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北京/國內的網購

(2025-03-30 15:50:53) 下一個

這些年回國或者有朋友來訪,每當提到要買什麽東西的時候,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是,“在網上買”。

起初,我總是無法掩飾我的困惑,這在別人的眼裏,或許會顯得不夠與時俱進、落伍,畢竟網絡時代以及基於網絡的電子商務已進行了如此之久,怎麽會對這樣一個長久存在的事物仍然抱有疑惑?這些潛台詞很容易地從對方的表情中讀出。但是,“網上”這個詞終究是太過寬泛,如果不細化或者具體一下,就會指向整個Internet這個汪洋大海。我隻好佯裝不見、不知,仍然固執地補問一句,網上?你是說哪一個平台?這時候對方也意識到,便會具化一句,啊,是X寶,或者XX會。之所以要確定是哪個平台,因為不同的平台,有不同的貨品。當下,還有另一種非常盛行的網購,直播帶貨,——小紅書、快手和董宇輝們。

近幾次回國,我們也加入了網購大軍,上網買一些小禮物,帶回來給朋友、同事。

聊一聊網購的基本體驗。

不論是在哪一個平台買東西,必須得先注冊一個賬號,這是第一步。注冊賬號倒也十分簡單,隻要有一個國內的手機號就行了。平台是與移動服務商合作的,手機注冊的同時也完成了購物者的身份認證。所以,網上購物是實名的。鑒於詐騙行徑的多樣化、層出不窮、防不勝防,實名購物當然是必要的,可以保證網上購物行為的真實性,保障商家的利益。此外,網上購物的支付方式——支付寶、微信支付、信用卡等等,都是實名認證的,從而疊加了網購的支付保障。但是,這種保障是有些失衡的,似乎是傾斜於商家的,作為消費者而言,卻看不到商家信譽的保障。唯一的印證是來自買方對商家商品和服務的反饋,可信度不確定。當然還可以向平台投訴,good luck。

但是,平台賬戶的注冊多少帶有脅迫的味道——隻有注冊、登錄了賬號,才能進入平台,才能瀏覽、搜索你想要買的物品。否則,隻能看看圖片而已,對平台上的商品的任何細節的查看,都必須得在有賬號、登錄賬號的前提下進行。這一點與e-bay或者Amazon等等截然不同。亞馬遜不僅允許你從Google的廣告進入,允許你在沒有賬戶的情形下無限製、無障礙地瀏覽任何的商品,還允許你以客人的身份購買商品。也即,沒有賬戶也可以在他們的平台上買東西。

注冊好了賬號,剩下的就是花時間大海撈針一般地去找到想要買的東西。

說網購如大海撈針,一點都不誇張。網上的東西實在太多,似乎人人、家家都把商務活動搬到了網上。但是,真的動手找,就會發現其中有一些讓人不解的東西。

我老爸要買一本京劇著名唱段譜集,我們為此專門去了一趟西單圖書大廈,沒有。隻好轉戰網上。上網搜發現,同樣一本曲譜集——同樣的書名,同樣的作者,同樣的出版社,甚至同樣的ISBN,價格差卻三倍之多。而且一本書有數十家網店在售賣,沒有一家宣稱自己是官方旗艦店,當然也沒有人說自己賣的不是正品。商家貼出的圖片,即便你長著火眼金睛,也根本辨別不出究竟是不是原出版社出版的正品,更談不上是否是出版商授權的代理。後來,我們還要買一個曲譜架,也是同樣的情形,外觀看不出絲毫差別,一樣的規格,一樣的材料,多家網店賣,價格差巨大。害得我隻好如押寶一般隨便買了一個。即使宣稱了“官方”資格,也無濟於事,我在某寶某“官方旗艦店”給我老媽買的一件羽絨服,分明是假的。

不知道我的體驗是否典型。我這是有目標、有針對的網購,已經如此耗神費力,立即明白了有些人網購“上癮”,有空就刷網,塞滿購物車的執著,因為大量的時間實際浪費在比較、鑒別、篩選商家和商品。那麽,平台是否有責任對掛靠的電商資質進行基本的評估、評測?

網上的東西不僅多,而且極其“便宜”。

想起某一次在商場裏和鄂爾多斯專賣店銷售經理的閑聊。周六晚飯後的黃金時段,店裏隻有我們倆,價格令人瞠目。聯想到大街上看到年輕女孩子新潮時髦,小夥子衣著得體整潔,中年人也是多半衣冠楚楚,除了歎滿大街都是有錢人,也很想知道大家是哪裏買的。遂問小妹妹平時哪裏買衣服?毫無懸念,“網上買”。我隻好又祭出我那個萬般的困惑與不解、而且已經問過幾乎所有熟人、朋友的同樣的問題,一件鄂爾多斯羊絨大衣店裏賣將近萬元,你們網上賣會便宜很多?她說,買平替。在那一瞬間,我突然明白了若幹年前人們接受假貨、接受高仿商品時的漠然、坦然、無所謂,——假冒,不偽劣。網上購物,果然如此。既然良莠無法辨別,那就不用費力、也不想去明辨了。隻花一小部分的錢,就可以在網上買到與某款鄂爾多斯羊絨大衣“一模一樣”的大衣,何樂而不為呢?這也許是為什麽總是有人熱衷於標識出某明星某次外出的穿戴,然後給出同款的網購鏈接;問你穿的一件衣服是什麽牌子的,質疑著真假;或者熱衷買、穿帶有明顯、易辯的logo的衣服,或許品牌標識至少能在某種程度上證明一件衣服、一隻包的貨真,盡管那logo也可能是仿製的。

