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盛行過、也許今天依然盛行著、隻是漸漸音弱了的一種說法,那就是,在國外待久了,人就“傻”了。據說,這是國內的人對那些久居在外的人們的普遍的看法,而移居在外的人們也這樣調侃著自己。
這種說法,歸根結底,源於國內、國外很不相同的社會、文化境況。
以下兩點可以基本開釋:
其一,人的思維、行為是受周遭的社會環境修煉的。在一個地方待久了,自然地會融入那個環境,必然地要遵守相應的規矩,所以,人會順勢而變。這是正常人之正常行事的方式。異鄉有異俗,即入得異鄉,就應該隨其異俗。這本沒什麽可說的,也無需多說。
其二,如果承認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下,人的行為和思維會有不同,那麽,就不可以用其中一個社會的行為標準,去衡量另一種社會的行為。也即,不可以用國內的思維方式、社會習慣,來衡量來自另一個迥異的世界的人們的行為。反之亦然。
被國人罄竹而書的所謂“傻”,無外乎是久居海外的華人天真、誠實、循規蹈矩、辦事不靈活、不懂/不學“旁門左道”、不諳熟人際關係,好像還有穿著“隨便”、“不講究”,諸如此類。
並不是說移民了若幹年後,人就有了根本性改變,但至少會“沾染”一些在國人看來是”傻”的行為習慣。說實話,在我們自己看來,因為移居在外多年,我們沒有了國人特有的一些“邪”味兒、“雜質”,倒是覺得“幹淨”了許多,心理上和行為上。
有意思的是,同時並行的,國內還有另一種說法,即中國人即使移民在外很久,仍然無法融入所在國當地的“主流社會”。之一,移民多年仍然說中文吃中餐;之二,社會底層,二等公民、得不到公平對待;之三,工作低端,拿不到高職位、晉升難…,等等。
對於第一代移民而言,因為曾經在國內生活了很長的時間,頭腦中、行為上滿帶著母國千年文化傳統的烙印。如今移居在外,懷念從前,這是自然的、正常的情感變化。一個人怎麽能夠忘掉幾十年的生活印記?再者,我們依然延循著中國的民俗、傳統,我們試圖讓我們的孩子了解中國的人文、習俗,那隻是因為,我們希望保留它們,不願忘記、丟棄。至於“社會底層”、”工作低端”之類的說法,實在不值得一駁。
我們經常在報端、媒體看到這樣的新聞,某某人做到了某公司/華爾街某投行高管,放棄百萬年薪/優厚待遇,毅然“海歸”。這似乎與前麵的華人移民不能融入主流社會的論調完全擰著。那些已經回歸而去的精英們,難道不是很好地說明中國移民融入了而且不僅是融入了、多少還有占領甚至主導了異國主流社會之嫌的鮮活例子?!
何為融入主流?那就是,你接納了一個社會的體現在各個細枝末節的主導性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當你遵循著當地的規程,像當地人那樣工作、生活、過馬路,你就是主流之一股。
殊不知,國人眼裏的所謂的“傻”,正是移民們已經融入了所居社會的常態的一種表現,即使這種融入不是骨子裏的。正是因為不同程度地融入了,我們按照當地的規則、社會觀念行事,修正著我們的行為,所以,舉手投足才顯得與國內的價值觀念如此不同,甚至格格不入,才會如此“傻”!
至於下一代的中國傳統教育,順其自然就是了。
這讓我想起了另一個詞,香蕉人或者ABC,現在好像不怎麽提了。讀了百度關於香蕉人的注釋,通篇充滿著矛盾,而且略帶著貶義。
不論你的初心如何,移民了,意味著你放棄了“家鄉”,擇一異鄉而居。的確,華人是可見的少數民族(visible minority);的確,華人的孩子多華人朋友;的確,即使在外多年,華人的生活習慣文化傳統無法徹底“根除“;的確,海二代、海三代依然“中國”,又怎樣呢?
我們的下一代雖然沒有成長在中華文化的切實氛圍中,但是他們兼容並蓄,中西兼學。行為上,比國內的人更儒雅,更懂禮節(這樣說一點不為過)。事業上,他們和其他族裔一樣,進入社會的各個行業,做自己喜歡的事。
滑稽的是,國內有多少人一邊嘲諷著香蕉人們,而同時,又千方百計將自己的孩子送到國外去讀書,然後想方設法留在國外。轉圈兒看看,我國內大部分朋友的孩子都在或曾在國外讀書!
移民了,出走他鄉,脫離了中國的社會環境,不再遵從那些日益翻新的“規矩”,不完全知道國內那些層出不窮的新“事物”,某種程度的脫節是正常的。更何況,在異國,究竟選擇怎樣的生活方式,對大多數移民而言,是一種自主行為。
說的是同一群人,卻用多個標準。總而言之,移民了,左也不好,右也不是。如果你選擇“海歸”,自然是移民不好,否則你為什麽回國;如果你在異國他鄉紮根,說你其實不能融入;而當我們自己、當孩子們融入了,“西”化了,又說你是香蕉人(或ABC),實則生活在夾縫間,…。
所以,當國內的人說海外的人越待越“傻”,或者當“海歸”們抱怨國內社會環境“惡劣”,實是可以置之不睬的。
(圖片來自網絡)
2019年12月12日
—— 到一個未知的世界闖生活,不易,需要勇敢、無畏還有堅持。
—— 不同的社會環境下,人的行為不同,本是正常的;對這種不同的認知有不同,也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