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裏評價這個齊湣王用了兩個字“自矜”,用當今的話就得四個字“驕橫自大”。也難怪,從他爺爺齊威王任用田忌、孫臏而強齊以來,齊國國力就一直處在一個傲視群雄的水平,作為這麽一個超級大國的國君,放個屁都得讓周圍的衛國啊、魯國啊、宋國膽戰心驚,沒吃過苦頭的的齊湣王不自覺的就把眼睛長額頭上去了,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派頭。大家想想曾經的美國總統布什就知道怎麽回事了。就因為這一個驕橫自大,齊湣王與臣子們的關係處的一團糟,對於來自於相對弱小的燕國的威脅也根本沒當個事兒。
幾年過去了,燕國因為燕昭王的禮賢下士及與民同苦而富強起來,‘燕國殷富,士卒樂軼輕戰’,士卒同心,願為王死戰。齊國呢?湣王驕橫,‘百姓不堪’,願意為他賣命的人實在不多了。時刻惦記著齊國的樂毅認為伐齊的時機已經成熟,遂於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年)出使趙國。
燕趙兩國的良好邦交歸功於趙武靈王,燕昭王得趙武靈王相助才得以即位為王,後燕昭王又投桃報李,讓趙武靈王從燕國接走在此作人質的秦公子稷,立為秦昭王,趙國才得以集中精力處理中山國問題和胡人問題。如今燕國又約定破齊之後趙國可擁有河間之地,所以樂毅沒費多少口舌就說動趙惠王聯兵伐齊。
樂毅從趙國歸燕,立刻派人南下遊說楚、魏,趙王則遣使西入秦拉秦昭王。燕王與魏王、楚王自然沒那麽好的交情,不過燕國使者一亮出淮北、宋地相誘,這二位立刻眉開眼笑,同意出兵。秦昭王聽說大家要合夥去找齊國的麻煩,大喜過望。能合力幹掉自己的頭號競爭對手,誰不高興呀?於是不僅自己調兵遣將,還拉上此時已然淪為秦國附庸的韓國(詳見本係列另一篇《白起》),共同出兵赴燕參戰。
‘燕昭王悉起兵,使樂毅為上將軍’,為了報仇雪恨,真是傾全國之兵。趙、秦、楚、魏、韓各國大軍也陸續抵達,趙惠王幹脆‘以相國印授樂毅’,樂毅理所當然的擔任了多國部隊總司令。
聯軍渡過黃河,迅速向濟水挺進。齊湣王急派觸子為將、達子為副將,率齊軍主力迎擊,在濟水之西與聯軍形成對峙。
鑒於聯軍有備而來,且其中有驃悍的秦、趙騎兵,齊將觸子建議取守勢,先避其鋒銳,假以時日,聯軍補給必然不濟。而且自古聯軍難以齊心,久必紛亂。按說這一構想深得孫臏持久戰的精髓,實在是破解聯軍的高招。《三國演義》裏曹操發起的討董聯盟,不就是沒幾天就玩得支離破碎?
結果到了驕狂的齊湣王這兒,這老兄勃然大怒:“屁話!我軍所向無敵,避其什麽鋒銳?你分明是怕死,找借口畏懼不前。傳我號令,三軍用命,奮力向前。畏退者斬,‘掘其塚墓’![刨他的祖墳]”
因為齊湣王平素驕橫,願意為其效死命的本來就不多,這會兒他老人家又來這麽一杠子,這士氣還要不要了?仗還怎麽打呀?觸子將軍沒有辦法,咬牙揮師而出,結果遭到樂毅的聯軍的迎頭痛擊,前軍一觸即潰,後軍是扭頭就逃,心話:“您要刨俺祖墳這就請吧,要刨這麽多將士的祖墳,我...我累死你!”觸子將軍無可奈何,丟下烏紗逃亡——逃吧,反正祖墳也保不住了,別連腦袋也丟了。
擊潰齊軍主力之後,樂毅兌現承諾,遣還參戰的他國部隊,任趙軍自去攻擊向往已久的河間,魏、楚自去攻擊垂涎三尺的宋地、淮北。‘而燕軍樂毅獨追’,燕軍在樂毅的率領下長驅直入,進入齊境。齊軍主力被聯軍擊得潰不成軍之後,殘部跟著副將達子一退再退,直至秦周,已經相當接近齊都臨菑了。
齊將達子實在看不下去部下低落的士氣,請求齊湣王開庫犒賞將士,上前線搞搞演講啊、慰問啊之類的,好歹先穩住士氣再說。
這齊湣王又來了:“屁話!諸將不思死戰報國,一退再退,還賞?寡人賞你們一人一把鐵鎬,去自刨祖墳吧。”——各位說說,攤上這麽一位老大,下邊馬仔們還怎麽玩?
