、協調之意。姚止庵注:“形者神所依,神者形所根,神形相離,行屍而已。故惟知道者,為能形與神俱。”

       【16】天年:天賦的壽命,即自然壽命。

【譯文】 

岐伯回答說:上古時候的人,他們懂得萬物變化的自然規律,能夠按照自然的變化規律來安排自己的起居生活,並加以適應、調和,以使之趨於正確。飲食有節製,作息有規律,不過度勞作,也不過度行房事,所以他們的形體和精神都很旺盛,相互協調統一,這樣自然就能夠活到人類自然壽命的極限了,超過一百歲才壽終正寢。

 

6

【原文】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禦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注釋】

【17】耗:通“好”,即嗜好。

      【18】不知持滿:王冰注:“言愛精保神如持盈滿之器,不慎而動,則傾竭天真。"持滿;指保持精氣充滿。

      【19】不時禦神:時,善也。禦,統攝、治理的意思。不時禦神,謂不善於調養精神活動,即妄耗神氣。

      【20】務快其心,逆於生樂;逆,溺的假借字,沉迷之意。此句指為貪圖一時的歡快,而違背養生的樂趣,與生命健康的快樂背道而馳。

【譯文】

       現在的人就不是這樣了,他們把酒當成水來喝,把不正常的生活習慣當成是正常的,醉酒後還要行房事,過分放縱自己的肉欲,使得自己的陰精衰竭,真氣耗散,更不懂得保持精氣飽滿,也不善於養護自己的精神,僅僅是為了貪圖自己一時的享受,就違背生活規律來尋歡作樂,生活沒有任何規律,因此,他們自然到了五十歲就開始衰老了。

 

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二)

1

【原文】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注釋】

【21】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新校正》雲:“金元起注雲:上古聖人之教也,下皆為之。”《太素》、《千金》同。

       【22】虛邪賊風:四時不正之氣。《靈樞·九宮八風》雲:“從其衝後來為虛風,傷人者也,主殺主害者。”指一切反常的氣候及外在的致病因素。因邪氣常趁人體之虛而人侵,故稱“虛邪”;常於不知不覺中偷襲人體,故為“賊風”

       【23】恬惔虛無:恬惔,安靜之義。虛無,心無雜念。恬惔虛無,即思想安閑清靜,沒有雜念。

       【24】精神內守:言精神守持於內而不妄耗於外。

【譯文】

 然而那些古時候真正通曉養生之道的聖人,在教育大眾的時候,一定會說到要及時躲避虛邪賊風等致病的因素,保持內心的平靜,排除一切雜念,使體內的真氣暢通無阻,精神專注,這樣一來,病患就自然不會發生了。

2

【原文】

       是以誌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

【注釋】

【25】誌閑而少欲:閑,《說文》;“闌也,從門中有木。”《廣韻》:“防也,禦也。”引申為限製、控製。誌閑而少欲,即節製情誌,而使貪欲減少。

       【26】形勞而不倦:張介賓注:“形勞而神逸,何倦之有?”

【譯文】

所以說,人們可以心誌清淨安閑,少私寡欲,心情平和而不憂慮,身體雖然勞作但不至於精疲力盡,使體內的真氣和順,隻要是能做到順從身體的自然需求,完全都可以做到享受天年的目標。

3

【原文】

 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日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感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注釋】

【27】任其服:任,隨便。服,服裝。馬蒔注:“有所服,則任用之而不求其華。”     

       【28】高下不相慕:指社會地位尊卑貴賤不相傾慕,而安於本位。

       【29】樸:原指未經雕琢的木材,此引申為質樸敦厚。

       【30】嗜欲不能勞其目:言嗜好欲求之物,不能勞其視聽。這裏的目,相對於下文“心”,而泛指感官知覺。

        【31】不懼於物:不為外物所驚擾。

       【32】德全不危:德,指養生修道有得於心;全麵符合養生之道稱為德全。不危,不受到衰老死亡的危害。

【譯文】

因此,古時候的人們吃任何食物都覺得很甜美,穿著任何服飾都感到很舒服,非常喜歡自己的民俗民風,不論社會地位高低與否,都不互相羨慕嫉妒,他們可以說是過著一種簡單質樸的生活。所以,一切不正當的嗜欲都不能幹擾他們的視聽,一切乖謬不正的事情都不能迷惑他們的心性,不論是智者、賢者,還是愚者,卑下的人,都不會因為外物而憂心忡忡,這樣的做法是與養生之道完全吻合的。所以,他們都能過百歲,動作還不顯得衰老,就是因為他們領悟和掌握了養生之道的方法,身體才不會有任何被疾病侵犯的危險。

