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說不完的讚美
by 陶建輝 865
作者導讀
我是一名老科大人。1986年考入中國科大,到1994年到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攻讀天體物理博士,我在科大度過了整整 8年時光,在科大學習、科大的老師和同學給我後來的人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看到大家在知乎的討論,我不禁回想起在科大讀書的時光。不管是對我這種不感興趣自己專業物理和力學卻天天泡在化學樓的學生,還是讀書過程中希望轉係、換課選課的其他同學,科大都給與了充分的自由。這種寬鬆的氛圍、科大老師與學生之間亦師亦友的親密關係,以及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各方麵的關懷,都讓我每次提及科大就覺得有說不完的讚美,不管在國內還是在美國,不管是讀書、上班還是後來三次創業中,隻要遇到科大校友,我都會不自地的變得特別激動、特別熱情。我在很多場合都會講和科大老師的故事,今天也在這裏和學弟學妹們分享一下。
我和何平笙、李春娥老師的故事
我86年考入的是中國科大近代力學係,但從大學三年級起,力學係的課能逃的就逃,大部分時間都花到計算機上去了,不僅在計算機係選修一些課程,還在科大計算中心學習8031/8051單片機編程,在劉正安、張培仁老師指導下,我用匯編開發了整個浮動點數運算子程序庫,還用匯編寫了快速傅裏葉變換。由於程序寫得好,自己又喜歡,被推薦到了14係材料係高分子LB膜實驗室。我一看實驗室裏有台286計算機,而且顯示器還是VGA的,看圖片特別漂亮,馬上就賴在實驗室了。
LB膜實驗室在科大化學樓504,第一次見到何平笙、李春娥老師,應該是89年下半年,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老師很嚴厲。何老師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高分子的結構與性能,當時告訴我,英語一定要學好,要看英文文獻,而且我們的科研成果一定要發表到國際一流的期刊上去。何老師給我介紹LB膜的基本知識,水麵上的小分子怎麽可以有規則的排列起來,如何用它來做結構分析。當時實驗室已經有了一台自製的LB膜天平,控製係統是用Z80做的,但老出問題,因此何老師不滿意,希望我開發一套新的係統。
LB膜實驗室有一台日本進口的價值20萬RMB的儀器“粘彈譜儀”,是何老師申請多年外匯買來的,何老師很心疼。他告訴我,這個貴的儀器沒用,出不了什麽科研成果,因為全世界能買這儀器的實驗室太多了,你想得到的可以用這儀器做的科學實驗,人家早就想到了,剩下的隻有硬骨頭。何老師說,每年在這儀器上發表的文章就一兩篇。相反,他自己研製的樹脂固化儀很管用,國內其他科研單位幾乎沒有,在上麵做的實驗,總能有新的發現,能發表文章。何老師就希望我把LB膜天平按照他的設想重新設計,能夠穩定的運行,這樣就能出世界一流的研究成果。
李老師是學機械的,因此儀器的機械部分都是李老師設計的,包括工作台。電子部份、還有軟件就全部交給我這個大學三年級學生了。因為剛學完8031單片機,我想到的,毫無疑問就是用8031來做,而且受當時剛出來的漢卡的影響,覺得不應該做獨立的係統,而是應該設計一PCI板卡,直接插到PC機裏運行,這樣就可以用Pascal這樣的高級語言來寫應用程序,更加方便。琢磨了一番,我就開始動手做了。
因為牽涉到硬件,需要各種元器件、材料或工具,我列出清單,李老師馬上給我科研指標本,讓我到學校的器材處買,學校買不到,馬上掏錢讓我到合肥三孝口的一個電子器件商店買,對我特別信任。用Tango軟件做完電路設計,我又拿著科大指標本去四係的工廠加工電路板。第一次不成,發現不少問題,又重新設計,重新製作電路板,何老師、李老師沒有任何批評,隻有鼓勵,讓我繼續。測高分子的表麵張力需要有應變片,李老師馬上讓我去科學院合肥智能所找人。我同宿舍同學周慧琳硬件更擅長,還幫我一起琢磨電路怎麽布局,怎麽解決信號漂移問題,我們還挑選各種放大器,最後我們選了OP64。
折騰了一個多學期,幾乎天天泡在實驗室,我重新設計的LB膜天平就可以用了,做實驗時,就可以在PC上直接操作,在PC屏幕上直接看表麵張力變化曲線,而且通過步進電機控製,可以自動拉膜,比以前Z80的係統好了一個量級,後來我又陸陸續續做了很多軟件和硬件的改進。
這台LB膜天平改進完後,每年都有近10篇論文的實驗是在這儀器上做的。最令我開心的是,這台LB膜天平現在還在用,打開計算機,上麵顯示著我的名字,版本號永遠定格在92年2月,電路板上還留有我的簽名(上圖)。一台土法炮製的儀器居然起了這麽大作用,完全印證了何老師所說的“一流的科研成果一定是自己研製的儀器做出來的”。由於我的工作突出,經李老師推薦,我91年本科畢業時獲得了科大的億利達實驗獎學金500元。而我開發LB膜天平,最大的收獲應該是獲得了實驗室師妹的芳心,而且她最終成為了我的太太。
