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瞬間

《科大瞬間》與您分享中國科大校友和教師校園內外真實、親切的回憶以及多視覺、多維度的人生感悟。
個人資料
正文

10.08 三十年後重聚古典音樂群

(2025-07-03 14:14:55) 下一個

三十年後重聚古典音樂群

——李德倫、殷承宗來科大的前前後後(之四) 

許讚華(803)

     我的人生記憶始於文革和古典音樂。那時,家中鄰裏黑膠 被抄的抄、砸的砸,幸存的唱片通過留聲機唱針,一圈一圈地 把亨德爾、貝多芬和舒伯特音樂繞進了我年幼懵懂的心靈。小 學期間,坐在小板凳上偷偷抄寫外國名歌是我童年時代的最大 秘密和最大快樂。文革結束後,電台播放的大量古典名曲更讓 我迷醉不已。

     八零年上科大後,一下子沒有了音樂環境,剛開始挺不習 慣的。有一天,我聽到外語樓721(782一自習室)隱約飄出《月 光奏鳴曲》的旋律,就悄悄推開門看個究竟,瞬間,如夢似幻 的鋼琴音樂充滿了我整個身心。從那以後,我數次混進721“自 習”,每每聽得心潮澎湃,一頁書都沒讀進去。還有一次,我 從我們725自習室出來透風,遠遠聽到樓梯口傳來莫紮特第40 交響曲第一樂章的口哨聲,那悸動式躍進的韻律一下子撥動了 我心弦,我不知不覺接著哼起了後麵幾個舒展的小節,直到那 位學長轉過身來,我才發覺自己打斷了別人的音樂瞬間。心底 裏,我多麽渴望有學習和交流古典音樂的機會,沒想到這些願 望後來都一一實現了!

     1980 年秋,鋼琴家殷承宗被邀請來科大舉辦獨奏會。殷承 宗文革前就獲得第二屆柴可夫斯基鋼琴大賽亞軍,文革期間他 因參與改編並公演鋼琴協奏曲《黃河》和鋼琴伴奏《紅燈記》 而家喻戶曉,媒體曝光率比第一屆柴賽亞軍的劉詩昆高得多, 是我們成長年代的明星鋼琴家。科大過去從未舉辦過專業音樂 會,殷承宗的出現對科大人來說無疑是一大驚喜。805 的楊毅 同學回憶道,“大家在六食堂給他搬鋼琴到舞台上時,我在旁 邊圍觀。他並沒有想象中的修長手指,但當他試了試那架舊鋼 琴後,就旁若無人地彈起來,手指飛快地瘋狂地在琴鍵上彈著 跳著,那架破舊鋼琴居然發出那麽美麗動聽的音樂,我怦然激 動,實在是不可思議,震撼無比。” 

     如果說殷承宗獨奏會給校園帶來第一陣古典音樂的春風, 那麽一年之後,李德倫的交響樂講座和演出更是像旋風一樣轟 動了整個校園。在我從小的記憶裏,李德倫的名字如雷貫耳: 他指揮過中央樂團與殷承宗的鋼琴協奏曲《黃河》以及與劉德 海的琵琶協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接待過小澤征爾和他指 揮的波士頓交響樂團,也曾與訪華的美國小提琴家艾薩克·斯 特恩合作演出……李德倫,簡直就是中國交響樂的代名詞。

     那天,我們三五成群走向合肥重機廠,有人擔心座位不夠 自帶椅子。很快,禮堂座無虛席,過道也坐滿了人。李德倫大 師從交響樂(symphony)簡史開始,講解交響樂是與第一次工業 革命一起蓬勃發展的產物--都是由許多人共同完成的。他以貝 多芬的第五命運交響曲為例介紹交響樂,從第一樂章的命運主 題以及奏鳴曲式的呈示部、發展部和再現部,到第二樂章弦樂 與管樂的對話,從第三樂章互相追逐的遁走曲,到第四樂章與 第一樂章相呼應、完美結束整首交響曲,大師的解說清晰幽默。 許多同學原先覺得交響樂高深難懂,但順著大師的講解思路, 擅長邏輯結構的科大人頓覺腦洞大開,仿佛一下子進入了音樂 裏。

     盡管當時我已接觸過一些交響樂,但對和聲、對位以及音 樂內涵理解有限。李大師的講解令我的欣賞水平提高了一個層 次。當我後來接觸到“賦格”這個音樂術語時,忽然悟到這不 就是李大師提到的“遁走”嗎?Fugue 意譯“遁走”顯然比音 譯“賦格”更形象易懂。

     那天,李大師一邊解釋,一邊讓安徽樂團演奏示範。講座 結束後,他指揮安徽樂團演出了整部貝多分第五交響曲。李大 師會先側身做聆聽狀,等大家完全安靜下來才舉起指揮棒。當 樂章之間有人鼓掌時,他會解釋說,鼓掌會打斷音樂的連貫性 並影響演奏者的樂思;可下一個樂章結束後又有同學情不自禁 鼓掌,他又轉過身來提醒大家。李大師無論講解和指揮都很有 大師風範。對很多同學來說,這是他們人生的第一堂古典音樂 啟蒙課,也是人生第一場交響音樂會,受益匪淺,終生難忘!