4

【原文】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邪?將天數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麵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麵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注釋】

【33】無子:喪失生育能力。與下文“有子”相反,有子即具備了生育能力。

       【34】材力:指精力。

       【35】將:同“抑”,當“還是”講。

       【36】天數:即天年,自然所賦之壽數。

       【37】齒更:更,更換。人到七、八歲,乳牙陸續脫落,被恒齒代替,謂之齒更。

       【38】天癸至:天,先天。癸,十天幹之一,此指癸水。至,成熟之意。天癸是精水一類的物質,源於先天,藏於腎,乃男女生殖機能盛衰的基礎。

       【39】太衝脈:即衝脈。

       【40】平均:充足的意思。

       【41】真牙:真,讀dian,通“巔”。真牙,盡頭齒,即智齒。

       【42】長極:發育完全、成熟。

       【43】焦:憔悴。

       【44】三陽脈衰於上:三陽脈,指太陽、陽明、少陽脈,皆循行於麵部。女子六七,麵部榮華頹落,故雲衰於上。

       【45】地道不通:地道,即通行月經之道。地道不通,指月經停止來潮。

【譯文】

 黃帝問道:人年老之後就無法再生育了,這是因為身體的精力枯竭所致,還是因為受限於自然規律所致呢?

岐伯回答說:女子七歲時,腎氣就開始旺盛,牙齒更換,頭發生長旺盛十四歲時,身體內一種能促進生殖機能的物質,即天癸開始成熟,任脈通暢,衝脈旺盛月經按時來潮,因而具有了生育能力。二十一歲時,腎氣平和充盈,智齒長出,牙齒長齊了。二十八歲時,筋骨強勁,頭發的生長也達到了最旺盛的時候,這個時期是身體最健壯的階段。

三十五歲時,陽明經脈的氣血開始逐漸衰弱,麵容也開始憔悴,頭發開始脫落四十二歲時,三陽經脈的氣血都開始衰退,麵容變得很衰老,頭發也開始慢慢變白。四十九歲時,任脈變得很虛弱,衝脈的氣血也在一天天地減少,天癸也趨於枯竭,月經也停止了,因此,由於身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所以就很難再生育了。

5

【原文】

       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麵焦,發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八八,天癸竭,精少,腎髒衰,形體皆極則齒發去。腎者主水,受五髒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髒盛,乃能瀉。今五髒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發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注釋】

【46】精氣溢瀉:溢,盈滿。腎氣充實,生殖之精盈滿自瀉。

       【47】陰陽和:指男女兩性交合。一說指男子陰陽氣血調和。

       【48】竭:《甲乙經》無此字,可從。

       【49】頒白:斑白。

       【50】解墮:懈惰,即懈怠。

【譯文】

 男子八歲時,腎氣充實起來,頭發開始變得濃密,乳齒也更換了。十六歲時,腎氣越來越旺盛,身體內一種能促進生殖機能的物質,即天癸開始成熟,精氣充盈,出現遺精現象,身體的陰陽之氣達到調和的狀態,這個時候具備了生育的能力。二十四歲時,腎氣平和充盈,筋骨強健,智齒長出,牙齒長齊了。三十二歲時,筋骨豐隆盛實,肌肉也飽滿壯實。四十歲時,腎氣開始衰弱,頭發開始脫落,牙齒也開始鬆動。四十八歲時,人體上部的陽氣開始逐漸衰弱,所以表現出來的是麵部變得憔悴,兩鬢開始變白。五十六歲時,肝氣開始衰弱,筋的活動沒有以前那樣靈活自如。六十四歲時,天癸逐步枯竭,精氣減少,腎髒衰弱,精神和身體都表現出衰老的特征,牙齒和頭發都已脫落。

腎髒是用來調節人體的體液,稟受並儲藏五髒六腑的精氣,因此,隻有當五髒的狀態旺盛的時候,腎髒才能有精氣排泄。可是當男子年老了以後,五髒的功能都已經衰退了,筋骨衰疲無力,天癸枯竭,所以頭發變白了,身體沉重,腳步不穩,也就自然無法再生育了。

 

6

【原文】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此雖有子,男子不過盡八八,女子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數,能有子乎?

