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瞬間

《科大瞬間》與您分享中國科大校友和教師校園內外真實、親切的回憶以及多視覺、多維度的人生感悟。
個人資料
正文

我的精神導師李政道

(2025-10-25 06:42:07) 下一個

我的精神導師李政道

——道與真空和對稱破缺的故事

 李福利 5802

現首都師大物理係

道可道,非常道,問道要問李政道。名可名,非常名,問名要問楊振寧。這是激勵我二十餘年,堅持撰寫多卷本《新概念道德經》的信仰。

李政道先生關於真空和對稱與不對稱的著作以及關於科學與人文融合的論述,楊振寧先生關於物理學之美和對稱性原理的著作,不僅是物理學的精華,而且可以說是上升到了的層次。李政道先生還特別提出了《物之道》,並題寫了道生物,物生道,道為物之行,物為道之成,天地之藝物之道。我則是童言無忌,鬥膽提出了以道為核心的宇宙觀,論證了道即真空和對稱破缺真空是宇宙的本原,物質是真空的激發,世界統一於真空,真空可導致對稱破缺,對稱破缺創造世界,對稱破缺是世界的規律,對稱破缺是世界統一性與多樣性的根源。

一:真空不空

關於真空的研究,大約已三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奨,其中包括狄拉克真空理論拉姆位移等。李政道講,真空是沒有物質的態真空可以激發,宇宙大爆炸就是一個激發的空[1] ”“真空是無處不在,又是永遠存在的。”“真空可能是非常複雜的。” “在真空中可能不斷發生粒子~反粒子對的產生和湮設人們假定不對稱的根源都在物理真空中。我曾說,真空是無,有,非無,非有,非非無,非非有,就是這個意思。

我傾向於把宇宙大爆炸初的真空定義為完全對稱的狀態。真空有完全的對稱性。真空有最多方式的對稱性。理論物理學家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看誰能夠從真空的各種對稱性中,選擇出合適的對稱性,用優美的數學形式表達出來,刻畫出宇宙之大,粒子之微,萬象之繁。楊振寧先生說得最深刻:對稱性決定力量,或者對稱原理決定相互作用,自然界的四種基本作用力的存在和性質都可以從一些特珠的對稱原理導出。現在物質科學與宇宙學的所有基本理論,都是對稱性理論,具有某種對稱性。量子力學和相對論,都是以對稱性為基礎的理論。我們似乎可以說,理論物理學家是孫悟空,真空是如來佛的手心。他們的理論都是對稱性理論,可能就是因為真空有最多可能的對稱性。

另外,科學家已知一種對稱性對應一個守恒定律,而真空有最高的對稱性,因此,在宇宙大爆炸初的真空裏,一切物理量守恒,各種不守恒定律都必然恢複為守恒,各種對稱破缺(不對稱)都會恢複對稱。    

我把真空定義為對稱性最高的狀態,還為了強調對稱的重要作用,以免因為強調對稱破缺而忽視對稱。這樣才不至於造成誤解。實際上,對稱性既包括對稱,又包括不對稱。    

當然,把真空定義為對稱性最高的狀態,或許還可以避免在哲學上爭論真空是不是物質。由於我界定了道即真空和對稱破缺,因此我所理解的道,當然不是精神本體!我所理解的道生萬物,就是真空並通過對稱破缺而生萬物,而不是精神生萬物。這就實現了一次撥亂反正,為老子平反,為道摘掉了唯心主義的帽子!

再聯想到真空的品格,例如清淨,包容,平等,無私,大公,客觀,公正等,或者如老子說的玄德,這樣使道與真空便具有了普適價值與最高境界的內涵,從而實現宇宙觀 、價值觀、人生觀、境界觀的高度統一。   

作為自然科學的具體問題,關於真空的奧秘,可以說是最前沿的科學問題之一。這既需理論暢想,又需科學觀測。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說,目前我們對真空還知之很少。李政道建議用高能離子對撞機研究真空。舉世矚目的超級對撞機設想,也主要是模擬宇宙大爆炸初的真空狀態,研究真空的性質與作用。可以說,真空是最後的科學堡壘之一,或隱藏最深的科學堡壘之一。

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豐富的真空智慧。大致可以說,道家的道,惟恍惟惚,先天地生,能生萬物,無為而無不為,從形象到作用,可理解為真空。儒家的無極而太極無極無之極”[2] ,也相當於真空。佛家的宇宙觀,就是一個空字。《楞嚴經》強調非空之空為真空。特別是《心經》,有名言五蘊皆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壇經》有自性真空心本空。《紅樓夢》的哲學靈魂是十六個字:因空見色,由色入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這是一種大宇宙觀。黛玉講的無立足境,方是究竟,也像是講真空。《西遊記》則說鴻蒙初辟原無性,打破頑空須悟空”“不有中有,不無中無,不色中色,不空中空。非有為有,非無為無。非色為色,非空為空,……知空不空,知色不色,名為照了,始達妙音。這是與《心經》相似的真空宇宙觀,並指出了真空非空。古代哲學中的天人合一,實際上是合於真空。宇宙之空,與大腦真空態,可能是統一的真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宇宙觀,與價值觀,人生觀,人生境界是高度統一的。這是中國文化中的宇宙觀的特點與優點。

關於傳統文化中的真空智慧,有三個很有趣的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萬物複舊於空猜想,第二個問題是在宇宙之初的真空中,所有物理量都守恒的猜想(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第三個問題是大腦真空態與宇宙真空的同一性猜想。對於這三個問題,將在下麵闡述道的兩個基本原理時再進一步討論。

這裏有必要強調,真空絕不是死如枯井。恰恰相反,真空是沉默質樸低調的真空,也是激情迸發的真空,是生氣勃勃的真空,是詩意的真空,是創造性的真空,是無為而不為的真空,也是得道成佛內聖外王人與宇宙合一的真空。也許你還可以用《國際歌》的曲調來歌唱真空:莫要說真空一無所有,真空是宇宙之本原。從星星到人類的心靈,世界統一於真空。”    

在西方國家,有時人們把真空看成無,並以最美麗的詩句歌頌無。例如,帕斯拉(J.Passerat)的讚詩:無比寶石和金子更貴重,無比剛玉更精致,無比王族血統更高貴……無比天堂更高,……無比地獄更低,也比美德更榮耀無比蘇格拉底的智慧更絕妙(摘自《無之書》)。 