     離開科大後,我對古典音樂的癡迷有增無減,隻要在腦海 裏輕輕呼喚,它就會飄落在我心間。來美後,慶幸自己還有機 會把這份癡迷轉化為傳播中西文化的能量:在擔任大辛辛那提 華人音樂協會秘書和音樂會製作人期間,我參與製作了與Mark Gibson 指揮的辛辛那提大學音樂學院愛樂樂團合作的中國新 年音樂會,中西合璧的音樂會風格頗受當地觀眾歡迎。

     2015 年,當微信火遍全球時,我和部分校友、音樂愛好者 及音樂人士一起搭建了一個古典音樂群,多年來期盼交流古典 音樂的願望終於實現了!除了分享討論古典音樂,我們還數次 邀請藝術家做微信講座,包括獲範·克萊本鋼琴大賽冠軍的張 昊辰和知名鋼琴家陳薩等,深受群友們歡迎。當科大校友們提 起八十年代李德倫也曾在科大做講座的往事時,一些畢業於其 他高校的群友也紛紛表示聆聽過李大師的講座,大家一起緬懷 大師不辭勞苦地來到自己的校園,以簡單風趣的方式講授古典 音樂,激發了他們對古典音樂的終生熱愛。群友們的熱烈討論 感染了我:李大師功德無量,群裏究竟有多少人受益於他呢? 我建議來個接龍簽名,結果有五十來位群友簽名,共同向大師 致敬!李大師的小女兒、李德倫基金會負責人李燕也在我們古 典音樂群,群友們的熱情感動了她,她把我們的簽名和致辭放 在李德倫100周年華誕多倫多音樂會的節目本上,還計劃印在 2018 年多倫多新年音樂會的節目單上,與中外觀眾們分享。沒 想到一個小小的微信活動,能變成這麽一件有意義的事。

     80 年代初的科大校園還有兩道優雅的風景:一是由777溫 俊山組建的文革後第一支科大樂隊,每年的學校文藝表演以及 安徽地區大學生文藝匯演都會看到他和科大樂隊的身影。二是 152 樓教室的音樂沙龍,難忘那天在沙龍聽到久違的《田園交 響曲》,我的心激動得要跳出來了!校學生會還免費出借磁帶, 巴赫、維瓦爾第,蒙蒂……一盒盒精美的磁帶神奇地在愛樂者 中傳遞著一個個偉大的音樂靈魂。也是在音樂沙龍,我第一次 聽到醇美優雅的卡朋特女中音和令人血脈噴張的Boney M.樂隊。 卡朋特的歌馬上受到同學們的歡迎,後者卻沒有在校園流行起 來。來美後發現Boney M.的《拉斯普汀》當時正紅遍半個地球, 有些美國中學老師講到俄羅斯曆史時,甚至會播放這首富有黑 色幽默的迪斯科,寓教於樂。

     讓我特別開心的是,通過校友們牽線,我先後找到當年校 園古典音樂活動的組織者782的池涵、楊力祥和783的盧躍列、 徐光明以及777的溫俊山學長,並把他們一一邀請進古典音樂 群。當年,正是他們的音樂熱情和辛勤勞動,為80年代初的校 園文化生活添上了色彩濃重的一筆。

     回首往事,我在科大兩年不到的日子裏,有幸結識了很多 有思想、有才華的校友,更有不少難忘的經曆與體驗,這些經 曆和體驗因為有音樂相伴而更加美好。三十多年過去了,這份 美好並不因時光而淡去,相反,她跨越了時空,連接新朋舊友, 弦歌在微信,吐露著芬芳……

圖片:古典音樂群的部分群友在李德倫100周年華誕多倫多音樂會 節目本上的簽名和致辭  

《科大瞬間》文學城編輯部

許讚華 803 | 陶李 8112

劉揚 815 | 黃劍輝 815

滕春暉 8111 | 陳錦雄812 | 餘明強 9115

陳風雷 786 | 沈濤 822 | Jay Sun 836

 吳鈞 856 | 王9015 | 林菁 8616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