      岐伯曰: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注釋】

【51】天壽過度:天壽,先天壽數。過度,超過常人限度。

       【52】常:義同“尚”,仍然的意思。

       【53】天地之精氣:男女之天癸。

【譯文】

       黃帝問道:有的人年紀已經很老了,卻仍然能生育子女,這是為什麽呢?

       岐伯回答說:這是因為他天賦的精力強於常人,氣血經脈暢通,腎氣有餘,這樣的人雖然可以有生育能力,但是,就普通人而言,男子一般不超過六十四歲,女子一般不超過四十九歲,精氣就幹枯了。

       黃帝問道:通曉自然規律的人,他們的年齡都超過了一百多歲,那他們還可以生育嗎?

       岐伯回答說:那些通曉自然規律的人,他們可以延緩衰老的時間,並且保持身體的機能正常運行,雖然他們的身體年齡很大了,但仍然還具備有生育的能力。

 

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三)

1

【原文】

       黃帝曰:餘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注釋】

【51】真人:《淮南子·精神訓》:“真人者,性合於道也......此精神之所以能登假於道也。”言修真得道,精神返於至真之人。

遠古時代對養生修養最高的一種人的稱呼。他們能夠掌握天地陰陽變化的規律,保全精神和真氣。

【52】提挈天地,把握陰陽:提挈、把握同義。言把握自然界陰陽變化的規律。

【53】呼吸精氣:精氣,指清新的空氣。呼吸精氣即氣功中的吐納調息。

【54】獨立守神:獨立,自我主宰、控製。守神,即精神內守而不外馳。

【55】肌肉若一:肌膚保持青春而不衰老。一說生氣功中的“調身”之法,使全身筋骨肌肉保持高度協調統一。

【56】壽敝天地:敝,盡也。壽敝天地,指與天地同壽。

【57】道生:吳昆注:“以其道成,故能長生。”

【譯文】

       黃帝說:我聽說上古時代有被稱為真人的人,他們與天地合為一體,掌握著天地陰陽變化的規律,能吐故納新來吸取天地之精氣,超然獨處以保持精神內守,使筋骨肌肉與精神達到完美的統一,因此能與天地同壽,永無止境,這就是他們通曉自然規律的養生之道。

2

【原文】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

【注釋】

【58】至人:《莊子·天下篇》:“不離於真,謂之至人。”故下文雲:“亦歸於真人。”僅次於真人的人。

【59】淳德全道:具有淳樸敦厚品德,全麵掌握養生之道。

【60】去世離俗:脫離世俗,專事修道。

【61】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達,其餘刻本均作“遠”字。言至人“去世離岱”,廣涉天地山水,視聽達於至遠之處。

【譯文】

       中古時代,有被稱為至人的人,他們道德敦厚,通曉自然的發展規律,順應陰陽四時的變化,遠離世俗紛擾,養精蓄銳,悠遊於廣大的天地之間,視聽可以到達很遠的地方,用這種方法可以增益壽命,強身健體,其中比較出類拔萃的至人也可以進入到真人的行列。

3

【原文】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注釋】

【62】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八風,即四正四隅八方之風,各有節氣相應而至。王冰注:“所以處天地之淳和,順八風之正理者,欲其養正,避彼虛邪。”

【63】恚嗔之心:惱怒、怨恨的情緒。

【64】被服章:丹波元簡:“此三字,新校正為衍文,當然耳。”

【65】舉不欲觀於俗:觀,示、炫耀。言舉止行為不在世俗炫耀。

【66】恬愉:安靜樂觀。

【67】以自得為功:馬蒔:“以悠然自得為已功。”

【譯文】

       其次有被稱為聖人的人,他們能在天地之中安適地生活,遵從八風的活動規律,使自己的嗜好和欲望適應世俗社會,沒有憤怒埋怨的情緒,行為不背離世俗的一般要求,擔負起自己應盡的職責,自己的行為舉止不受世俗的誘惑,外不使自己的形體因為事務而疲憊不堪,內不使自己的思想背負過重的負擔,力求安逸、快樂,以安然自得為滿足,所以他們的身體不會輕易衰老,精神不容易耗散,壽命也能達到一百歲左右。

4

【原文】

       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辯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注釋】