何老師做事很細致,我焊電路版的小技巧還是何老師教的。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實驗數據曲線,當時PC上的一些軟件還不夠好,投稿時要用硫酸紙手工把實驗曲線畫出來,為了擬合更好,何老師是用保險絲,用手慢慢調,然後再用筆順著保險絲畫出來。李老師還要忙些家裏的事情,但何老師整天就呆在實驗室,做實驗、寫文章。何老師做事精致、勤奮的風格影響我至今。
我到美國後,再也沒有搞過硬件,而是完全轉向軟件。雖然沒有實驗儀器了,但何老師說的“一流的科研成果一定是自己研製的儀器做出來的”仍然在影響著我。由於對自製的儀器有切身的體會,讓我98年在芝加哥3Com工作時一下抓住了一個機會,那就是開發手機模擬器,模擬數百台手機同時上網,以測試我們當時開發的通訊設備IWF。在一個7人團隊開發半年失敗後,我一個人不到兩個月開發出來的simulator工作得很好,一下解決了研發中的大難題,讓IWF的並發性測試變得極為簡單。從那以後,每次開發新的產品,我想到的就是首先要搭建好測試環境,做好自動化測試工具。去年6月,我再次創業,創辦濤思數據,專注時序空間大數據的處理,我首先想到的又是開發自動化測試工具。幾天時間,我搭建了一個SQL自動化測試工具,能模擬數千個客戶端連接,同時訪問我們的產品TDengine,做各種操作。因為產品的創新性和特殊性,根本不可能找到現成的測試工具,隻能自己開發。如果沒有我開發的這個工具,TDengine的性能優化和穩定性將無從談起,要與全球排名第一的InfluxDB對標,那永遠隻會是個夢想。
由於LB膜天平,我一個流體力學專業的學生,後又學天體物理,但居然與材料係高分子物理的老師接下了最深厚的感情,並且延續至今。在學校時,李老師經常邀我和其他同學到家裏吃飯,李老師做的牛腩燉湯、板栗燒雞這些菜,還記憶猶新。我的衣服破了,李老師還幫我來補。總記得我愛吃辣椒,我在美國念書時,托人帶給我的東西居然是紅辣椒。02年第一次海歸,一定要我住他們在北京的房子。08年我第二次海歸,回到北京創業,在公司最困難時,何老師拿出銀行存折,告訴我這裏是幾十萬RMB,你先拿去應急。10年4月,我爬山骨折,何老師、李老師馬上從合肥趕到北京,還做好了一道我喜歡吃的菜帶到306醫院病房,一直陪我等到出院,臨走時,還硬塞給我一萬RMB。每每想到這些場景,總覺得自己太幸運,遇到了世界上最好的老師。每次創業,兩位老師總是問寒問暖,都是給我最大的鼓勵,每次聽到我有什麽突破,總是為我開心。
作者(右)在校門前
感謝母校給我們寬鬆的環境
在科大時,四年級起,由於天天泡在化學樓,力學係的課基本上是逃,考試都是臨時抱佛腳,隻要及格就夠。現在回想起來,科大真是一個很寬鬆的學校,給學生最大的自由。記得有一次“高速空氣動力學”科,我們班沒有一個人到教室,把任課的鄧國華老師氣得從二教一直罵到我們住的150樓。但最後除了嚴厲批評外,沒給我們任何處分。最後一年做畢業論文,大家都隨便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題和老師,我由於一心向往外麵的世界,自己主動聯係科學院力學所,係裏馬上放行,給安排在北京的食宿,讓我去北京力學所做畢業論文。86年進科大時,我們班有44個同學,但到畢業時,拿到力學係本科學位的不到30人,其他同學都是轉到電子、自動化、科技情報、科技英語係去了。在那個年代,能讓你隨意轉係、選課的高校在中國應該沒聽說過。我沒有轉係,但我選了很多計算機課、物理課、又在高分子LB膜實驗室呆過,橫跨了好幾個領域。畢業的時候,絕大部分同學都去美國或留在國內念研究生,而且都換了方向,我轉去天體物理,同宿舍的周慧琳轉到高分子化學,老柯轉成科學史,還有同學轉去金融等等。這些與科大寬鬆的環境、老師對學生的關愛直接有關。
我在科大念了五年本科,後又在天體物理中心念了三年研究生,整整八年。我有幸遇到了何老師、李老師,遇到了我研究生導師褚耀泉老師,還遇到了很多很多好的老師。記憶中,教我原子物理的卞祖和老師,第一次在課堂上給我們分享他自己拍攝的斯坦福大學、康奈爾大學的幻燈片,讓我們知道外麵的世界是那麽精彩。還記得教激波動力學的韓肇元老師,用英文講課,一定要我們看英文專業書,用英語做作業、問問題。還記得線性代數的輔導老師汪惠迪,作業中的錯別字都幫我們修改。還記得教我量子場論的張永德老師,廣義相對論的王仁川老師,還有很多很多。
何老師、李老師還有眾多的科大老師構成了我對科大的回憶,讓我對科大充滿深深的感激,一直眷念不忘,也是我每次見到科大校友、科大老師就那麽熱情激動的根本原因。一所大學,不僅需要大師,還需要有大批對學生言傳身教、關愛備至的老師。
祝願母校越來越好!
第一排中為作者(圖片來自科大校友總會)
編輯:菁衛,許讚華
排版:俞霄
《科大瞬間》文學城編輯部
許讚華 803 | 陶李 8112
劉揚 815 | 黃劍輝 815
滕春暉 8111 | 陳錦雄812 | 餘明強 9115
陳風雷 786 | 沈濤 822 | Jay Sun 836
吳鈞 856 | 王9015 | 林菁 8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