關於真空與宇宙學的現代研究,可參考天體物理學家約翰.巴羅的著作《無之書》。關於真空的哲學研究,可參考牛津大學出版社的《The  Philosophy  of  Vaccum(1991)

二:神通廣大的對稱破缺

關於對稱破缺(即不對稱)的研究,已有十幾人獲諾貝爾奨,包括李政道和楊振寧等人所獲得的物理學奨,還有關於手性分子的化學奨,還有非對稱信息的經濟學獎。

對稱與不對稱,在科學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前已指出,量子力學及相對論和宇宙學理論,都是對稱的理論。然而,實驗和觀測卻發現許多不對稱現象。不對稱,也叫對稱破缺。李政道說對稱破缺的原因是21世紀二大科學難題之一(另一個難題是誇克禁閉)。 

對稱破缺,可理解為不對稱,以及對稱與不對稱的轉化,或者破壞對稱性。例如,蘋果的對稱性較高,你吃它一口,就是破壞它的對稱性。一個鳮蛋,它的對稱性高,而小雞破殼而出,則是破壞了它的對稱性。一池金魚,宻度太高時,隻能做無序運動。由於某種偶然的原因(即漲落),一群金魚可繞圓圈運動,而且它隻能在沿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上選擇某一個方向。這也是對稱破缺。像這樣從無序轉化為有序,就是相變,相變就是對稱破缺。這說明,沒有對稱破缺,就吃不了蘋果,就產生不了新的生命,就沒有有序的運動。  

這裏需特別強調,李政道和楊振寧因為提出弱相互作用宇稱不守恒,而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奨。簡單來說,宇稱守恒就是鏡像對稱,宇稱不守恒就是鏡像不對稱。宇稱不守恒也是對稱破缺。我們還是不要先從概念出發,而要從實際問題出發。實際問題是,自然界有四種作用力,即引力作用力,電磁作用力,強相互作用力,和弱相互作用力。設想有一個左手螺旋圖形,和一個右手螺旋圖形,大小和形狀相同,二者是鏡像對稱的,正像是一個在鏡前,一個在鏡後。如果做兩個天津麻花,一個是左手螺旋形,另一個是右手螺旋形,大小和形狀一樣,且用同等質量和數量的麵粉。請問,這兩個天津麻花的重量相同嗎?為什麽?這兩個天津麻花的重量相同,是因為引力作用是鏡像對稱的,即宇稱守恒。如果做兩個金屬線圈,材料及形狀大小都相同,隻是一個是左手螺旋形,一個是右手螺旋形,這兩個線圈的電感一定相同。這是因為電磁作用是鏡像對稱的,即宇稱守恒。再設想,用二塊相同質量的鈾,分別加工成螺旋形,材料及形狀大小相同,隻是一個是左手螺旋形,另一個是右手螺旋形。二者產生的核電能量大小一定相同。這是因為強相互作用是鏡像對稱的,即宇稱守恒。請注意,如果用二塊有弱相互作用的材料,做成螺旋形,材料及形狀大小相同,隻是一個是左手螺旋,一個是右手螺旋,你測量到的弱相互作用現象卻不同!這是因為弱相互作用不是鏡像對稱的,即宇稱不守恒。這就是李政道和楊振寧的魔法!宇稱不守恒,又稱為鏡像不對稱。而鏡像不對稱即左右手螺旋不對稱,因此宇稱不守恒,又稱為左右不對稱。吳健雄的實驗,就是相當於用左右手螺旋對稱的二個實驗裝置,測量弱相互作用現象,得到了不同的實驗結果。這樣用實驗證實了李政道和楊振寧關於弱相互作用宇稱不守恒的理論。李楊因此獲榮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獎。

一般說來,一種對稱性就對應於一個守恒定律,例如,平移對稱性,對應於動量守恒。因此,不守恒必然對應某種對稱破缺。這是現代科學的一個基本概念。由於宇宙大爆炸初的真空態有最高的對稱性,因此李政道和楊振寧都明確指出,一切不守恒現象,一切對稱破缺,都可在真空態恢複守恒,恢複完全的對稱性。例如,在真空態,弱相互作用宇稱也應守恒。

順便提及,在化學和生物學中,左右手不對稱又簡稱手性。有這樣的分子,它們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左手和右手螺旋結構的分子,即鏡像分子,化學或生物學性質全然不同。這樣的鏡像不對稱的分子,稱為手性分子。許多化學藥物的分子,是手性分子,左右手螺旋不對稱。還有人認為,手性分子與生命起源有關。生命體裏,隻有左手螺旋的氨基酸,右手螺旋的脫氧核糖核酸,即左右不對稱。因此有人提出,生命起源於對稱破缺。

需要一再強調指出,在李、楊提出弱相互作用的宇稱不守恒之前,人們都認為鏡像對稱是不容置疑,天經地義的。李、楊的理論被吳健雄的實驗證實後,舉世震驚。此後,粒子物理學中的一係列對稱破缺現象被發現。李、楊的弱相互作用宇稱不守恒,不隻是解決了一個具體的物理問題,而且引發了一係列的對稱破缺研究,湧現出一批諾貝爾奨,而且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甚至影響到人們的宇宙觀。    

現在看來,到處都有對稱破缺。1974年,在會見李政道時,毛澤東說我的兩隻眼晴,一個視力好,一個視力差。我的兩個肩膀一個高一個低。這就是不對稱。在自然科學中,鐵磁體的磁化,超導體、激光的產生,都是對稱破缺。在自然界,宇宙大爆炸開始之後,四種作用力的分離過程是對稱破缺。如果沒有這四種作用力的分離,就不會有今天的物質世界。宇宙中的正反物質不對稱,也是對稱破缺。假如宇宙中的正反物質對稱,數量一樣多,正反物質頃刻灰飛湮滅,哪還有現在的世界和人類的存在!信息的產生機理是對稱破缺。語言的產生是對稱破缺。一切自組織現象都是對稱破缺。還有人說生命的起源,物種的進化,都是對稱破缺。社會規則的製定,上層建築的出現與突變,思維活動,各種創新,都是對稱破缺。郭沫若研究古代社會怎樣產生,及語言怎樣產生,就是講的相變和對稱破缺,隻是他沒用這種科學術語。 

