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瞬間】特刊
《我們心中的科大》--建校60周年慶
賈誌斌 (5812)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管理學院)
我早就見過楊承宗先生,但也隻是認識而已,有幸的是在1980 年,我在他的領導下,創辦“聯合大學”直接和他一起共事,才真正結識這位科學家、教育家、良師。
1980 年,我國正處百廢待興之機,楊承宗先生也在思考,他首選了抓教育、培養人才、科學興國之路。當時我國同齡人中隻有百分之一的幸運兒能進大學,高考升學率小於百分之四,每萬人中在校大學生僅十四人,情況堪憂。是不是可造就人才就這麽少? 顯然不是。楊承宗教授對此感受頗深,有一次他和我談起他在安徽省教育局召開的研究提高教育質量的會上,聽一位與會者說他女兒隻差0.2分沒能考上大學,他當時就想,高考擇優錄取這條很好,但能精確到0.2 分嗎?為此,他找一位有經驗的數學老師問:閱卷、批分數能夠精確到什麽地步?得到的回答是:在有標準答案的情況下,一份考卷兩個老師分別批閱,分數相差5%不稀奇。他又對科大招生辦和參加招生錄取的老師進行調查,了解到有人因填報誌願不當而落選,至於考生因在不同省市而高分落榜低分卻獲錄取的更比比皆是,所以他得出結論:“落榜的高考生中有可造之才,但沒有可造之機”。他還跟我說:1980 年3 月他參加全國科協大會時,聽到胡耀邦問“全國有1600 萬失學青年怎麽辦?後,更激起他探索高等教育改革的熱情,在教育作為生產力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的時代,國家財力難以投資興建大批學校,現有的單一化的高等教育解決不了這個矛盾,有識之士認為另辟蹊徑已變成勢在必行。楊承宗先生經過思考、調查研究後,聯合他人向科大黨委、安徽省委、省政府打報告,提出創辦自費走讀國家不包分配的大學的設想,得到了科大黨委的重視和支持,並向省政府轉報,安徽省委、省政府對此也極力支持。這樣,由七月初倡議,八月份省政府批準,一所“聯辦公助、自費走讀、綜合優勢、麵向社會”的新型大學----合肥聯合大學誕生了。楊承宗先生被任命為校長、合肥市委書記鄧銳同誌為董事長,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製。
有些話,我在不同場合下聽楊校長說過多次:“哀兵必勝使我有信心” 、“聯大自由度很大,科大對聯大支持很大,反過來聯大以長處促進科大” 、“我是為了辦好科大而辦聯大的!” 。
這些話,我是在楊校長的領導下,在合肥聯大幾年工作貫徹中,逐步加深認識的,這對合肥聯大的創立和健康成長是至關重要的。
1980 年8 月底,我被科大派往合肥聯大,任教務長,協助楊校長工作。我們的全部家當是一間二十平米的房間,幾張辦公桌,包括楊校長在內的六名兼職人員。打掃好房間鎖上門就到合肥市招生辦公室去招生,我們按理工、中文、英語三個係科,錄取了三百四十六名高考落選生,我們是邊招生邊籌備,那真是從一無所有幹起,要確保十月份合肥聯合大學正式成立並開學上課,困難可想而知。我們雖處劣勢,但也有轉變成優勢的前提:合肥聯大的創辦,旨在挖掘和利用合肥地區七所高校在師資、實驗設備、圖書……等方麵的潛力,廣開學路,使更多的青年學生能夠進入大學深造成為國家急需的建設人才,這是合肥七所高校以中國科技大學為後盾首肯的。現在兵臨城下,我們和我們聘請的中國科技大學七名既有辦學經驗又有幹勁、有較高政治思想水平、有誌於教育改革的同誌一起,全部出動,分赴各高校求助:聘請教員、選購教材、借教室見縫插針排課表。由於中國科技大學在各方麵的鼎立支持,使合肥聯大得以正常運轉。任課教員大部分是由中國科技大學和安徽大學聘請的,還有從合肥工業大學及安徽醫學院聘來的,合肥聯大立即從無教員變成擁有一流教員任教。合肥地區各高校,社會上各個部門,看到我們在這麽困難條件下,不是等,而是敢於招生辦學,也從他們力所能及的範圍給以支持:省圖書館為合肥聯大的學生辦了借書證;安徽日報社在節假日為合肥聯大趕印校刊;合肥市有關部門一次就發給合肥聯大二百輛自行車票(當時幾乎是天文數字);北京政法學院法律係一學生寄來一封熱情洋溢的鼓勵信和表心意的十元錢;有位海外華人看到自己的家鄉辦起合肥聯大,給我們寄來39 包圖書,並要我們根據需要提出書目,他再捐贈……。在我們最困難的初創時期,楊校長的哀兵必勝使我有信心,領導我們渡過了萬事開頭難的難關。
