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瞬間

《科大瞬間》與您分享中國科大校友和教師校園內外真實、親切的回憶以及多視覺、多維度的人生感悟。
個人資料
正文

與湘皖有關的日子

(2025-08-05 13:46:37) 下一個

【科大瞬間】特刊
《我們心中的科大》--建校60周年慶

與湘皖有關的日子

易頻(87 少)

(一)
記得第一次去湘皖是1987 年的冬天,我拿著飯盆正準備去六食堂吃飯,在樓道裏遇到了86 少的幾位師兄,詹曉東師兄招呼我:“走,跟我們一起去湘皖”。那時候我剛進校沒多久,天天吃食堂,幾乎沒在外麵下過館子,當時還把店名聽成了“香碗”,感覺很好吃的樣子,瞬間腦補出大魚大肉的畫麵,二話沒說把飯盆扔回宿舍就跟著去了。
在寒風中經過圖書館、一教和眼鏡湖走出老校門,當時湘皖還在馬路對麵金寨路的西側,店麵不大,門口掛著擋風的厚簾子,一進到屋裏頓時暖和多了,空氣裏飄著酒菜的香味,混雜著碳爐火鍋的熱氣,狹小的空間裏麵擺滿了桌椅,人聲鼎沸,還有一兩桌在吆五喝六地劃拳。吃飯的大部分都是科大學生模樣,服務員端著盤子來回穿梭忙碌著側身上菜和收碟子,不時有人喊著點菜加水和買單,老板娘笑眯眯的熟練招呼並回應著客人,後來得知,這就是傳說中的科大七食堂-湘皖。
回想起來,湘皖的出品即便是按照現在的標準來衡量,味道也是一流的,尤其是那些在師兄們文章裏麵反複提到的經典菜:爆炒田雞腿、炒腰花、炒鱔片、紅燒肥腸、三鮮鍋巴、木須肉、雪裏紅肉絲、陽春麵、牛肉火鍋、驢肉火鍋等。自畢業以後,幾乎很少再吃到過同樣的味道了,並不是因為當年的物質相對貧乏而產生的錯覺。
湘皖酒家的老板娘是湖南人,嫁到了安徽,店名也就是這麽來的。老板娘深諳和氣生財之道,每次在飯店見到她,都是笑容可掬的,有條不紊地安排著店裏的生意,抽空跟每桌的客人聊上幾句問候一下。遇到經常光顧的熟客,還會適時地贈送一盤油炸花生米或者蔥花雞蛋餅,或者多送一份碳爐火鍋的配菜,通常是粉絲、豆腐或大白菜。老板娘對科大的學生是充分信任的,以至於後來在湘皖,不光可以用飯菜票買單,還可以通過抵押學生證圖書證來消費,甚至直接刷臉賒賬。各種靈活的信用消費方式,導致的後果就是去的次數越來越頻繁,經常過著上半月在湘皖大吃大喝,下半月在宿舍用電爐煮醬油掛麵的日子。
當年的湘皖除了是個打牙祭的好地方,還是校友們的一個重要社交場所,尤其是那些很少去上課和上自習的大神們,很多在校園裏好久不見的,卻經常能在湘皖遇到,一進門:“我楞,你個傻逼怎麽也在?”,然後一起坐下來喝杯酒,夏天一般喝廉泉啤酒,冬天一般喝古井玉液或明光優液,聊聊近況以及八卦。在斷糧的日子裏,隻要覺得自己人緣好臉皮厚,趕著飯點去湘皖,總是能找到一桌熟人加雙筷子蹭個飯,常去的也就那麽幾百號人,誰不認識誰啊?
八十年代科大東區周邊餐飲業還不夠發達,可選擇的地方並不多,外加飯菜的味道可口價格不貴,以及老板娘靈活的經營手段,湘皖逐漸成了科大學生首選的搓飯地點,體育比賽晉級了、某殺手的課終於及格了、誰誰誰得獎學金了、收到家裏的匯款單了、戀愛了、失戀了、打完架和解了、實驗室老板發補助了、拿到留學錄取通知了、生日聚會、寢室聚會、老鄉聚會、牌友聚會、畢業聚餐,各種各樣的慶祝理由,最後就是:搓一頓。湘皖在1988 年的時候搬到了東區老校門的門口,經營麵積也擴大了好幾倍。後來看到湘皖的生意火爆,邊上又陸續開了如意酒家、狀元紅等,味道還是要遜色一點,在湘皖客滿的時候,有些人也會考慮換換口味,或者在隔壁的自立書店翻翻臥龍生的小說,邊看邊等位。