現在,智能勞動與體能勞動高度不對稱,今後會更不對稱。此外,非對稱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已獲兩次諾貝爾奨。我猜想,物質變精神和精神變物質是對稱破缺,矛盾的轉化和量變到質變以及否定之否定是對稱破缺,一切創新與創造的機理是對稱破缺,意識的產生機理是大腦內的對稱破缺,意識是大腦的序參量。社會意識的產生機理也是對稱破缺。一切上層建築的產生,都是對稱破缺。   

不僅如此,現代世界是非對稱世界,經濟、科技、文化、軍事、人才、價值觀,都是非對稱。中華民族是有非對稱智慧的民族。我們應該充分發揮非對稱優勢。人的發展,既要引導全麵發展,又要鼓勵非對稱發展。一個青蛙跳三尺高,十個青蛙跳多高?這不是乘法。一百個青蛙還是跳三尺高。我們急需能跳五尺高,十尺高,甚至更高的青蛙。每個人都應該學習和應用非對稱智慧,把握對稱與不對稱的度,迎接新挑戰,創造新生活。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也有類似對稱破缺的思想。道家的無中生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相當於一係列的對稱破缺。儒家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也相當於一係列對稱破缺。佛家的頓悟是對稱破缺,宇宙的生、住、壞、空,是大尺度的對稱破缺。中國曆來的藝術家,知道對稱是美,非對稱也是美。中國曆來的軍事家,都是有非對稱智慧的高手。中國今後的發展,需要繼承和發揮非對稱智慧。

 三:大道不稱

莊子說大道不稱,原意可能是說大道沒有名稱,或者說,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道,與道的本來麵目是不對稱。但語言是活的,是發展變化的。恕我把莊子的大道不稱解讀為大道”“不對稱,以強調對稱破缺的作用。

正如李政道所說,對稱和不對稱是從宏觀世界到微觀世界普遍存在的現象在自然界,藝術,和科學中占有重要地位。李政道先生在2002年到中南海講學,還特別強調,發生對稱破缺的原因,是21世界的兩大科學難題之一(另一難題是誇克禁閉的原因)。他說人們假定不對稱(即對稱破缺)的根源都在物理真空中。李政道先生的這些思想,啟示我把道與真空和對稱破缺聯係在一起。

同時,楊振寧關於物理學與美學、關於對稱性原理、關於對稱性與守恒定律的關係以及關於在真空中恢複全部守恒定律等一係列的深刻思想,也促成了我把對稱破缺提高到宇宙觀與道的高度。 

我注意到,有許多頂尖科學家,高度評價對稱與不對稱的重要性。例如,大家知道的法國科學家巴斯德。像牛頓創立經典力學一樣,巴斯德開辟了微生物學。這位巴斯德說,生命向我們展示的是宇宙的不對稱功能。宇宙是不對稱的。生命受不對稱作用的支配。以下是多位諾貝爾奨獲得者口吐真言。非對稱創造了現象(皮.居裏)。”“凝聚態物質是對稱破缺的產物(安德遜)。”“對於混沌而言,導致時間的對稱性破缺(普裏高津)。”“我們將不得不放棄德謨克裏特的哲學和基本粒子概念,而應當接受對稱性的概念(海森堡)。”“20世紀物理學,關鍵是對稱性作為指導性原則的問題(威特曼)。”“雖然大統一理論仍然遙遙無期,但是已經知道在描述宇宙的語言中,對稱性占據中心地位(萊德曼) ”“對稱性是理解世界的方式。對稱性是美的一部分(霍夫曼)。”‌“在本世紀行將結束之際,我們已經有了一個對宇宙的嶄新看法。在這個新宇宙觀中,物質已經失去原來的中心地位,取而代之的是自然的對稱性(溫伯格) ”    

一些中國學者也鍾情於對稱破缺。周光召院士(前中國科學院院長)說,對稱與對稱破缺是世界統一性與多樣性的根源。郝柏林院士說,現在人們觀察所及的宇宙,是從大爆炸以來發生的一係列對稱破缺的產物。從正物質和反物質的對稱破缺,到輕重原子的產生,弱相互作用的宇稱不守恒,直至生物大分子中左右手對稱破缺,每一個層次上都有對稱破缺和新性質的出現……社會生活中,小到交通規則,大到政府組織,都是對稱破缺的表現。黃濤院士說,對稱破缺才是自然界中的基本規律。”  

我本人則是不揣冒昧,發揮了莊子的精神生於道,發表了《意識和思維動力學》(見《21世紀100個科學難題》一書),提出了大腦是複雜開放有意識的自組織係統,意識的產生機理是大腦內的對稱破缺,思維過程也是一係列對稱破缺,社會意識和一切上層建築的產生也是對稱破缺。這樣發揮莊子的精神生於道,正契合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說法,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服從相同的規律(恩格斯),隻是表現形式不同(馬克思)

四:李政道的物之道

實際上,我在很早之前,就開始追尋李政道關於宇宙觀和道的思想軌跡。我注意到,1957年李政道在諾貝爾奨授奨儀式上的講話,最。他在最後一段說道:科學的進步總是我們的宇宙觀和我們對自然界的觀測之間相互密切影響的結果。前者隻能從後者中推演出來,而後者也被前者極大地製約著。這句話後來啟發我把宇宙觀與自然科學聯係起來。到了1974年,李政道應邀到中南海,與毛澤東談守恒與不守恒,及對稱與不對稱。不對稱又叫對稱破缺(相變也是對稱破缺)。毛澤東意識到世界可能是又守恒又不守恒,即又對稱又不對稱。這就把對稱性與宇宙觀聯係起來了。接著,李政道又在其著作《對稱,不對稱與粒子物理學》(1992)與《對稱與不對稱》(2000)中,論述了對稱與不對稱在科學與人文中的普遍應用,幾把對稱破缺堤高到了的高度。他甚至在《對稱與不對稱》一書的正文的最後,用鋼筆書法寫下了道可道,非常道,他並解釋說,被表達的原則不可能是絕對的原則,被命名的名字不可能是永恒的名字。在清華大學一次校慶的美術展覽上,李政道題寫了物之道三個大字。2001年,李政道在其創意的雕塑上,書寫了道生物,物生道,道為物之行,物為道之成,天地之藝物之道。”2006年,李政道向蘇州大學贈送了他的書法作品,書寫了道生物,物生道,道為物之行,物為道之成,天地之藝物之道。李政道解釋說,天地之藝物之道,就是宇宙之道,宇宙的藝術,所以人文與自然有著很宻切的關係。到了2008年,李政道在北京的人民大會堂做了題為以天之語,解物之道的報告。顯然,在很長時期,李政道的思想是聚焦一個字上。我在李政道先生感召之下,提出了道即真空和對稱破缺意識的產生機理是大腦內的對稱破缺,並堅持20餘年,撰寫以為核心的多卷本《新概念道德經》,實為今生之幸事。這就是我把李政道先生視為自己的精神導師的原因。