在了解到合肥聯大的性質和辦學實踐後,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安徽日報、合肥晚報、中國青年報、新觀察雜誌等都先後對合肥聯大的教學、組織管理、銳意改革、勇於創新和同學們的學習、生活情況做了宣傳報道,給予了肯定和鼓動。有的還拿合肥聯大的長處與其他大學的短處做比較。這時楊校長仍讓合肥聯大以哀兵麵貌出現:不是我們合肥聯大比別的高校好,而是中國科技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大學……這些全國或省的重點大學,他們是一流水平的,實力雄厚,有了他們的全力支持,我們才能做些事,離開了他們全靠我們自己將寸步難行!我們是水漲船高。楊校長用哀兵必勝使合肥聯大得到多助,使合肥聯大保持清醒頭腦。(當時有的人頭腦發熱,以為老子天下第一了,隻有合肥聯大好!這無異於“自殺”)。
合肥聯大首屆80 級學生十月份正式開課了,能不能保證教學質量是當務之急。前提是要有好的老師,名師出高徒嘛!如何請到高水平的好老師,且持續下去,楊校長主持會議討論多次,基本上兩種意見相持不下。一種認為:“對被聘老師要給予高報酬,吸引好的老師,這樣有競爭性,不要怕人說”。另一種認為:“被聘老師的待遇,參照教育部規定,可就高不就低,要考慮左鄰右舍。”
對於這一具有很強政策性的問題,對這個與合肥聯大生命攸關的問題,楊校長傾聽不同意見,並不急於做決定,他帶著雙方的意見,當麵或書麵去請教有關方麵的領導、內行,再把他們的答複拿到會上,經反複討論,最後統一到:被聘教師的待遇按教育部規定的高標準,學期末再由學校根據教師的成績和對合肥聯大的貢獻及合肥聯大的經濟(財力)情況發“特酬”。同時還規定,在原學校沒擔任課的教師我們不能聘,我們隻從在原學校正在上課的教師當中聘講課效果好的老師。後來演變成一套辦法:合肥聯大聘在原單位必須有課並完成教學任務且講課效果好的老師;所屬學校的基層單位,根據自己人員和任務情況,提出派往合肥聯大任課的老師,由聯大選聘;合肥聯大事先拿出教學計劃,所屬學校某個教研室統籌安排承擔聯大在某門課程或實驗,這樣既保證了師資水平,又不會形成挖別的高校牆角。
合肥聯大成立和開學時是倉促上陣,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許多是先幹起來再研究的應急措施,這能讓學生們開始了正常的學習生活,教學秩序井井有條,生活豐富多彩,緊張有序。但要辦好合肥聯大這所與其他大學不同的新型學校,必須有章可循,才能漸進。但這個“章”沒有現成的,這時楊校長又帶領我們製訂合肥聯合大學的章程,楊校長探索高等教育改革的許多設想,在中國科技大學一時難以實施,但可以寫入合肥聯大的章程,在實踐過程中去探索,總結經驗。如合肥聯大是采取“聯辦公助、自費走讀、綜合優勢,麵向社會,廣開學路的一種新形式”;學校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製,經費少不向國家要,學生繳納學費,爭取地方政府補助和社會讚助。楊校長說校長是管籌款的,董事長是給錢的;學生學業期滿發給畢業證書,不由國家統一分配,由人事、教育部門向有關用人單位推薦、介紹,學生也可自謀職業報考研究生(這更能激勵學生勤奮學習,適應社會需要在競爭中成才);學校不設龐雜的行政機構,隻配少數必備的專職人員和高質量教師,教師和幹部原則上實行聘請製。(依靠社會辦大學,學校隻設教學行政管理機構,負責與各高校聯係,挖掘已有高校潛力並組織教學;負責與社會各部門聯係爭取支持,並且把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家庭教育適當地結合起來,推動人員的合理流動,還起到了把已有高校科技人員與地方經濟建設聯係起來的媒介作用);係科設置根據經濟建設部門及社會上的需要和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而靈活設置,一般大學很難做到這點,而合肥聯大是社會辦的大學,又實行聘請製,因之自由度很大,而較易做到;合肥聯大創辦在合肥市,要不斷總結經驗逐步向全社會開放、爭取政府或地區支持興建學生公寓,以多層次、多種形式辦學,一切為了用人單位著想培養人才,促進本省、本地區的文化教育事業(還可帶動餐飲業和其他服務業)。