從進校到畢業,已經記不清到底去了多少次湘皖,老板娘的一家人我都很熟悉,老板娘的老公是一個瘦高的安徽人,話不多,不經常在店裏露麵。老板娘有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大兒子是店裏的首席主廚,長得像父親,也是瘦瘦高高的,平時都在廚房忙碌,偶爾在生意清閑的時候會搬個板凳坐在店門口的大樹下泡杯綠茶抽根煙,大媳婦以前是店裏的服務員,圓臉馬尾辮,跟大兒子結婚後改做采購了。二兒子也是廚師,成家之後在黃山路靠近西區的位置自己獨立開了一家分店,隔壁是家台球館,90 年世界杯期間我們幾個經常去黃山路分店光顧,吃碗牛肉麵再打幾盤斯諾克,二媳婦當時留著短發挺個大肚子在店裏負責下單點菜和收銀。
很多師兄對老板娘的兩個兒子印象不一定很深刻,但是說起老板娘的女兒,多半都記得,個子很高大概170 左右,披肩長發,紅撲撲的臉蛋,主要負責總店的結賬和收銀,幹活跟老板娘一樣麻溜利索,去吃飯的男生經常會和她調侃幾句,多年下來,估計老板娘的女兒見過的科大男生少說也有好幾千了,最後通過海選嫁給了一名科大研究生。
近日,師兄們紛紛碼字回憶起當年的湘皖,在八十年代校友圈裏引起強烈共鳴,從來沒有哪家飯店能像湘皖這樣,把我們的校園生活緊密地聯係在一起,每次重新翻開,親切而難忘,如果說青春是一桌豐盛的宴席,湘皖就是那道不可或缺的硬菜。
(二)
有人曾經開玩笑說過,湘皖的餐桌不需要很大,中間隻要留出能放一盤菜的位置就行了。因為在那如狼似虎的年代,無論男生女生,胃口都好得不行,尤其是下館子改善夥食的時候。一桌人聚餐,每盤菜端上來,基本上你是沒有機會夾到第三筷的,如果你在上菜的時候不小心走神瞟了眼隔壁桌的女生,你很可能連這盤菜的味道都不知道是啥,電光火石之間,滿滿一盤菜就變成了幹淨的空盤子,連菜汁都被手快的人給倒進了自己的碗裏留著拌飯吃。接下來上菜隻需要繼續摞空盤子上麵就行,最後的場景就是桌子的正中間高高的堆了若幹個空盤子。
湘皖的菜價雖然現在看起來很便宜:驢肉火鍋15 元、牛肉火鍋12 元、爆炒田雞腿6 元炒腰花3.8 元、木須肉3.8 元(大概是1989 年的價格),但相對於當時科大六食堂1-1.5 元的蹄髈、1 元的大排、0.4-0.6 元一份的葷菜、0.2元一份的青菜而言,已經算是高消費了,所以大家並不是每次去吃都會點一大桌菜,通常三四個人小聚不喝酒的話,消費在20-30 元左右,人均5-10 元。還記得那時候常喝的酒水價格:明光優液6 元、古井玉液4 元、古井佳釀3元,廉泉啤酒1 元、聖泉啤酒2 元、青島啤酒3 元。偶爾遇到土豪師兄請客,會買瓶口子窖過過癮,那已經很高大上了。
更多的時候,幾個人去湘皖坐下來隻是吃碗麵而已,在兜裏零花錢還充裕的時候就吃牛肉麵或肉絲麵1.5 元,沒錢的時候就吃陽春麵0.5 元,湘皖的陽春麵煮得很不錯的,麵條筋道,一眼望穿的醬色湯底也並不寡淡,應該是刮了點豬油進去,上麵還有兩三根嫩綠的小青菜,吃一碗當宵夜正好,正餐的話一碗可能不夠,當時比較流行配一盤雪裏紅肉絲,再點若幹碗陽春麵的吃法,有葷菜佐餐總價卻不貴,據說86 少的三位湖南籍師兄某日饑腸轆轆的在湘皖,一共吃了13 碗陽春麵外加一盤雪裏紅肉絲,驚得老板娘的女兒都特意從收銀台跑過來圍觀,厲害了我的哥!