五:從激光到物之道

實際上,我對的興趣還可追溯到上大學時。我在1958年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進校不久就有半導體所的劉東元老師、成眾誌老師和物理所的李蔭遠老師把我領入量子電子學與激光的大門。我很快就意識到,激光器像是活的有生命的係統,激光器中的一個個原子就像大腦中的一個個神經元,或者社會中的一個個人。這是我爾後提出腦社會與社會腦的思想淵源。

我注意到,自發輻射是無組織無紀律的光子的烏合之眾,激光是有組織有紀律的光子大軍。激光的產生機理,實際上可看成從無序到有序的相變。後來看到德國學者哈肯的協同學,一拍即合,相見恨晚。協同學實際上是講類似激光的那種相變或對稱破缺的普遍性。

不久,哈肯在大眾汽車公司的資助下,出版了幾十卷協同學叢書。於是我產生了一個野心,要在中國科大寫出自己的幾卷書,以作為整套書的指導思想。但在中國科大不易心靜,便想告別難以割舍的中國科大。當時校黨委書記餘翔林同誌挽留我,我向他出示了我草擬的野心勃勃的二十三卷書的各卷書名及提要,想與哈肯同步。餘翔林同誌無語。於是我聯係北京,在1996年落腳北京海澱花園村,進入首都師範大學,上班時掛激光羊頭,下班時賣新道狗肉。

 六:從物之道道即真空和對稱破缺

我把激光原理與道聯係起來,是1986年前後在羅馬大學的時候。其中有一年多時間,我與李淼相處甚歡。李淼是何許人也?超弦理論專家兼詩人,中科院理論所研究員,後至中山大學任天文與空間研究院院長,現為南方科技大學教授。他的數學很棒,以至於中國科大數學係李翊神教授在國際理論物理中心與我們神聊時曾說,李淼的數學比數學係很多老師的數學水平還高。後來,我與李淼同在羅馬大學,住在同一個房東家,在羅馬大學同一個食堂吃午飯。幾乎每天午飯後,我們二人平行地躺在羅馬大學校園的草坪上,海闊天空聊天。有一次,他突然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到底什麽是道?正是這個思想火花,燃起了我對道的激情。當時我想,道在天文道在地理道在社會道在人心道在激光。從此,便成了我心中不滅的火焰。

實際上開始思考什麽是道,那是1986年的事。此後,我心中總是認為道就是哈肯的協同學。直到1998年的一個雨天,我坐在花園村家中的沙發上翻看老子的《道德經》,一邊在腦中想到底什麽是道,一邊無意中想起李政道的著作中講量子真空,講對稱破缺,講量子真空與對稱破缺的關係。突然之間,似雨天閃光一現,我大腦中的量子真空漲落導致我大腦中的對稱破缺:在對道的思索之中,產生了從無序向有序的相變,概括出了道即真空和對稱破缺,真空是宇宙的本原,物質是真空的激發,真空可導致對稱破缺。對稱破缺創造世界,對稱破缺是宇宙的規律,對稱破缺是世界統一性與多樣性的根源。這樣,我仿照老子道德經第一章,寫下了:

道可道,非常道。

空非空,非常空。

空即道,道即空,

非空之空為真空。

無,均勻對稱的真空態。

有,自發的對稱破缺。

均勻對稱的真空態是宇宙之始。

自發的對稱破缺是萬物之母。

無極是真空態的別名,

太極是對稱破缺的臨界點。

萬物生於有,

有生於無,

無與有同出於真空。

真空妙有,對稱破缺,

科學之道,眾妙之門。

偈曰:

宇宙與大腦,物質與生命,

眾妙何所在,把酒問真空。

又曰:

科學人文兩相歡,

對稱破缺待笑看。

等閑識得真空麵,

眾妙之門換新顏。 

七: 道的兩個基本原理和四個法則

以上關於道的觀念,幾經推敲,於2001年收入我撰寫的《新概念道德經》書稿的第一個版本。

接著,我又把自然、社會和思維的本質和規律,歸結為道的兩個基本原理和道的四個法則。道的第一原理是世界統一於真空的原理,道的第二原理是對稱破缺原理。道的四個法則是合作競爭法則、有規則的自由法則、序令法則、廣義全息法則。     

根據道的第一原理,即世界統一於真空的原理,我提出了三個真空猜想。第一個猜想是,大腦真空與宇宙真空的同一性猜想。第二個猜想是,宇宙萬物複歸於真空的猜想。第三個猜想是真空守恒猜想。這三個猜想,也是中國古代的道家、儒家與佛家的基本思想

道家講天道、地道、人道和心道,是統一之道。儒家講無極而太極,易有太極,是生兩儀。而且佛家講萬物自性真空,人的真心本空。這就是大腦真空與宇宙真空同一的意思。

道家的《道德經》,它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又複舊於無極複歸於樸複歸於嬰兒。這是宇宙與萬物複歸於空的意思。但道家的萬物複歸,有多樣性,不一定複歸到相同的態。佛家《楞嚴經》講物質可分過程,從微塵,到鄰虛塵,再析彼極微更析鄰虛,即實空性。這是說,物質越分越小,一直可分到真空。若此鄰虛,析成虛空,當知虛空,出生色相。這是說,物質越分越小,一直分成真空,而真空又會演化出物質。佛家還說,世界或宇宙有成、住、壞、空等四個階段,即宇宙的形成、存在、破壞,再複歸於真空,周而複始。一個循環的時間為一大。道家與佛家的猜想,似乎得到現代宇宙學家的響應。約翰.巴羅在《宇宙的起源》一書中說,妙不可言的是,守恒定律似乎並未為宇宙從無創生或者複歸於無,造成什麽障礙。宇宙複歸於無,便是宇宙萬物複歸於真空   

還可從傳統文化中,提煉出真空中各種物理量守恒的猜想。《心經》講,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諸法即各種物質和現象,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就是守恒。