【68】象似日月:仿效日月晝夜盈虧之道。

【69】辯列星辰:辯,通“辨”。列,位次。吳崑注:“推步天象也。”古有據天象變而行養生之法。

【70】逆從陰陽:逆從,偏義複詞,取“從”義。言順從陰陽變化規律。

【71】將從上古合同於道:將,隨也。言追隨上古之人,使自己的行為符合養生之道。

【譯文】

       其次還有被稱為賢人的人,他們遵循天地的變化規律,觀察日月的運行,分辨星辰的位置,推算陰陽的變化,清楚四季氣候的更迭交替,向上古的真人學習養生之道,能做到這樣也能延年益壽,但有一定的限度。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一)

1

【四時氣象與養生】

       本篇先論四時氣象,而後述攝養之法。四時氣象本於天,攝養之法用於人,體現了天人合一、人法自然的養生思想。

       第一,春之發陳,夏之蕃秀,秋之容平,冬之閉藏,闡發四時生長收藏的氣象特點。所謂象,即萬物形態容貌征象,現於外,是有形的;氣則藏於內,是象之所以如此表征的內在依據,是無形的。兩者相輔相成,生動的表述了四時特點。發陳,表征春陽生發、推陳出新的特點,故說“天地俱生,萬物以榮”;蕃秀,表征夏季陽氣長旺,萬物茂盛的特點,故說“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容平,表征秋季陽氣開始收斂,萬物容貌清肅平定的特點,故說“天氣以急,地氣以明”;閉藏表征冬季陽氣沉潛,萬物蟄伏自固的特點,故說“水冰地坼,無擾乎陽”。這些描述對於確立順應四時的係統養生方法具有重要指導作用。

       第二,以四時氣象作類比指導養生,提出“四氣調神”之法。本篇從形體起居和精神活動兩個方麵討論四時養生的具體方法,均體現四時氣象的基本特性,如春季起居應早起散步、舒緩形體,意念情誌宜促生、多賞予,慎奪取、戒殺伐,以適應春氣除陳布新、生發疏達、外向宣散的特點;冬季起居應晚起避寒、忌妄動汗出,意念情誌宜潛伏忌張揚,以適應冬氣潛藏不露、內向蟄伏的特點。以這種思想為指導,後世除形體起居、精神調養而外,還發明了多種順應四時特點的養生方法。

       第三,本篇所述四時氣象,除指導順時養生之外,也是理解《內經》五髒概念中四時內涵的重要經文。這是由於《內經》的五髒“以四時之法成”(《素問·寶命全形論》),故王冰注《素問·五髒生成篇》“五髒之象可以類推”說:“象,謂氣象也。言五髒雖隱而不見,然其氣象性用,猶可以物類推之。”本篇亦提出,逆養生之道則傷肝,逆養長之道則傷心,逆養收之道則傷肺,逆養藏之道則傷腎。這裏的肝心肺腎即法於四時之五髒,“四氣調神”就是順四時氣象調養五髒之氣。

2

四氣調神大論

【注釋】

【1】四氣:四時之氣,春夏秋冬之氣。

【2】調:調攝,協調。

【3】神:精神意誌。

       根據四時之氣來調攝精神意誌,使人的精神意誌和四時陰陽之氣相應、相協調。

3

【原文】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誌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注釋】

【4】發陳:推陳出新。張介賓注:“發,啟也。陳,故也。春陽上升,發育庶物,啟故從新,故曰發陳。”

【5】夜臥早起:晚睡早起。

【6】廣步:緩步,鬆緩。

【7】步:走,指 活動。

【8】被發緩形:被,通披。被發,披開束發。緩形,鬆緩衣帶,讓形體舒緩。馬蒔注:“被發而無所束,緩形而無所拘,使誌意於此而發生。”

【9】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予同“與”。馬蒔注:“其待物也,當生則生之而勿之殺,當與則與之而勿之奪,當賞則賞之而勿之罰,凡此者,蓋以春時主生,皆以應夫春氣而盡養生之道也。”

生而勿殺:有上升之勢的東西,不要去消滅它。

【10】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裏寒,產生洞泄。肝主春令應生發之氣,逆春陽生發之氣即傷肝。以下傷心、傷肺、傷腎,均通此理。寒變,喻昌《醫門法律》:“夏月得病之總名。緣肝木弗榮,不能生其心火,至夏心火當旺反衰.....得食則飽悶,遇事則狐疑,下利奔迫,慘然不樂,甚者戰慄,如喪神守。”

