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從出生到成年,大約需要十八年的時間吧。說大約,是因為,雖然成年是標定、衡量一個人心智成熟程度的標準,但卻是無法量化的。 人生初始的這個階段,按照如今的平均壽命來計算,至少是一個人1/4的生命長度。目前,所有的教育理論一致認為,這些最初的年月,對一個人的一生具有重要的影響。 的確是這樣。自初次睜開眼睛看世界,我們人生觀中那些最初的生活理念的汲取,我們人性之中各種人生品質的養成,我們初始的人生境界的塑成,我們生活行為中的很多關鍵的因素,比如生活習慣、思維方式等等的獲得和沉澱,都來自於這一生活階段。 門、戶,即是家庭。曾經,出身何門何戶,很重要。固然,影響一個人一生的因素有很多,但來自家庭環境的影響,是其中一個最具體、直接的因素。 對此,每個人都有切身感受。 我們的文化中素有門第觀念。人們用世家、名門、望族一類的詞匯,用來形容一個人出身的貴。用世代書香一類的詞匯來表達出身之雅,亦有蓬門蓽戶等來謙稱出身的卑微。也正是因為如此,有世家大族,書香世家,官宦之家,中等、小戶人家等等一係列描繪家庭環境差別的詞語。 在車馬很慢的年代,人們幾乎完全囿於原生家庭的環境之中。一個人的修養、修行、最初的關於世界的認知,大部分來自於其生長的家庭環境,來自於其家庭或者家族所根植的社會環境。或許有偏離,但不會出其左右。那時侯,一個人出生、成長的家庭環境,真的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或者至少人們是這樣認為——一個人的品行。有錢人家的子弟可以讀私塾,甚至遠行、遊曆,“見識”自然要寬廣許多。如果一個人有幸出身於書香門第,或多或少意味著他/她比普通人家的孩子更有可能知書、達理、懂禮節。 門第,決定了一個人的社會層級。舊時人們對於女子的稱謂,就足以說明這一點。天資聰慧,如若出身簡陋,至多是小家碧玉;如若出於名門望族,便被冠以名門淑女,至少也會是大家閨秀。家好人必秀,好像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現在,人們早已不再囿於車馬很慢,而是生活在一個萬裏通達的世界。生活中的遷徙,不論自願與否,不需思量,無需周折。沒有什麽可以束縛一個人出門看世界的腳步,更何況,互聯網無限放大了人們看世界、漲見識的可能性。 如今,門戶觀念依然存在,而且很有一些父母依然以此為理由介入子女的婚嫁安排。隻不過今天的“門當戶對”已不再隻局限於、不再僅指一個人原生的家庭或者原生家係,外延有了很寬的延展。一個人生活、成長的社會環境,諸如地域、城鄉、院校、職業、工作單位等等,都被納入了決定一個人門戶等級的參考因素。再細化下去,甚至一個人曾經上的學校、玩兒的遊戲/體育項目、吃的食物、住的片兒(東城、西城、海澱),等等,都是原生門戶的定義因素,也即原生的環境,定義了一個人的社會門第。 我的一個浙江籍的朋友,嚴肅認真地告訴他兒子,一定不可以娶東北妹子。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國地域之廣,各地民俗之不同,導致南北東西的迥異,演繹成為人們攜帶的生活習慣、社會價值觀念以及行為舉止等等方麵的差異。一方盛讚之事,或為另一方不齒之舉。地域歧視,地域崇拜,這兩個極端的事物,在地域門戶觀念中平等地共享秋色。 還有我們看得到的城市、縣城與鄉村的對立,“大地方”與“小地方”的互不相容。鳳凰男、孔雀女,是兩個一直存在的群體。多少年來,兩個群體相互示好,然而在現實中,他們試圖融合的努力卻屢屢受挫。 一個人上的學校,不隻是大學,甚至曾經上過的中學,無疑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你的社會關係/社會圈子。在不同院、校獨有的文化氛圍中浸染的經曆,所受到的周圍的同伴的影響的程度,會成為一個人人格中文化內涵的構成成分,也是現代“門戶”觀念中獨樹一幟的標準。在外人眼裏,似乎來自越南難民家庭的普莉希拉·陳(Priscila Chan)因為和猶太後裔的紮伯格同是求學於哈佛,才使他們看起來更般配,盡管並非如此。名校光環、效應不可忽視,它豐富了一個人的經曆,也帶給人以足夠的自信。 工作、職業——外企、國企,體製內、體製外,大廠、小企,等等,無論哪一個,都是一個人社會門第的構成要件。 所以,當一個人年屆而立之時,十幾年的脫離了原生家庭的生活閱曆,他/她身上的原生門戶的印記應當是逐漸衰減的,或已被洗刷掉大部分。當然這取決於一人的學習能力、分析能力、自我意識,特別是當一個人已經意識到、認識到原生家庭、地域帶來的局限、短板等等,努力地、有意識地糾正自己,雖不致脫胎換骨,但至少會在某種程度上修正、改變自己。 不要低估一個人融入其新的生活環境的能力。後續的生活經驗,對一個人的人生成長,同樣重要。 有一個讓我曾經迷惑不解的是青春期孩子的叛逆。記得曾經谘詢過我兒子學校的老師,他解釋說,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常的反應。但顯然這不隻是一個特殊年齡階段的特殊反應,不隻是荷爾蒙爆發後自然、自動發生的事情。或許是因為在那個敏感的年齡,他們感受到了家的局限、家與社會的衝突,他們在做選擇,接受了家庭沒有的、新鮮的事物,或者在努力掙脫家庭的束縛。不惟是一件好事。 當初,鄭(太子)忽辭婚,直接的理由是鄭國弱、齊國強,高攀,或者強攀,會造成婚姻中的不平等,“人各有耦(偶),齊大,非吾耦(偶)也。” 這也許是最早的以門當戶為由辭婚的例子,被奉為經典。 也許,走進婚姻的一些初始的門檻,很難否認,無法忽略,這似乎是門當戶對之說的合理之處。但是,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皆是後天所獲,非我們天生之本性。能得,亦能棄。一些“壞”的東西,至多是“積習”而已。我們一生都在學習,在自我矯正。人生很長,夫妻之間相互學習,兩個人之間因原初門戶而有的差別,自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慢慢縮減。 2023年2月20日 |
=============
goingplace 發表評論於 2023-02-21 12:28:13
回複 'zhige' 的評論 : 門當戶對太重要了,很多家庭矛盾都是因為雙方觀念不同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