至於古人為什麽能做出一些有趣的猜想,不必做過度解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根據道的第二原理,即對稱破缺原理,我做出了二個對稱破缺論斷。第一個論斷是,一切創造與創新的機理是對稱破缺。根據這個論斷,我提出了用創造論的認識論來代替反映論的認識論。第二個論斷是,大腦是複雜開放有意識的自組織係統,意識的產生機理是大腦內的對稱破缺,並給出了意識的序參量公式,即相變的定量公式。接著,我便提練出了意識科學的三個原理,即意識產生的對稱破缺原理,意識改變存在的原理,以及大腦的激發模式(pattern)與意識的同一性原理。

關於道的四個法則,其中的合作競爭法則既適於自然、社會和思維,又適於國際交往。要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古代文化中的八德,就包括有競有合

有規的自由法則,是京劇大師梅蘭芳的真言。他說,京劇表演是有規則的自由。這也是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法則。市場經濟也是有規則的自由經濟。科學與藝術的創造,也是有規則的自由創造。人的自由而全麵的發展,也隻能是有規則的自由而全麵的發展。

以序為令的法則,相當於推廣到自然、社會和思維的民主集中製。協同學的創始人、激光專家哈肯最先提出了這一法則,中文翻譯成序參量原理。序參量是order  parameter,order 的含義既是有序,又是命令。因此我建議用序令法則,即以序為令。例如,一個班級,自由討論,民主集中,形成的共識或決議、協議,就是序令,它是有序,眾人服從,又似命令。鐵磁體的磁化強度,激光器的光場,人類的語言,社會的法規,組織的路線,國家的意誌,國際協議及國際法等,都是序令,都應尊重和服從。信仰也是序令。    

廣義全息法則,其廣義全息包括全息與分形,全息的大意是局部包含整體的信息,分形是局部與整體的形狀一樣(李政道說分形是標度不變性)。已知全息與分形在自然科學及生物醫學中普遍存在。近年來,宇宙全息原理已成為許多天體物理與宇宙學家的共識。 

我們希望道的四個法則,比黑格爾的辯證法更有時代氣息、科學內涵與人情味。

八:無極而太極的科學定義

關於道的探索,還涉及無極而太極” 

李政道先生創意的物之道雕塑,實際上是一個太極圖。

太極的英文是Ta Chi ,可縮寫為Tc,而Tc 在物理學中代表超導體的臨界點,或者鐵磁體的磁化的臨界點。因此,我們幹脆把太極(Ta Chi)定義為臨界點。

當然,這樣從字意上Ta Chi定義為臨界點,不能使人心服口服。實際上,我是在綜合了世界統一於真空的原理與對稱破缺原理的基礎上,給太極下了一個科學的定義:太極是相變的臨界點(相變也是對稱破缺)。物物一太極,人人一太極。物物一太極,如超導體的臨界溫度,磁鐵的磁化的臨界溫度,激光器的激發閾值等。人人一太極,如自悟自性,頓悟成佛。而大腦的太極,是大腦從無意識轉化為有意識的臨界點,是漲落活躍、靈感跳躍、創新欲出、美不勝收的狀態。認識論中的太極,是物質變精神或精神變物質的臨界點(即認識中的飛躍的臨界點)。    

可以用鐵磁體的磁化為例,說明臨界點的特性。在鐵磁體的溫度T>Tc 時,鐵磁體是無極。當鐵磁體的溫度T<tc <="" span="">時,鐵磁體出現南北二極,是有極。當鐵磁體的溫度T= Tc 時,處於無極到有極轉化的臨界點,或從的臨界點。見下圖,其中+M -M代表磁化強度的二個穩定值,作為矢量的磁化強度隻能從二個方向中選取一個方向。這是從無序向有序的轉化,或破壞箭頭取向的對稱性(對稱破缺)

太極Tc 即臨界點

在鐵磁體磁化的臨界點Tc,是從”‌ 的轉化的臨界狀態,你說它是,不可。你說它是,也不可。它是”“之間,半隱半顯。這也像陰陽魚太極圖,陰陽將分而未分的臨界態。這正像明清時代的方以智和王夫之所說,有極與無極相待。輪浸而貫其中。謂之落有,不可也。謂之落無,不可也(方以智)”太極……見者半,隱者半,陰陽寓於其位(王夫之)”

自從老子提出無極,儒家提出易有太極,是生兩儀,莊子也提出太極,到魏晉的向秀和郭象提出道在太極之先,到出現太極圖,到宋代周敦頤提出無極而太極,最後總算被明清的方以智和王夫之把太極的含義講透徹。現在我們把太極定義為相變的臨界點,總算是與現代科學掛上了鉤。

現代科學中的各種相變或對稱破缺的臨界點,都可稱為太極。宇宙之中,太極是真空將激發、未激發、正要激發的狀態。太極是四種力依次將分、未分、正要分的狀態。太極是萬物將生、未生、正要生的狀態。太極是生命將誕生、未誕生、正要誕生的狀態。

人生之中,太極是東方欲曉而將曉、未曉、正要破曉的狀態。太極是心想事成而將成、未成、正要成的狀態。太極是美夢成真而將成、未成、正要成的狀態。太極是墮入愛河而將墮、未墮、正要墮的狀態。太極是創新的靈感似魚咬鉤而將咬、未咬、正要咬的狀態。太極是重大突破的將破、未破、正要突破的狀態。太極是轉危為安的將轉、未轉、正要轉的狀態。太極是天人合一的將合、未合、正要合的狀態。太極是心如蓮花而將開、未開、正要開的狀態。

《易經》談何易,

 無極而太極。

 太臨界點,

 誰解其中意?

九:精神生於道

如果說萬物生於道,並服從道的規律,同樣,精神生於道,並服從道的規律。

莊子說,昭昭生於冥冥,有倫生於無形,精神生於道,形本生於精,萬物以形相生。這可能是最早提出精神生於道。

鬼穀子說,道者,天地之始,物之所造,天地所生……道者,神明之源。

長沙的漢代馬王堆出土的《黃帝四經》(佚書),有道者,神明之原也神明者,見稽之知也

中醫學的《黃帝內經》也有類似說法。

我在很長時期裏,有誌於探索精神生於道,把自組織道即真空和對稱破缺的思想滲透到腦與意識科學。在20世紀80年代,我提出了激光與大腦的類比大腦功能的自組織90年代,我提出了大腦混沌控製論““陰陽五行方程意識與思維動力學21世紀初,我總結出了腦與意識科學的三原理與意識控製論。