【譯文】

       春季三個月,是推陳出新、萬物複蘇的時節,天地之間生機勃發,萬物欣欣向榮。這時,人們應該晚睡早起,在庭院裏散步,披散頭發,鬆解衣帶,舒緩形體,以使神誌隨春天的生發之氣而暢然勃發,不要濫殺生,要多施予,少爭奪,多獎賞,少懲罰,這樣做都是為了順應春天的氣機,遵循培養生命的自然規律。如果違背這樣的規律,就會損害肝髒,使提供給夏季生長的條件不足,導致身體到了夏季就會出現寒性的疾病。

4

【原文】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誌勿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注釋】

【11】蕃秀:蕃,茂也,盛也。秀,華也,美也。馬蒔注:“陽氣已盛,物蕃且秀,故氣象謂之蕃秀也。”

【12】華:通花。

【13】實:果實。

【14】使華英成秀:張介賓注:“華英,神氣也。”成( chǎng ),盛之意。秀,秀麗,旺盛之意。言使人的神氣旺盛飽滿。

【15】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使體內陽氣宣發於外,如出汗;精神外向,意氣舒展,無令抑鬱,以順應夏氣長旺,陽盛於外。

【16】秋為痎瘧:痎瘧( jiē nuè),瘧疾的總稱。張介賓注:“心傷則暑氣乘之,至秋而金氣收斂,暑邪內鬱,於是陰欲入而陽欲拒之,故為寒;火欲出而陰束之,故為熱。金火相爭,故寒熱往來而為痎瘧。”

【17】冬至重病:丹波元簡注:“據前後文例,四字恐剩文。”可從。衍文。

【譯文】

       夏季的三個月,是天地萬物生長最旺盛的季節,這個時候,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之氣相互交融。陰陽交合,因此,天地萬物都在開花結果,在這個季節裏,人們應該晚睡早起,不要討厭漫長的白天,要保持情緒愉悅,切勿發怒,使得夏天裏的花朵充分綻放,使得內部的氣機可以充分得到外泄,精神外向,對外部的事物有濃厚的興趣,這都是為了適應夏季的氣候,保護萬物茁壯成長的方法。如果違背了這些方法,就會傷害到心髒,使得供給秋天用來收斂氣機大大減少,這樣一來,到了秋天就會染上瘧疾。

5

【原文】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誌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誌,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注釋】

【18】容平:容,萬物之容貌。平,平定。馬蒔注:“陰氣已上,萬物之容至此平定,故氣象謂之容平。”

【19】天氣以急,地氣以明:張介賓注:“風氣勁( jìnɡ)疾曰急,物色清肅日明。”

【20】使誌安寧,以緩秋刑:秋氣肅殺,故稱“秋刑”。張介賓注:“陽和日退,陰寒日生,故欲神誌安寧,以避肅殺之氣。”

【21】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誌,使肺氣清:“收斂神氣”與“無外其誌”同義,神氣欲其內斂,勿令外馳也;“秋氣平”與“肺氣清”同義,使肺氣如秋之平定而清肅。

【22】冬為飧泄:張介賓注:“肺屬金,王於秋,秋失所養故傷肺,肺傷則腎水失其所生,故當冬令而為腎虛飧泄。”飧泄( sūn xiè):完穀不化的泄瀉。也是陽氣不能正常閉藏的一種表現。腎氣大衰了,虛寒泄瀉了。

泄,腹瀉。杜甫《北征》“老夫情懷惡,嘔泄臥數日。”

瀉,消散,排出。司馬遷《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以適筋骨肉血脈,以瀉氣。”

【譯文】

       秋季的三個月,是萬物成熟,平定收斂的季節,這個時候,秋風肅殺,燥而急,寒氣漸增,地氣收斂,萌而待發,進入新的循環終始之期,人們應該早睡早起,早晨起床的時間應與雞鳴的時間一致,使情緒保持安寧,以緩和秋季的肅殺之氣對人體的侵害,同時,要做到精神內守,以適應秋季收斂的特征,不要便精神外馳,以保持肺氣的清肅功能,這就是適應秋季的特點,保養人體收斂之氣的方法。如果違背這些方法,就會損傷肺髒,使得提供給冬藏之氣的能力減弱,導致冬季出現不易消化而泄下的疾病。