上述有些做法當時在其他高校無法做到,在合肥聯大則可以試行,成功之處必將對落後的教育體製是個衝擊(革命),可見楊校長“我辦聯大是為了辦好科大”意義之深。
楊校長深知,合肥聯大要有必要的自己基地,所以他十分關心校舍建設。合肥聯大利用“餘熱發電”創辦起來了,但連年招生為各高校帶來教室和實驗室的巨大壓力,各高校本身教室實驗室尚且緊張,哪有多少“餘熱”可言。我們隻能用餘熱,不能連發電設備都給破壞了,但如果不連年招生,合肥聯大很可能中途夭折,合肥聯大又麵臨生死關頭。楊校長不顧年邁,不辭辛苦,積極向安徽省、合肥市的主要領導、有關部門反映情況,爭取支持,此舉頗有成效,省委第一書記張勁夫同誌批示:“聯大辦的不錯,反映很好,這一新生事物要給予支持,擬轉省計委、建委研究盡可能給予照顧”。合肥市委書記鄭銳帶著市教育局、市建委的負責同誌和我去常青公社開現場會。由合肥聯大提出想要的地址,鄭銳當場拍板定下來,地價優惠,並指定設計、基建部門,立即動手,按期將教學樓建成交付聯大使用。此教學樓建成前,合肥市從新建的小學借10 間教室,再蓋一個簡易大教室以解燃眉之急,後來合肥聯大得到世界銀行貨款後,又興建了一座實驗樓。這為合肥聯大
生存、發展奠定了基礎。
合肥聯大創辦時,針對同學們高考落榜後的悲觀情緒和苦悶心理,作為教育家的楊校長從開闊同學的視野、擴大知識麵來解決。他聘請了美籍物理學家任之恭教授、錢致榕教授、中國科技大學龔升教授、安徽大學楊鞏祚教授來校演講,任之恭教授認為合肥聯大的創辦是在進行著有價值的創新試驗,是廣開學路的方向,表示熱烈的讚揚和支持。錢致榕教授說合肥聯大在中國代表一種新精神,去年(指1980)周遊中國時,感到國內百廢待舉,但條條框框限製多,隻限於議論,而合肥聯大腳踏實地幹起來了,我願給聯大當啦啦隊。龔升教授、楊鞏祚教授向同學們傳授了學習方法,還回答了同學們提出的各種問題,這些都使聯大的學生受到極大鼓舞。
楊校長是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有條件也有機會,設法使合肥聯大與省、市領導的聯係渠道,始終保持通暢。張勁夫同誌支持創辦合肥聯大,並對合肥聯大的實踐予以肯定,1981 年3 月12 日講到合肥聯合大學時說,聯合大學自費走讀,學生學得不錯,將來的人才很可能是出在條件差的人身上。希望你們在困難的情況下,更加勤奮地學習。合肥市委書記鄭銳同誌對合肥聯大是有求必應。他說:聯大揚長避短,方向對頭,以競爭造就人才,教書育人,低耗高效的精幹班子,人員的合理流動,這些經驗都值得總結。曆史是公正的,將對付出代價、時間而前進的人給以加倍榮譽,而對害怕困難的人不會給以地位。他深有體會地說:辦聯大功德無量。
省市主要領導對合肥聯大這麽重視,加上自己實際生活的體驗和感受,同學們精神麵貌煥然一新,十分珍惜所獲得的學習機會。許多同學表示要爭口氣,闖條路,決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使聯大成為社會所歡迎和期望的一所好學校,為探索高等教育的改革出點力。
提到合肥聯合大學,就絕對離不開中國科技大學。楊承宗先生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副校長,受科大之命任合肥聯合大學的校長。楊校長辦自費走讀學校的設想一開始就受到中國科技大學的重視和支持。科大黨委書記、副校長楊海波同誌充分肯定了各校挖掘潛力辦自費走讀大學,肯定了“餘熱發電”的提法,並提議這所大學取名為“合肥聯合大學”。楊校長說科大對聯大支持很大,幾年之內聯大不能不依靠科大,的確如此,楊海波同誌一開始就表態科大一定全力支持,教育上要創新,不要受社會上輿論左右,科大應全力支持,不應單從經濟上考慮。