早在20世紀80年代,我發表了文章闡述了大腦功能的自組織激光與大腦的類比大腦壓縮態,並收入我撰寫的《高等激光物理學》。

大腦功能的自組織,是說大腦內的神經元,從無序激發到有序激發,是自組織過程。大腦內的神經元,好像經過自己討論,民主集中,形成決議,並無外界命令的幹預,這是自發地自己組織起來。大腦內神經元這樣形成的決議就是意識。自組織的本質是相變,相變的本質是對稱破缺。因此,這是在國際上最早提出意識的產生機理是大腦的對稱破缺。

關於激光與大腦的類比,認為激光器與大腦都是遠離平衡態的自組織係統,大腦應該有與激光器相似的真空態、相幹態、雙穩態、混沌態、壓縮態等。大腦真空態是大腦未激發的狀態,意識是大腦真空態的激發,從無意識到有意識是相變或對稱破缺。相幹態代表有序性。大腦壓縮態是純量子效應,感覺係統因而能把噪聲壓縮到量子漲落以下,突破量子極限,已有動物實驗跡象。後來我們又討論了大腦糾纏態,猜想大腦或像量子計算機,但目前的量子信息實驗表明,若想產生大腦似的大塊物質的糾纏態並保持若幹年,目幾乎毫無可能。即使有可能,也與靈魂無關。有跡像表明,有的鳥可能用量子信息來定向!

關於我們提出的大腦雙穩態,不久前被國外實驗所證實。實驗表明,人的麻醉,從麻醉到蘇醒過程,呈現漂亮的雙穩態曲線,類似磁滯回線的S形。這意味著,被麻醉者的血液中的同一個麻醉劑濃度,他會有二個穩定態,他可能是清醒態也可能在麻醉態。順便說一下,病人從生病到康複,也說不定會有雙穩。若果真如此,一個新冠肺炎患者,其核酸檢測為某個值,他就既可能痊愈,也完全可能仍在病態。這可能是新冠肺炎患者複陽的原因之一。其他疾病,亦複如是。

關於大腦混沌態,早已被實驗證實。我們進而認為,陰陽五行的五行是普適的。自然、社會和思維中,基本的混沌現象應有5個自由度。我們發表了陰陽五行方程和這一猜想(Physica Scripta,1987)。其中大腦混沌有5個自由度的猜想,後來被哈肯引用的實驗證實。此外,普裏高津(諾貝尓奨獲得者)研究幾千年來地球氣候變化的混沌,也是大約是5個自由度。還有人發表文章,顯示宇宙空間的射電輻射的混沌,也大約是5個自由度。似乎天、地、人的基本混沌現象,都是有5個自由度。這太不可思議了!我本來是用胡適式的大膽假設,引來洋人的小心求證。難道陰陽五行的“5”真有如此神秘的特異功能?立此存照,有待進一步探索。

不僅如此,我們還在1986年前後發文,提出了混沌控製論與混沌製導導彈的建議。由於混沌軌道不可預言,因此混沌製導的導彈,在理論上是不可攔截的。目前的變軌導彈,可看成是走向混沌製導導彈的第一步。

關於20世紀90年代大腦混沌控製論的研究,我們在國外發表了三篇係列文章。我們首先從理論上研究了單個神經元的混沌控製。接著,我們又從理說上證明了,二個沒有信息關聯的神經元,在噪聲及周期脈衝作用下,可自發地實現遠距離的混沌同步。進而提出了猜想,二個人腦也可能自發地實現遠距離的混沌同步。這正像二個人,一個在北京,一個在上海,二人沒有信息溝通,卻自發而同步地同唱一首歌。有點巧合的是,係統哲學家拉茲洛的著作《微漪之塘》中,提供了在二個屏蔽室的二人大腦混沌同步的實驗曲線,但未給出其出處。後來,我們又從理論上研究了時空混沌的同步。混沌同步也屬於混沌控製。

90年代,我為《21世紀100個科學難題》撰寫了二個難題,一個是統一醫學,另一個是意識和思維動力學。在統一醫學一文中,我總結了中西醫學共同的三個原理,即醫學生態原理醫學自組織原理意識反射原理(近於心醫),後由《中國科學報》轉載。其中的自組織也是對稱破缺。錢學森認為,統一醫學是這100個科學難題中,由中國人獨立提出的二個難題之一(另一難題是曾慶存院士提的自然控製論)。錢學森甚至把統一醫學納入了他發表的科學技術體係。

意識和思維動力學中,我又明確提出了意識是大腦真空態的激發。大腦是複雜開放有意識的自組織係統,意識的產生機理是大腦內的對稱破缺,意識是大腦的序令參量(order  parameter )。美是意識相對論效應,美使人感到時間過得快,距離變近。我還提出了腦社會與社會腦的概念,即大腦像一個社會,社會像一個大腦。這與列寧說的大腦是宇宙中的參議院相似。

1998年,在上文中,我還大膽提出了大腦生物結構中可能有分形結構大腦中可能有拓撲結構。十幾年後,美國一個科學家發現了大腦中有分形結構,媒體渲染請看腦科學革命是怎樣發生的。還有人發現大腦中有拓撲結構,數學家用拓撲學研究大腦,媒體又渲染拓撲學帶來腦科學革命。我們以謹慎樂觀的態度,注視未來發展。

我還在上文中指出,要想測量大腦壓縮態這種純量子效應,需要超級精密測量技術。在上世紀90年代,我就建議用測量引力波的技術來測量耳膜的量子振動。

關於21世紀初的意識科學的進一步研究,我於2013年左右,總結出了腦與意識科學的三原理,以及意識的相變理論。腦與意識科學的第一原理,是意識產生於大腦內對稱破缺的原理。腦與意識科學的第二原理,是意識改變存在的原理。腦與意識科學的第三原理,是大腦激發模式與意識的同一性原理。

根據腦與意識科學的第一原理,我提出了係統的意識相變理論,指出意識的產生是二級相變,並給出了意識二級相變公式 Y = k (X - Xc )1/2

其中 Y 是意識序參量,Xc是對大腦或視覺刺激的臨界點,X 是對大腦或視覺的刺激強度,β = 1/2 叫臨界指數。建議用大數據來找出Y 的具體形式(或物理量)。這樣便可知道究竟哪個量才真正代表意識。國外在21世紀初也有意識相變的想法,特別是德國學者用實驗研究了意識二級相變(包括所謂臨界變慢)