6

【原文】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誌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注釋】

【23】閉藏:馬蒔注:“陽氣已伏,萬物潛藏,故氣象謂之閉藏。”

【24】水冰地坼,無擾乎陽:坼,裂也。冬季寒冽,水成冰而地凍裂,此地氣閉藏,而其陽氣固潛於內,不應受擾動。

坼,音(1)拆, chāi;(2)撤chè,裂也。

【25】無泄皮膚,使氣亟奪:無泄皮膚,即勿出汗。亟( qì),頻數、屢次。言無令頻數汗出,耗散陽氣,逆冬藏之道。

【26】春為痿厥:痿厥,肢體痿軟無力、手足逆冷。張介賓注:“腎主水,王於冬。冬失所養,故傷腎。腎傷則肝木失其所生,肝主筋,故當春令而筋病為痿。陽欲藏,故冬不能藏則陽虛為厥。”

【譯文】

       冬季的三個月,是生機潛伏,萬物守藏的季節,這時,水結成了冰,地凍而裂,人們不要擾動體內的陽氣,應該早睡晚起,等到陽光照臨時再起床,不可為事物煩勞,要使思想情緒平靜伏藏,好像有所收獲卻又不露聲色,還要避開寒冷,爭取溫暖,不要輕易使皮膚開泄出汗而損耗陽氣,這是順應冬季的氣候,保養人體閉藏之氣的方法。如果違背了這些方法,就會損耗腎髒,使得供給春季生發之氣的能力減弱,導致春季發生筋瘺氣逆的疾病。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二)

7

【原文】

       天氣,清淨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槁不榮。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唯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

【注釋】

【27】德:指推動自然萬物運動變化、生化不息的力量。

【28】明:通萌,昏暗。

【29】空竅:空,同孔。空竅,在這裏指自然界的山川。

【30】地氣者冒明:地氣,即陰氣。冒明,不明。

【31】精:通晴。

【32】交通:天地之氣升降相交。

【33】名木:高大的樹木。

【34】惡氣:指上文邪害空竅、閉塞冒明之氣。

【35】菀(wǎn)槁:茂盛的禾苗。也讀作  yù,借指聚積、鬱結,通“蘊”,由此引申為茂盛、茂密。

【36】未央絕滅:央,即中,一半的意思。未央絕滅,指生物未活到其生命的一半就死亡了。

【譯文】

       天氣是清淨光明的,蘊藏其德,運行不止,由於天從來都不顯耀自己的光明美德,所以永遠保持它內蘊的力量而不會下泄。如果天氣陰霾晦暗,就會出現日月昏暗,陰霾邪氣侵害山川,釀成災害,陽氣閉塞不通,沉濁的地氣遮蔽光明,大地昏蒙不明,雲霧彌漫,日色無光,雨露也不能降下來。天地之氣不能交融,萬物的生命就不能延續,就連大自然裏那些生命力極強的巨大樹木也會枯死。邪惡乖戾之氣如果持續不散開,要麽是風雨失調,甘露應該降下來卻始終降不下來,草木得不到雨水的滋潤,就會失去生機,枯槁凋敗。另一種情況是狂風頻頻來襲,暴雨時時發作,天地四時的變化失去了秩序,違背了正常的規律,致使萬物的生命還沒有活到一半的壽命就中途死亡了。隻有聖人能順應自然的變化,注重養生之道,所以身體不會患嚴重的疾病。如果萬物也能順應自然的變化,不失保養之道,那麽生命的氣機就永遠不會衰竭。

8

【原文】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

【注釋】

【37】肝氣內變:變,變動,即病變。張介賓注:“逆春氣則少陽之令不能生發,肝氣被鬱,內變為病。”

【38】心氣內洞:洞,空虛、不足。張介賓注:“逆夏氣則太陽之令不長,而心虛內洞,諸陽之病生矣。”

【39】肺氣焦滿:張介賓注:“逆秋氣則太陰之令不收,而肺熱葉焦為脹滿也。”

【40】腎氣獨沉:張介賓注:“逆冬氣則少陰之令不藏,而腎氣獨沉。藏者藏於中,沉者沉於下,腎氣不蓄藏,則注泄沉寒等病生矣。”