結果秦周沒幾天又被尾隨而來的樂毅擊破,達子將軍戰死。
齊湣王這下子慌了手腳,知道秦周既破,燕軍不日即可抵達臨菑,不等燕軍攻到,慌慌張張就棄城而走——不知道他有沒想到自己也沒死戰向前,該去刨自己的祖墳了。
‘湣王出亡,之衛’,跑到了彈丸小國衛國,衛國國君一看超級大國的國王駕臨,好比埃塞俄比亞總統見到布什一樣受寵若驚,把自己的宮室騰出來給湣王住,自稱微臣,好酒好菜的伺候著。湣王呢?還真就拿衛君當奴仆使,呼來喝去給臉子瞧。衛君的手下人不幹了:“你TM什麽呀,落難的鳳凰不如雞!誰是你三孫子不成?”結果‘衛人侵之’,故意給他洗臉水裏尿點尿啦、夜壺裏放隻青蛙啦,反正就不讓你過安生了。
湣王呆不下去了,又先後去了鄒國、魯國,站城下就直呼人國君名諱,讓人趕快開門伺候。鄒君、魯君能高興嗎?結果連門都沒讓他進去,齊湣王隻好又逃回齊國,一路忍饑挨餓,等挨到莒邑,本來一張白胖的臉都被拖得整個走了形了,該!
樂毅開進臨菑,‘盡取齊寶財物祭器輸之燕’,合轍齊湣王倉皇出逃,連金銀細軟也不要了。‘燕昭王大悅,親至濟上勞軍,行賞饗士,封樂毅於昌國,號為昌國君’。——真值得齊湣王好好學學啊。
關於餘下來的戰事,有兩種不同的說法,其一說樂毅善兵,齊師勇猛,半年而下齊城七十餘座,隻剩下莒邑、即墨二城沒有攻下,後來正是憑著這最後的二城,齊將田單以國際首創的火牛陣而驅燕複齊;另一種說法裏樂毅的用兵水平就菜了許多,認為他攻下這七十餘座城花了五年的時間。
關於這兩種說法,可查的典籍多有矛盾之處,往往是上不對下、前不對後。本人讚成後一種說法。半年而下齊城七十餘座,平均兩天半就得攻下一座城池,以燕軍的戰鬥力,不大可信。《史記.樂毅列傳》記載,齊都淪陷之後,‘齊皆城守’[齊國各城邑都據城堅守],如果讓人每兩天半就端一座城池,這叫什麽堅守?
再說田單複齊是在五年之後,這麽算起來,燕軍首先在半年裏就拿下齊城七十多座,然後又花了四年半也沒把剩下的兩座孤城攻下來——嗬嗬,這不要說燕王會對樂毅起疑心,連本人也要懷疑他在磨洋工啊。
《史記.樂毅列傳》裏另有一句話:‘樂毅留徇齊五歲,下齊七十餘城,皆為郡縣以屬燕,唯獨莒、即墨未服’,所以本人認為樂毅在齊國轉戰攻下這七十餘座城池花了五年的時間,而且樂毅伐齊可不是齊宣王伐燕,搶了就跑,而是每攻下城池都要設立郡縣,任命地方官,建立燕國的統治。
這麽一說未免看低了樂毅的用兵水平,使那些把樂毅當軍事天才來膜拜的粉絲們內心不爽,不過我們卻由此看到了樂毅過人的政治才能,也算是堤內損失堤外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