此外,意識還有一級相變,如同前述的大腦雙穩態。

我還界定了潛意識。潛意識是接近意識二級相變臨界點附近時出現的團簇”(cluster),或稱為花斑。它是局部有序而整體無序。這正如同全中國討論一個農業政策問題,各鄉鎮小組各有方案(局部有序),但全國還沒決策(整體無序)。那一個個鄉鎮小組的意見,便相當於潛意識。然而,可能某個鄉鎮小組(如安徽省)先按自己的方案行動了,恰巧又與後來全國決策(整體有序)一致。那末,先行動的那個局部有序方案,相當於直覺或起指導作用的潛意識。直覺靈感就是產生於接近意識相變的臨界點。

我們還根據腦與意識的第二原理即意識改變存在的原理,提出了意識控製論。當然,在中醫學特別是心醫,還有心理學中,有些間接的證據,支持意識改變存在。我們自己做了這樣的實驗,用腦功能核磁功能成像,研究心想大火,久之覺熱,心想大水,久之覺寒。實驗證明,想象手發熱()與實際把手伸進熱()水時,腦成像幾乎一樣。這是用實驗直接證明了意識改變存在。國外幾乎在同時證明,想象疼痛與實際刺激疼痛的腦成像一致,文章標題就是想象疼疼痛亦疼痛。因此,朋友們要多想美事、好事、健康事,少想醜事、壞事、疑心病。

現在,借助腦-機接口技術,已可用意識控製假肢,用意識控製直升機模型,用意識控製他人的手動,用意識控製老鼠尾巴運動等。下一步可能實現腦-腦接口技術。

基於腦與意識科學的第三原理,即大腦激發模式與意識的同一些原理,我們提倡發展真正的讀心術,即根據大腦激發模式(pattern)來解讀出意識內容。這需要發展多種的腦成像技術,提高空間分辨率與時間分辨率,並開發適當的軟件。現在技術上已實現了一思想成像,讓你看一個鸚鵡或大象,別人僅從你大腦激發模式就可把你看的對象(鸚鵡或大象)呈現在計算機屏幕上。還實現了一定程度的技術解夢。僅從你的大腦激發模式,就可知你的夢境。此外,還可在你大腦中製造虛假記憶。至於用意念打字,早已是小菜一碟。過去的許多夢想或特異功能,已經和正在變成活生生的現實。

顯然,意識科學技術勢不可擋。腦信息產業革命是不可避免的。思想將成為直接生產力。機器人將有社會意識。數字意識將成為社會存在。以新人類、社會化的機器人和數字意識三者為主體的超社會,可能變為現實。

十:道與真空和對稱破缺寓言

後來,我更杜撰了一個真空與對稱破缺寓言,把李政道和楊振寧先生寫進了這個寓言:

張果老購一寵驢。騎驢歸,驢餓甚。見路之左右,各有仙草一株。大喜曰:天無絕驢之路矣!張果老審視仙草,沉思片刻,先驚後怕,仰天長歎:左右二株仙草,色香味形俱同,如此對稱,寵驢先吃哪株仙草,不可定奪,必餓死無疑。張果老悵然,棄驢而歸。  

行十步,聞驢叫,驚回首,驢已將二株仙草俱享之。張果老斥驢曰:汝不理性思之,不擇左右,奈何胡塗食之?究竟寵驢先吃左邊仙草,抑或右邊仙草,如何定奪,遂成一大科學難題! 

張果老複乘驢歸,訪李楊府。二孿生童子,肅立門之左右。張果老惶然,又犯神經:左右二童,同年同性同貌,吾當先問左童乎,右童乎?索性閉目高喊:大師安在否?二童異口同聲:吾師采藥去,隻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張果老欲歸,二童子開門做揖:使君難題之謎在此!張果老見門洞開,空空如也,怒曰:頑童戲我,空空如也,豈是題解?二童笑曰:楊李大師上山之前,料定有人來問真空對稱破缺之謎,留此真言:真空無相,對稱破缺,眾妙之門,方是真解。張果老聞言,悟解心開,遂得道成仙。     

自此,張果老隱居真空仙洞,講授無為之道,歎曰:人言天下無大師,不知李楊為大師,或知李楊為大師,不知李楊何以為大師,或知李楊何以為大師,不知李楊何以為神仙之大師。     

偈曰:左右不同,宇稱非恒。對稱破缺,當在悟空。葫蘆空空,寶瓶空空,宇宙空空,諸法空空,驢腦空空,人腦空空。真空漲落,乃大聰明。

十一:從老子《道德經》到《新概念道德經》

自從1998年我想到道即真空和對稱破缺,開始撰寫《新道德經》,於2001年寫出第一稿,並曾經發在網上。隨後,我便以關於道的基本思想為綱,開始撰寫以為核心的多卷本著作。其間於2007年,在中國發展戰略學會一次大會閉幕會上,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並增補到《新道德經》書稿。又於2013年提出了意識科學三原理。經過前後20餘年努力,寫出了幾卷《從科學到人文》書稿,以道為核心,計有《新概念道德經》,《大腦複雜性》,《意識控製論》,《統一醫學》,《心學簡史》,《社會相變論》,《宇宙觀的創新》,《人類命運共同體之歌》,《超社會》,《道與交叉科學文集》等。其中,《新概念道德經》有80篇短文。

我對道的思考,受李政道楊振寧思想的啟發,植根於老子的《道德經》,萌發於激光與協同學,營養於現代科學,滋潤於傳統文化,光合於社會生態,吐蕊於改革時代。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一個思索的過程,也是一個自得其樂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也努力體驗大腦真空態,捕捉那流星似的心靈之光,嚐試大腦中的對稱破缺。我相信,最大的成果便是,最深的體會便是。一無所得,方是真得。

十二:以道為核心的新宇宙觀

我們設想的新的科學宇宙觀,就是一個道字,隻是試圖給道以現代科學的內涵。

在我對道的思考中,我想到,道是一種宇宙觀。後來,我看到恩格斯的說法,隨著自然科學的每一次突破,唯物主義都要改變自已的形式。他還說,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服從相同的規律。恩格斯的這些話,使我激動不已。可以說是恩格斯給了我膽量並引起我的衝動:為什麽教科書中的唯物主義不能改變形式呢?我又聯想到李政道先生在諾貝爾授奨儀式上講的科學的進步總是我們的宇宙觀和我們對自然界的觀測之間相互密切影響的結果。前者隻能從後者中推演出來,而後者也被前者極大地製約著。我咀嚼這段話的每個字,原來李政道先生是說宇宙觀”“隻能從”“對自然的觀測中”“推演出來,而對自然的觀測”“也被”“宇宙觀”“極大地製約著。這啟發了我要從對自然的觀測中”“推演出來”“宇宙觀。而對自然的最深刻的觀測,可說是對真空效應和對稱性的觀測。由於頭腦中有了這樣的思想準備,後來的事便是偶然中的必然。    