湘皖酒家當年有兩件很有特色的利器,一件是用來切土豆的刀,刀刃是曲線,切出來的土豆片都是波浪形的,炒完端上來煞是好看,而且也方便用筷子夾。另一件是用來開啤酒瓶的起子,用一塊木條和一顆大鉚釘自製的,設計非常巧妙,用木條的一端壓住瓶蓋,露出來的鉚釘沿正好卡在瓶蓋的下部,輕微一用力就開了。木條的另一端鑽孔穿了麻繩,掛在每張餐桌的桌腿內側,這樣客人喝啤酒的時候可以自助開瓶,省了很多的管理成本。自製啤酒起子用的時間長了,被油漬浸得烏黑發亮的,很有歲月感,後來估計被畢業離校的客人順走了不少留作紀念,每年都會補做十幾個新的木頭起子。一直很遺憾為啥自己沒有也順一個呢?(準備哪天有空自己畫圖去車間做一批出來,需要的可以提前預定)記不清在湘皖喝過多少次酒,更記不清喝醉過多少次,都是年輕氣盛血氣方剛的校友聚在一起,喝起酒來誰也不怵誰,大不了出門左拐樹根下一摳一吐回來繼續喝,但是在桌上絕對是不能服輸的。每每喝得興起的時候就玩些小遊戲來罰酒:一是用火柴棍猜碼,比如桌上10 人,某人拿10 根火柴棍,在桌底下往手心裏放N 根(N=1-10),握拳伸出台麵,從右邊開始逆時針挨個猜數,誰猜中了誰罰酒,如果一圈下來都沒猜中就自罰,然後下一輪由罰酒的人繼續裝火柴棍。
二是玩”數7”,由某人起頭報數,規則是含7 的數或者7 的倍數都需要跳過,比如17 和 28,就這樣輪著往下報數,誰失誤了誰罰酒,不過這款遊戲對於科大學生來說相對簡單,經常需要一圈又一圈的報到三位數以上才有人掉坑裏,而且到後來越玩越熟練,大家都煩了。經過那幾年的鍛煉,畢業之後在酒桌上跟別人玩這個遊戲幾乎再也沒輸過。
三是娛樂性比較強的一款遊戲“飛機轟炸”,某人伸手比劃戰鬥機的模樣作巡航飛翔狀,突然動作定格指向桌上某個方位,被指的那個人必須立刻模擬飛機轟炸的聲音“duang!”,坐他右邊的必須快速用左手捂住左耳,坐他左邊的必須快速用右手捂住右耳,三個人的動作必須同步一氣嗬成,誰失誤了誰罰酒。
除了這幾款常見的酒桌遊戲,玩得最多的應該就是劃拳行令了,記得科大校隊前鋒866 東北籍的孫師兄酷愛喝酒劃拳,傳播了很多非常有意思的地方酒令,隨便挑幾個版本供大家一樂:
“高高的山上一頭牛,兩個犄角一個頭,四個蹄子分八瓣啊,尾巴長在你後頭,五魁首啊你後頭,滿堂紅啊你後頭…”
“高高的山上一杆旗,姐夫推車送小姨,天上下起了毛毛雨,兩人躲進了山洞裏,六六順啊山洞裏,八匹馬啊山洞裏…”
“天上雷打雷,地上錘碰錘,當今社會好社會,咱哥倆兒誰怕誰,四季財啊誰怕誰,三星照啊誰怕誰…”
記得還有次在湘皖,4 個人喝到最後高了3 個,東倒西歪的趴在桌上,還剩下我一人吐完之後神誌尚存,管老板娘借了買菜用的人力三輪車,在店員的協助下把3 個人扛到車上,沿著黃山路騎到了西區宿舍樓門口,最後大家手腳並用地爬回了寢室。
湘皖,見證了我們太多的相聚和別離,歡笑和淚水,以至於後來大家從天南海北回來參加返校慶典活動的時候,最常問起的一句:“湘皖可還在?”
2000 年後的某天回合肥,在大眾點評網上偶然查到有家叫“湘皖”的飯店,地址顯示就在安醫附近,激動得立刻打車過去,遍尋整條街不見蹤影,後來別人告訴我,之前確實這裏有一家,據說是老板娘去世之後,生意逐漸淡了,子女們幾經更址,最後終於還是關張了。一聲歎息…
(本文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173d6785c0102ws45.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73d6785c0102ws4f.html)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