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隨著戰事的深入,逃到莒邑的齊湣王再也不認為齊軍天下無敵了,再不想轍恐怕連吃飯的家夥也保不住了。遂派人入楚,說你楚國這次跟著別人找寡人的晦氣,不就是想要淮北之地嗎?行,咱倆也別打了,如果您能把攻打淮北的兵調到莒邑來幫寡人抗燕,寡人把淮北整個拱手相送;如果能幫寡人把燕軍趕出去,寡人另有重謝。
楚國本來也是伐齊多國聯盟中的一員,濟西[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史記》裏評價這個齊湣王用了兩個字“自矜”,用當今的話就得四個字“驕橫自大”。也難怪,從他爺爺齊威王任用田忌、孫臏而強齊以來,齊國國力就一直處在一個傲視群雄的水平,作為這麽一個超級大國的國君,放個屁都得讓周圍的衛國啊、魯國啊、宋國膽戰心驚,沒吃過苦頭的的齊湣王不自覺的就把眼睛長額頭上去了,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派頭。大家想[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趙武靈王通過胡服騎射而使趙國崛起於北方,進而滅掉中山國之後,戰國諸侯出現了秦、齊、趙三強領跑的局麵。不過這種局麵僅僅持續了十年的時間就以齊國被燕國徹底擊潰而告終。率燕軍擊敗強齊的是趙武靈王的一名粉絲——名將樂毅,而此時執掌燕國的正是趙武靈王親手扶植起來的燕昭王——再次感歎趙武靈王了不起。
先說說這位燕昭王,在《趙武靈[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7-03-26 08:32:09)
早先時候看《三國演義》,就隻喜歡看上半部,原因是羅灌水同誌一上來就站在了一個擁劉抑曹的清流派立場上。你看在上半部裏,那些個英雄人物,劉備啊、關羽啊、趙雲啊...等等等等,雖然飽受挫折,但總的來說,大趨勢是向上的,無論是兵力還是地盤,手下不管是文臣還是武將,都是在越混越多,讓人看到的是希望。這種總體向上的趨勢,一直持續到劉備入川而成三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打癱中山國、擺平諸胡部落之後,雄心勃勃的主父開始秘訪各國,搜集情報,為進一步攻伐其他諸侯做準備。 《史記》裏記載了他偷入秦國的曆險:主父詐稱趙國使者入秦,受到秦昭王的接見。這個秦昭王本來是武靈王派人送回秦國而登基的,卻不識得武靈王,隻是驚詫於這位趙國使者‘狀甚偉,非人臣之度’——沒辦法,身份名號可以瞎編胡造,這王者氣[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對於眾多大臣的不合作態度,相國肥義建議效法商鞅,施以鐵腕,強行推行新裝,並以商鞅語錄“論至德者不合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來鼓勵趙武靈王。趙武靈王雖豪氣幹雲,發出“雖趨世以笑我,中山吾必有之”的豪言,但他認為不到萬不得已,不能動用蠻力,對於反對一族,還是要盡量做到動之於情、服之於理。
趙武靈王選定叔父公子成作為攻堅目[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在中原地區,張儀、公孫衍他們一會兒連橫,一會兒合縱,亂得一鍋粥一般,卷進來的主要是秦、齊、楚、魏、韓這五個諸侯國,遠在北方的趙國卻顯得安靜許多。其實也不是不想湊過來摻和,實在是因為力不能及。
與七雄中的其他諸侯國相比,有兩個很獨特的因素製約著趙國的發展:其一,趙國是鄰國最多的諸侯國,從東經北至西,依次與齊、燕、東胡、樓煩、林胡[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楚國被揍得沒了脾氣之後,又過了幾年,秦惠王覺得實在不能忍受齊國強大到與自己平起平坐,相國張儀再次祭出連橫法寶,主張聯合齊國以外的其他諸侯國共同對付齊國。別人都好說,隻是那個曾經被咱們痛扁的楚國如何會甘心與秦合夥呢?為此秦惠王派人去探楚懷王的口風,說:“要不我割片地給您消消氣?等您氣消了咱們再合夥去搶齊國吧。”
楚懷王兀自為受[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張儀入魏以後,找到魏襄王,立馬機關槍一樣的一通訓。原文甚長,此處隻述其大意:“一、您以為搞個啥鳥合縱就底氣足了?就高枕無憂了?‘親昆弟同父母,尚有爭錢財’,即使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為爭錢財還撕破臉皮呢。請問您那些合縱弟兄們,至今可表現出一點誠意?他們有象秦國那樣還您土地嗎?有把兒子送您這兒當人質嗎?您真的落了難,他們不出兵[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隨著魏國的衰落和齊國的崛起,在戰國時期風行諸侯的兩個詞匯開始粉墨登場,一曰“合縱”,二曰“連橫”。先來看看什麽叫做合縱,什麽叫做連橫。
由於強大的西秦和東齊都開始以中原地區作為自己的圖謀方向,使得處於遭夾擊態勢的三晉(趙、魏、韓)急謀出路。如果哥仨聯合起來,甚至北連燕、南合楚,以便東拒齊或者西抗秦,這就稱為“合縱&rd[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1]
[2]
[3]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