有一天,我去玉泉路為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講授激光物理學,就在我從北京花園村去玉泉路的汽車裏,我想到了幾個字。到了玉泉路,一進教室,我一句話沒說,就在黑板上寫下七個特大號的字:對稱主義宇宙觀。然後我說:今天講激光器的自組織,自組織的本質是相變,相變的本質是對稱破缺,對稱與不對稱本質上是一種新的宇宙觀。我還建議他們每個人都讀一讀李政道的著作《對稱與不對稱》。我想,在其他任何地方的大學,在講任何理科專業課時,恐怕都不敢在教室的黑板上寫上幾個大字對稱主義宇宙觀

這事隻能發生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原校址吧!  

我在中科院研究生院教室的黑板上寫下對稱主義宇宙觀幾個大字之後,餘興未了,幾乎是一氣嗬成,寫出上萬字的文章《對稱主義宇宙觀》。說來也是巧合,那時正值全國哲學大會邀稿。我靈機一動,便把這篇長文寄去,隨後我便在全國哲學大會的一個分會場做了題為《對稱主義宇宙觀》的報告。接著,我又在中國發展戰略學會的科技創新專業委會員的會議上報告了哲學科學的創新(發表在中國科學院院刊),重大哲學問題的反思宇宙觀要不要創新?,從多方麵闡述以道為核心的新的科學宇宙觀。  

我們闡述的新的科學宇宙觀,核心是一個道字,即以道為核心的宇宙觀。這個新的科學宇宙觀的理論基礎,主要是道的兩個基本原理和四個法則。道的兩個基本原理是世界統一於真空的原理和對稱破缺原理。道的四個法則,是合作競爭法則,有規則的自由法則,序令法則,以及廣義全息法則。古人講觀天之道,執天之行,很有道理。   

新的科學宇宙觀的主要思想是道是本原,道是規律,道是價值,道是境界,道是真空和對稱破缺。”“真空是完全對稱的狀態真空是宇宙的本原,物質是真空的激發,世界統一於真空。真空很複雜,真空可導致對稱破缺。對稱破缺創造世界,對稱破缺是世界的基本規律,對稱破缺是世界統一性與多樣性的根源。”“天道、地道、物道,人道、心道、文道,世道、政道、醫道,頭頭是道,是統一之道,統一於真空和對稱破缺。社會的產生和曆史變革是對稱破缺。勞動創造是對稱破缺。認識論中的物質變精神和精神變物質,也是對稱破缺。意識的產生是對稱破缺,語言的產生是對稱破缺。創造性思維也是對稱破缺。科技創新與藝術創造是對稱破缺。人要全麵發展又要非對稱發展。人生要學習和把握非對稱智慧。真空和對稱破缺的品格即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又宰,是為玄德。這種玄德是普適價值。”“大腦真空態與物理真空,是統一的真空。大腦真空態是最高的心靈境界。這樣,新的科學宇宙觀與曆史觀,認識論,價值觀,人生觀,及心靈境界是高度統一的。   

毋庸諱言,在我們論述的以道為核心的宇宙觀中,有一些相當敏感的問題。例如提出了創新的本質是對稱破缺,要用創造論的認識論來代替教科書上的反映論的認識論,用智能勞動價值論來代替教科書上的體能勞動價值論,用人類命運共同體來代替教科書上的崇高理想,用意識能夠創造存在來代替教科書上的意識反作用,用世界統一於真空來代替世界統一於物質,用能量先於物質來代替物質第一性,用以道為核心的宇宙觀來代替教科書上機械唯物論的宇宙觀,以及提出哲學原理也要創新,腦信息產業革命,思想將成為直接生產力,意識改變存在,數字意識將成為一種社會存在,超社會的三個階層是人類,機器人,數字意識,機器人也將有社會意識,一個新的幽靈,機器人的幽靈將在歐洲及世界的天空徘徊!如此等等,難免引來香花毒草之爭。我相信中國憲法保障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我認為中國文化的出路在於融合科道佛儒馬,解析空無有理心。我秉持的理念是標新不立異,離經不叛道,數典不忘祖,望洋不興歎。

十三:一萬年之後還是   “道可道,非常道說,對稱性這個名字,其含義也是要。

總之,道是不可窮盡的。一萬年之後,還是道可道,非常道    

我對道的探索,植根於老子的《道德經》,萌發於激光與協同學,營養於現代自然科學,滋潤於中國傳統文化,光合於社會生態,吐蕊於改革時代。我努力與李政道的《物之道》發生心靈共振,也是五味雜陳。一書廿年得,一吟淚交流。我的探索,無緣學術榮譽,無緣科學奨項,卻得一個清淨無為(老子),自心真空(慧能),此心光明(王陽明)。

結語:我一直認為,李政道先生和楊振寧先生的科學貢獻與精神財富,值得國人高度重視。願李政道和楊振寧的精神成為鼓勵年輕學子的偉大力量。讓先輩的智慧之光,激發大腦真空態,在大腦中產生宇宙大爆炸。

1974530日毛澤東主席與李政道教授討論粒子微觀結構中的對稱問題

        由李政道先生創意、位於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像太極圖的物之道雕塑,訴說著李政道與中國高能物理事業的密切聯係

【作者簡介】作者李福利是中國科技大學首屆畢業生(5802),1963年畢業留校,曆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激光教研室主任、校學術委員會委員、校非線性科學中心發起人之一,並擔任量子電子學雜誌付主編、中國激光及Chinese  Physics Letters 編委、國家攀登計劃經絡的研究專家組成員以及清華大學物理係兼職教授,為清華研究生講授激光物理長達20年。1996年調到首都師範大學,任首都師大物理係學術委員會主任、首都師大校學術委員會委員和首都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主編。主要研究方向是激光、非線性科及交叉學科。

【編者注】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編輯:菁衛, 沈濤, 許讚華

排版:俞霄. 許讚華

許讚華 803 | 陳錦雄 812

 劉揚 815 | 黃劍輝 815 

 滕春暉 8111 | 沈濤 822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