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2020-01-05 17:02:58)

“婦主中饋”,一條千年的古訓,給女人的。對這條古訓的來龍去脈,我做了約略的查詢。據我所看到的有限資料,“饋”字的最早使用見於《周禮·天官塚宰》,“膳夫:…凡王之饋,食用六穀…”。後人注曰,“進食於尊者曰饋”。另據《說文解字》講:饋,餉也。《康熙字典》引《廣韻》而取同義。而“餉”的基本字義有食物、進[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0-01-03 10:20:22)

到了今天的這個年紀,日子、年齡、時光、歲月...,這些跟時間有關的字眼兒,總會時不時地、莫名地蹦出來,在眼前腦後晃蕩,攆不開,揮不去。早已品嚐了生活的諸般味道,早已摒棄了職場,早已不再在意金錢。稚子離巢,身體安好,雖非大富,然遊刃略有盈餘。如此,夫複何求?似乎應當歲月靜好了。但是,這些字眼兒,有時候,仍會讓我微有不安。時間過得太快。回[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8)
今天是2019年的最後一個周日。下午,忽然覺得應該做點辭舊迎新之事,於是,樓上樓下,灑水除塵,開始做衛生。打掃一樓的前廳時,抬頭,看到了那幅2019年的掛曆。那是一位朋友在今年的新年之際送給我們的。國畫的掛曆,或水彩,或水墨,深得我們的喜歡。原打算著按月翻過,便可以欣賞到全部12幅名家之名作。比如,1月是齊白石的《蜻蜓牽牛花》,2月是宋文誌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前幾年盛行過、也許今天依然盛行著、隻是漸漸音弱了的一種說法,那就是,在國外待久了,人就“傻”了。據說,這是國內的人對那些久居在外的人們的普遍的看法,而移居在外的人們也這樣調侃著自己。 這種說法,歸根結底,源於國內、國外很不相同的社會、文化境況。 以下兩點可以基本開釋: 其一,人的思維、行為是受周遭的社會環境修煉的。在一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7)
(2019-12-16 09:01:33)

護照(普通)是法律文件,對外證明一個人的國籍和身份。托起它的,是一個國家的政治和地域主權,內涵著一個國家的國際地位、政治影響、國格和尊嚴。從國際旅行的角度講,護照是旅行文件,從一國到另一國的通行證之一種。但是,護照是一國發給其本國公民的,是自家發的。有了護照,你隻是被允許出自家的門而已。不論去哪兒,你還得要有簽證,那是別人允許你去[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6)

在外邊已經住了十幾年,我依然固執地拿著中國護照,不肯換,雖然早已符合換的條件。 於是,每一次“外”出,都要經曆一遍“痛苦”的申請簽證的過程。 網上列舉的辦理簽證的要求,第一項,通常是“溫馨”提示,提醒你查對一下,你是否需要辦理前往國家的簽證。我從不麻煩自己,直接跳過這一步。因為我知道,不會有驚喜一一中國在需要簽[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8)

蹲,是我們中國人常用的、常見的身體行為之一。吃飯蹲著,照相蹲著,累了蹲著,...。馬路牙子上、街角邊...,隨時隨處都能見著蹲著的人。
溯本求源,查了查。蹲的本義,指兩腿盡量彎曲,像坐的樣子,但臀部不著地。組成詞,如蹲下、蹲腿。《說文》,蹲,踞也。但是,踞亦有蹲之義,兩字互為解釋,等於沒解釋。《廣韻》,蹲,坐也。能查到的,就這些。寥寥,但[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1)
(2019-12-01 10:58:17)

那一年,拿到英國文化委員會的資助,去英國讀書。
一年多後回來,單位的同事們說我好像有點兒變了。我答說,“我隻是還原了我自己”。
完全是脫口而出,是那一刻腦袋裏真實且唯一的想法。
我所說的還原,當然不是說回到那個初涉世的、未經打磨的自己。而是說,有機會將天性或性情中被歲月掩蓋了的某些東西,再擦拭出來。
在英國的那一年,生活[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披薩Pizza,原本出自於意大利。 一般的道理應當是,一方水土,出一方物。就是說,用意大利本土出產的食材,比如西紅柿、奶酪,烤出來的披薩才是真正的披薩。如此說來,我們在哥本哈根吃披薩,而且是很貴的披薩,就好像有點兒不著調了。 但是,哥本哈根的BAEST披薩(丹麥語BÆST),實在是不一樣。 2017年,英國《衛報》評選出世界最好的十家披薩餐館,BAEST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8)
(2019-11-23 10:38:25)

對於穿衣打扮,我一向隨意。既不追求奢華特立,不隨從時尚潮流,也沒有品牌或名牌情結。合身舒適即可,得體最為重要。對鏡之餘,難免感慨,這麽多年不知省下了多少銀子!依我的理解,衣著得體的基本境界應該是一種整體的合諧感一一顏色搭配得當,設計剪裁合體,適齡、適時、適景。雖然老話兒講,穿衣帶帽,各有所好,但是這個所好是有限製的,那就是要知道自[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8)
[<<]
[6]
[7]
[8]
[9]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