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主中饋”,一條千年的古訓,給女人的。
對這條古訓的來龍去脈,我做了約略的查詢。
據我所看到的有限資料, “饋”字的最早使用見於《周禮·天官塚宰》,“膳夫:…凡王之饋,食用六穀…”。後人注曰,“進食於尊者曰饋”。另據《說文解字》講: 饋,餉也。《康熙字典》引《廣韻》而取同義。而“餉”的基本字義有食物、進餐之意。當代《漢語字典》似乎匯集總結了古往今來的“饋”字的各種釋義,認為其本意是進人於食,又含食物、烹調、飲食之事等義。
中饋的詞義便有些引申。切中本文主題的含義是指家中供膳諸事,亦指酒食。它的另一個轉意是妻子的別稱。它的使用初見於《周易·家人》卦:“無攸遂,在中饋,貞吉”。這裏,中饋的核心含義被解釋為“食也”。這是一副吉卦,家中有女人照料,便會家事無憂。唐朝的孔穎達對此卦批注說:“婦人之道……其所職,主在於家中饋食供祭而已。” 對中饋最為直接明了的詮釋,莫過於南北朝時代顏之推那篇有名的《顏氏家訓》。在《治家》篇裏,顏老先生說:“婦主中饋,唯事酒食衣服之禮耳”, 即女人在家中司掌飲食烹飪等事務。似乎是自此以後,主中饋便堂而皇之地出現在各種有關閨教婦德的訓誡中。《幼學瓊林·卷二·女子》直言:“婦主中饋,烹治飲食之名”。近代,更有曾國藩在家信中直呼,家中女人親主中饋,是“ 一家興旺氣象,斷不可忽 ”。至於女人自己撰寫的烹調書藉被冠以《中饋錄》,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總之,古之婦功之訓,百般告誡,女人要做飯。
但是,私下裏我常懷疑,這“婦主中饋”其實本是人類社會伊始階段母係社會中的一種常態。隻不過那時候,主中饋是女人的社會統治權力,或者說是權力實現的直接表現,而非責任。
據人人皆知的人類發展史常識,在母係社會時代,女性是社會的主導者,掌握著統治大權,執掌著部族內所有家政事務,打理著一族人的吃喝穿用,而男人們則隻是在外麵跑來跑去,專司狩獵而已。隻是不知從什麽時候開始,天地忽然倒轉,男人從女人手裏接掌了權力,變成了社會的主導者,女人則退到了從屬的地位。
然而,男人登上了權力的寶座,卻不願從女人手裏接過主司吃穿用的辛苦,而又無法忘記在被女人治理之時衣食有度的那種舒適,於是,便把主中饋作為婦道之一、作為女人對家庭的責任製定下來。但是,要求別人服侍,必得含蓄婉轉、禮飾一番,斷不可理所當然的,於是, 冠以“主”字,這樣至少在表麵上,主中饋變成女人治家的權利,一項虛設的、名歸而實不至的權利。而心地善良深愛著丈夫的女人們,往往便因了男人們的那句 “這個家歸你管” 或者“這個家你說了算”而辛苦操勞一世。
我不覺得骨子裏被灌輸了多少婦道,但是,我喜歡做飯,喜歡親手做出有模有樣有色的飯菜,尤其喜歡先生和兒子大快朵頤的那種酣暢。
(題頭照片:香菇燒肉丸)
寫於2015年6月中 改於202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