他還強調除了科大一如既往支持外,聯大的生命力就在聯合,一定要拉住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大學、安徽農學院……等。科大分管合肥聯大的副書記、副校長盧崗峰,熟悉安徽省合肥市情況,掌管科大後勤,每在合肥聯大處於關鍵時刻,他都能出主意,並多次表態,科大後勤就是聯大的後勤。楊校長說我是為了辦好科大而辦聯大的,除去前麵提到的在高等教育製度改革上,合肥聯大可以利用自由度大率先探索,失敗了損失也不大,成功了可以總結經驗,以聯大的長處促進科大外,紮紮實實辦好聯大,讓合肥市受益,安徽省受益,省市都知道這是中國科技大學通過合肥聯合大學為地方辦實事,提高了中國科大在安徽省的地位和聲望。另外,合肥聯大還可以在穩定科大師資隊伍和骨幹方麵盡些力,比如在子女升學、解決夫妻分居兩地、部分改善應聘教員的生活條件等。這些聯大做起來都是一舉兩得的事。
楊校長是一位可敬的領導有方的長者,他身居高位,從不擺架子,平易近人,他要辦一件事,事先總是先和我們打招呼,如“教員待遇問題要討論一下” 、“我們是先開學,後定章程,大家都沒經驗,一起來創造” 、“學費問題要不要增加” 、“校址定在哪兒好?”。大家聽後都知道最近重點抓什麽,便於思考、準備。我們每月一日、十六日開例會,除去就日常工作互通情況外,就是討論中心議題。暢所欲言,楊校長非常注意傾聽大家意見,有的討論一次定不下來,就兩次、三次再議,直到達成統一的意見。有了原則製度後,對合肥聯大的日常工作,他放手讓分管的人去做,給以充分的信任,從不在具體問題上幹預,這極大地調動和發揮了每個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所以當時合肥聯大僅有的六名兼職、兩名專職人員都既是領導者,又是辦事員,人與人之間相互平等,工作中互相支持、通力協作,所有同誌都處在第一線為教學服務。楊校長掌握全校大政方針,為合肥聯大的重大問題嘔心瀝血。合肥聯合大學的創辦,合肥聯合大學能有今天的桃李芬芳,楊承宗先生功不可沒。
還有幾件事,雖與合肥聯大沒有直接關係,但可看出楊承宗先生的品格,我想再用點篇幅,希望不會失於累贅。
有時要匯報或請示工作,我去楊先生家,每次去都看到坐在輪椅上的楊師母,得到身兼省人大、省科協、中國科大、合肥聯大重任的楊先生細心、周到的照顧,此情此景令人十分感動。
我參加過一項有爭議的研究工作, 1981 年3 月4 日我請楊先生和安徽省領導、科大的幾個教授等觀看我們的實驗,那次實驗非常成功。後來我們這項目被撤,輿論也對我們不利。觀看1981 年3 月4 日實驗的人中,有的出自關心我,讓我停止該項研究,我婉拒了,可是楊先生不隨波逐流,叮囑我還可以繼續搞,有困難可找他。話不多,一股暖流注進我心田,我看到了一位對待未知事物采取實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學態度的科學家的高大形象。
楊先生對他身邊工作的工作人員在工作上、生活上非常關心。1986 年當他得知我想換工作環境時(我那時早已不在合肥聯大工作了)。他把我找去,問我是不是決心走?想到哪兒?有什麽要求……。他除了幫我出主意外,還為我寫推薦信。
我1983 年離開合肥聯合大學,至今已近十七年了,但回想起和楊校長創建合肥聯合大學初期的情況,曆曆在目。這段經曆,使我受益,終身難忘。
謹以此文獻給楊承宗先生九十大壽,祝願這位為我國科學和教育事業做出貢獻的良師健康長壽,安享幸福。
女兒98 年夏赴日前與老賈的合影
追憶:上文錄於中國科技大學出版社2000 年 8 月出版的“楊承宗教授九十華誕紀念文集”P91-95.,並再版於2005 年“楊承宗教授九十五華誕紀念文集”。
該文賈誌斌寫於2000 年初(1999 年底)在北京家中,一氣嗬成,落筆時手微抖難控。我與他相識相伴三十多載,這是他唯一的文章!
楊校長九十華誕盛會,賈誌斌已住進醫院,楊先生特托女婿遠澤清送來先生九十華誕的生日蛋糕……。
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6421 劉渝珍
2017 年 7 月 9 日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