但是,目睹國人的網購,總有一種過頭、過度的感覺。

說說我們鄰居的網購。我們住的那一棟樓每一層8戶,分東西兩側,每一側4戶人家,共用一個相對獨立、封閉的走廊空間。平時樓道裏非常安靜,聽不到大人叫小孩哭,腳步聲也很少聽到,隻有偶爾的開、關門聲。每天從早到晚任何時段都是如此。推測其他三戶人家人口應該都不會太多。我們小區沒有快遞站一類的設施,快遞都是直接送到各戶的門口,所以,我們在家的那一個多月的時間,有機會目睹鄰居們“驚人”的網購量。尤其是我們對門的鄰居,他們家真的很安靜,感覺很少人口,但是他們家天天有快遞送到門口。完全是出於好奇而非窺探,曾經看到有整箱的瓶裝水(目測約20瓶),整箱的水果(目測至少20斤)。還有其他各種快遞,不知是何物,多的時候7、8件堆在門口,規格不一、軟硬不同的包裝,最小的一件隻有手掌大。似乎他們家生活的方方麵麵,都已移步網上。這樣的購物量,著實讓我吃驚,甚至亂猜他們屋裏會堆成什麽樣子。或許隻是巧了,那幾天他們買了很多東西?但是,走廊那一端的另外兩戶人家,也是經常有大大小小的快遞件臥在門口,等著主人搬進屋裏,曾經有兩件巨大包裝的快遞。於是,樓梯間總是堆有包裝紙箱,還有丟棄的各種物件。買的多,丟的也隨意。

曾經跟朋友去了一個東北的十八線小城,我們住的那條街上,居然有4、5家專門收發快遞的商店,相隔著幾米,每天不得空閑,十分忙碌。似乎快遞已經可以送達至全國的每一個角落。

當然,每家的生活需求不一樣,滿足日常生活而購買的物品也各不相同,讓我驚詫的是,人們表現出的驚人的需求、購買欲和購買能力。你也可能會說,網購隻是線下購物轉到了線上,另一種方式而已,沒有什麽奇怪的。也許是。

其實,不隻是國內,如今全世界都在網購。亞馬遜、e-bay、tik-tok、臉書的Market place等。所不同的是,或者我和別人略不同的是,我大部分隻在某個品牌的官方網站買,參雜著去實體店閑逛。亞馬遜試過了,到現在也沒有贏得我的青睞,一是我無法改變我的品牌情節;其次是對未曾謀麵的商家、商品的不信任;還有,是為了免去退換貨的麻煩,以及強烈的想要節省精力、避免購物前後各種糾結產生的心理不適。有意思的是,國內一些品牌的官方網站,比如鄂爾多斯,隻是一個網站而已,官宣著公司戰略、公司未來等等,有新品發布,卻是不賣產品的。而波司登的官網是設在英國的。反而是,北美的品牌是自己營銷的,沒有其他的分銷商或代理商,所以你可以“網上”買到真實的Ralph Lauren,不必懷疑也不必糾結其真假。或許國內的一些知名品牌並未真的意識到、看重或者力行網上的商務經營。沒有自主自管自營的網上銷售,品牌的運營總是不完整的。

網購實在太容易,足不出戶,不用奔波,端著手機,任何零碎時間,都可以化零為整,隨意逛的任何的店,瀏覽任何的商品,需要的不需要的,有用沒用的,點一下鼠標,就買了,加上7天無理由退貨的加持,人們購物決策變得隨意,購物的衝動似乎沒有了遏製力。也難怪實體店日益消沉,甚至香消玉損。購物中心那曾經人頭攢動的榮耀早已一去無蹤影,如今真的是門可羅雀,隻有頂層或底層的food court周末的時候會興旺一陣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北京_01link 回複 悄悄話 網購是一種新的銷售和消費模式,對生活的改變很大。其優勢是不容否定的,包括豐富的選擇性,極度方便,價格優勢,等等。傳統的購物方式有其優點,但在許多方麵無法與網購競爭,特別是選擇性,價格,和方便快捷。現在的年輕人已完全習慣了網購,包括買菜。從傳統購物時代過來的人還需要一段時間適應和改變,但網購分享市場是不可改變的了。實體店的主要作用是增強人的購物體驗,實際感受商品,也許會增添更多的不同的與人交流的購物方式,主要用於推銷商品和體驗,背後還要有網購支持。
6ba6 回複 悄悄話 網購濫用了人們的信任,假劣貨充斥。同樣的貨品幾十上千的網店一起賣,為幾個生產商增加成交率而已,類似撒大網總是撈到魚,因為開店成本很低,商家隻是接單而已,把訂單轉發給生產商發貨而已
太愛北京了 回複 悄悄話 國內退貨不麻煩,點擊退貨快遞員上門取走,一般他還沒出樓門退款就到賬了。
安然0203 回複 悄悄話 網購加長了人們上機時間,對年輕人也是一種傷害, 對老年人更是不友好。。。
安然0203 回複 悄悄話 沒看見並觸摸過實物,敢買嗎 ???
討厭退貨的麻煩,就是喜歡實體店 !!!
網購就是利用人們懶惰/貪便宜的心態,個人絕少用亞馬遜,除非不得以,盡力支持實體店,那是一種網購無法替代的生活方式/品牌情節。。。
流行的東西,未見得一定合理,時尚流行不也在不斷輪回嗎?
懷念逝去的眾多品牌和實體店,期盼輪回/殘留的星星之火燎原。。。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