【譯文】

       如果與春天的生發之氣相違,少陽之氣就不能生發,會導致肝氣內鬱、肝虛,失生長之機。

如果與夏天的生長之氣相違,太陽之氣就不能生長,會導致心氣內虛,失陽氣之運,而乏陰精內注。

如果與秋天的收斂之氣相違,太陰之氣就不能收斂,會導致肺熱葉焦而脹滿,失陰精之育而不通。

如果與冬天的收藏之氣相違,少陰之氣就不能收藏,會導致腎氣不蓄,腎失藏而虛,腎水不升。

9

【原文】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

【注釋】

【41】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夏養人之生氣、長氣,秋冬養人之收氣、藏氣。高世栻注:“聖人春夏養陽,使少陽之氣生,太陽之氣長;秋冬養陰,使太陰之氣收,少陰之氣藏。”

【42】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沉浮,隨波逐浪之意。門,關鍵,在此指四時陰陽,如《素問集注》朱濟公注:“陰陽出入,故謂之門。”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即與萬物一樣,生存於四時陰陽變化之中。

【43】苛疾:重病。王冰注:“苛者,重也。”

【44】得道:得,此處作“合”解。得道,符合養生法則。

【45】佩:通“背”字,即違背之意。

【譯文】

       四時陰陽的變化,是萬物生命的根本。所以聖人在春夏季節保養陽氣,以適應生長的需要,在秋冬季節保養陰氣,以適應收藏的需要,這樣做是順應了生命發展的根本規律,就能和萬物一起在生發、生長、收斂、收藏的生命過程中運動發展。如果違背了這個規律,就會摧殘人體的生命力,破壞人體的真元之氣。因此,陰陽四時既是萬物生長的終始點,也是生死存亡的本源,違背了它,就會發生災害,順應它,就不會發生重病,明白了這個道理,才可以說是懂得了養生之道。對於養生之道,聖人能夠切實奉行,愚人卻知而不行。

10

【原文】

       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注釋】

【46】內格:體內髒腑氣血的活動與自然界陰陽消長變化相格拒。王冰注:“內性格拒於天道也。”

【47】錐:這裏指兵器。

【譯文】

順從四季的陰陽變化,就能生存,違背它就會死亡,順從它,身體就健康,違背它,身體就遭殃。這是因為如果把應該順從的事情變成違背去做,不按照四季陰陽的變化規律來養生,就會便人體及五髒六腑與自然環境格格不入。因此,聖人是在疾病還沒有發生之前就去治療,是在國家和社會未亂之前去治之,遵循的就是這個道理。如果等到疾病形成了再去治療,國家和社會亂了再去治理,這就好比是口渴了再去挖井,開始打仗了才去鑄造兵器一樣,不是太晚了嗎!

11

【順應四時特點養生】

       本篇順應四時特點養生方法,主要論及形體起居和精神情誌,具有示範作用,後世醫家和養生家據此加以發揮,擴大應用範圍,提出以四時法則指導的飲食宜忌、針灸藥餌、導引武術等養生方法,如元代邱處機《攝生消息論》、明代冷謙《修齡要旨》、明代高濂《遵生八箋》等,專有四季調攝法。舉春季調攝為例,《攝生消息論·春季攝生消息》說:“當春之時,食味宜減酸益甘以養脾氣。”“春日融和,當眺園林亭閣,虛敞之處,用攄滯懷,以暢生氣。不可兀坐,以生抑鬱。飯酒不可過多,米麵團餅,不可多食,致傷脾胃,難以消化。老人切不可以饑腹多食,以快一時之口,致生不測。”《修齡要旨·四時調攝》說:“春三月,此謂發陳,夜臥早起,節情欲以葆生生之氣,少飲酒以防逆上之火。”“用噓字導引......此能去肝家積聚風邪毒氣,不令病作。”

12

【關於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

       冬季陽氣沉潛,天氣嚴寒,萬物蟄伏,人之精氣亦應內潛閉藏,因此起居作息要“早臥晚起”增加居室時間,減少冒寒機會,去寒就溫,無擾乎陽,以適應之,這種精神尤適用於年老、幼弱、久病等生機薄弱之人,這是符合實際情況的。“必待日光”,言其晚也,而且也有一定道理。一是冬日晝短夜長,陽衰陰盛,必借助日光以養陽氣,消散陰霾,對於氣陽不足之人有一定意義;二是寒凝氣斂,汙濁空氣難以消散,必待日光溫熱方能流通,對於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尤為重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