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瞬間】特刊
《我們心中的科大》--建校60周年慶
我為劉達同誌當了一次“信使”
王熾昌(5802校友)
35年前,劉達同誌要我為他當了一次“信使”,具體的日期我已經記不大清楚了。但是,這件事情在我的腦中留下了太深的印象。我記得不準確的地方,希望知情者能予以糾正。
1972年,中[
閱讀全文]
【科大瞬間】特刊
《我們心中的科大》--建校60周年慶
八公山下的再教育
方勵之
今年又教廣義相對論,不禁又想起了三十多年前的歲月……
1969年5月到8月之間的三個月,是文化大革命中的一個間歇期。清理階級隊伍的高潮剛剛過去,新的高潮尚未到來。
清理階級隊伍運動一開始(1968年夏),我就被隔離在科大,直到1969年5月才被準予回家。我的小兒子是[
閱讀全文]
科大最悲慘的日子
阮耀鍾(5802校友)
我坐悶罐車來合肥
1970年我從北京隨學校下遷來合肥,是和高成嶽(5902學生)同學一起作為押運員,押送儀器來合肥的。乘的是悶罐車,既無座位又無廁所,停的都不是車站,是貨車調運中心,不知道什麽時候停,也不知道什麽時候開。因為停的都是荒郊野外,根本買不到吃的,全靠幹糧度日。我現在都想不起來那麽多天是怎麽熬過[
閱讀全文]
【科大瞬間】特刊
《我們心中的科大》--建校60周年慶
《永恒的東風》在安慶的夜空唱響
馮大誠(643校友)
我是1964年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當我進這所學校時,餓肚子的“困難時期”已經過去了,國民經濟開始好轉。我們這些十幾歲的青年人朝氣勃勃,永遠是麵向未來的,在我們麵前,一切都似乎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我們這些能夠幸運地到北京讀科[
閱讀全文]
【科大瞬間】特刊
《我們心中的科大》--建校60周年慶
難忘在安慶的日子
阮耀鍾(5802)
科大開始下遷的地址是安慶市馬山黨校,坐落在一個小山上,隻有一幢破破爛爛的三層小樓和一間食堂,總共有七八十間房。下遷時我沒去過安慶,蔡有智是這樣回憶在安慶的日子【1】:
“地址是安慶市馬山,一幢三層小樓和一間食堂,總共有七八十間房。因文化大革命武鬥,[
閱讀全文]
【科大瞬間】特刊
《我們心中的科大》--建校60周年慶
中國科大是怎樣從北京下遷安徽的
樓望和(656校友)
序言──號角陣陣催科大,玉泉清清潤春華
中國科技大學(以下簡稱中國科大)是新中國於1958年創辦的名校。在中央“向科學進軍”的號令下,經當時的總書記鄧小平的批準,中國科學院迅速地籌辦了中國科大。中國科學院提出“理工結合,所係[
閱讀全文]
【科大瞬間】特刊
《我們心中的科大》--建校60周年慶
有關中國科技大學下放、搬遷的問題
郭漢彬
一
1969年8月,科大的廣大革命師生員工在毛主席一係列教育革命的指示指引下,提出了“創辦‘五·七’教育革命試驗基地的建議”。經科大、科學院宣傳隊、革委會反複研究後,聯合署名上報中央、國務院。同年十月十六日,李先念、謝富治副總理[
閱讀全文]
【科大瞬間】特刊|《方勵之》專輯
修身執教行天下智慧不息空無人
作者:顧安蘇775
作者(左)與方勵之1991年秋在普林斯頓照的合影
我給方勵之老師當秘書的生涯,既偶然,又短暫,但至今難忘。方老師在科大經曆了28個春秋,而我隻是在1985年1月到1987年1月這二年間給當時出任科大副校長的方老師當了秘書。如今,方老師突然離去,但在那敏感的歲月,我跟隨方老[
閱讀全文]
【科大瞬間】特刊
《我們心中的科大》--建校60周年慶科大下遷合肥始末柯資能(865)丁兆君(0324)自1958年創建,至“文化大革命”之前,8年間,學校共招收本科新生7666名(平均958.25人/年)。至1965年,全校教職工總數達1890人,其中教師822人,教授9人,副教授13人;在校學生總數達3034人,其中本科生3006人,[
閱讀全文]
遷校經曆與評說
蔡有智(5803)
1969年,大學都向“朝陽農學院”“取經”。科大的教改組到朝農取經後【1】,在工軍宣傳隊的主持下,向當時科學院的領導和國務院分管教育的機構寫了一份報告,申請離開大都市到離城市較遠,但還有方便交通條件的地方辦學工、學農、學軍的教改基地。這個報告可能是國務院科教組決定將科大列入北京十三所下遷高校之[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