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戰國風流》-趙武靈王(上) -- 都給我換新裝

(2017-03-23 14:03:19) 下一個

在中原地區,張儀、公孫衍他們一會兒連橫,一會兒合縱,亂得一鍋粥一般,卷進來的主要是秦、齊、楚、魏、韓這五個諸侯國,遠在北方的趙國卻顯得安靜許多。其實也不是不想湊過來摻和,實在是因為力不能及。

與七雄中的其他諸侯國相比,有兩個很獨特的因素製約著趙國的發展:其一,趙國是鄰國最多的諸侯國,從東經北至西,依次與齊、燕、東胡、樓煩、林胡、秦接壤,南麵還比鄰魏國,尤其是北方的東胡、樓煩、林胡等遊牧民族屢屢騷擾趙國邊境,甚至深入腹地,無非是為了搶點自己造不出來的好東東順便殺掉不想讓他們搶的趙民之類(有點象當年的八國聯軍),因此而牽扯著趙國相當部分的兵力,阻礙著趙國集中精力過問中原事務;

其二,橫插在國土中間的中山國就象一根卡在喉嚨裏的魚刺一樣,把趙國阻裂成以邯鄲為中心和以代郡為中心的兩片,使得趙國在交通運輸、兵員調動上都極不便利,而且其他的諸侯國也拿中山國當鉗製趙國的一個籌碼,動不動就要攛掇他興風作浪,搞得趙國君臣寢食難安。在這個意義上,這個中山國就像現在的台灣。

趙國要想在諸侯中說話聲更響亮一點,就必須先解決掉這兩個問題。一代雄主趙武靈王憑借著婦孺皆知的胡服騎射,不僅成功的解決了這兩大難題,而且使趙國實力平地拔起,一躍而成為戰國後期與強秦抗衡的中堅力量。

公元前325年,年僅15歲(一說12歲)的趙雍即位,為趙侯(此時尚未稱王,“趙武靈王”實為其死後的追稱,為敘述上的方便,本文中一概稱其為趙武靈王)。此時張儀已為秦相三年,正為拉魏國連橫的事忙得不亦樂乎。在此後張儀為秦相、南方五強為連橫、合縱的事情上竄下跳的這十五年裏,頭腦聰穎的趙武靈王不溫不火,於不動聲色之中為解決胡人問題、消滅中山國做著外部環境的準備:

一、‘五年,娶韓女為夫人’,這兒“韓女”可不是金喜善那樣的“韓國MM”的意思,而是韓宣王之女——又一樁政治婚姻,意圖很明顯。至於“韓女”模樣美不美、性格淑不淑,Who Cares?

二、‘八年’,齊、燕、魏、韓四國的使節集體登門,說咱們商量好了,不再稱“侯”了,而是互稱為“王”,以便把各諸侯的獨立自治明朗化(類似當今的台灣稱總統),您也和咱們一道歡欣鼓舞吧。得到的答複是:“‘無其實,敢處名乎?’咱還是發展中國家,哪裏敢擔待這麽大個名號呢?諸位稱王,名符其實,恭之賀之。”不僅不稱王,反而‘令國人謂己曰君’,從侯到君,自降一級,無非是行“緩稱王”的策略,低調一些,以免引人注目。

三、‘十一年’,燕國發生內亂,齊宣王一時興起,趁亂攻破燕國,燕王噲死於亂軍之中。趙武靈王從他的姻親韓國接回在韓為人質的燕公子職,‘立以為燕王’,並派大將樂池護送回燕,是為燕昭王。(關於燕昭王的記載,史家有爭議,或說燕昭王為公子職;或說為公子平,而趙武靈王雖使樂池送公子職,終不能就。本文采用《史記.趙世家》的說法。無論何種說法,趙武靈王確插手燕昭王之立無疑)

一切的一切,趙武靈王在想方設法爭取更多的友善,最大程度的減少敵意,以便集中精力處理趙國的“內政”。

本人在《張儀》裏提到過力挺張儀的秦惠王死後新上來的秦武王個性有些另類,這不,在張儀免相奔魏兩年之後,秦武王這哥們自恃力大,與臣子們比舉鼎玩,結果‘絕臏而死’,膝關節被生生壓碎,王位還沒坐暖和就這麽死了。死的時候連兒子都還沒生,結果秦國大統的繼承人可就抓瞎了。

趙武靈王抓住時機,利用與燕王的良好關係,派大將從燕國迎回做人質的秦公子稷(秦武王之弟),‘送歸,立為秦王,是為昭王,’致使秦國也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裏對趙國的動作睜隻眼閉隻眼。此時趙武靈王已即位十八年(公元前308年)。

趙武靈王認為一切準備就緒,遂於次年(公元前307年)第一次攻擊中山國。

如果單論實力對比,趙國顯然遠在中山國之上,而且由於趙武靈王的裙帶外交,如今也沒哪個諸侯要來對其討伐中山國橫插一杠子,然而戰事卻並不順利,中山國的抵抗超乎想象的頑強,趙軍的推進速度極為緩慢。趙武靈王親臨第一線,終於發現了結症所在,即刻下令停止攻擊,退回國境。

原來中山國為求自保,在軍中大量任用胡人雇傭兵,這些雇傭兵來自遊牧民族,緊衣短褂,能射善騎,機動性能極強。反觀趙軍,作為王牌的武裝乃是中原各國沿用多世的戰車,在丘陵縱橫的複雜地形中運轉十分不便。步兵雖眾,但用來對付迅猛靈活的胡人騎兵,效果隻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

回到邯鄲以後,趙武靈王緊急召見相國肥義商討對策,‘五日而畢’,這會一開就是五天,可見實在是個不易繞過的難題。正是在這長達五天的商討中,“胡服騎射”的大變革開始萌芽。

會議結束之後,趙武靈王又隻帶數名隨從出行,‘北略中山之地,至於房子;遂之代,北至無窮;西至河,登黃山之上’。趙武靈王此行,自然不是在遊山玩水,而是在為胡服騎射的可行性做實地考察。要知道一旦下達變革的指令,諸多問題必接踵而至:所需要的大批馬匹從何而來?軍隊在何處訓練?所需草料從何方供給?...

考察結束後,趙武靈王回到邯鄲,胸有成竹,正式把胡服騎射的構想公諸朝堂。這一家夥炸了營了,絕大部分臣僚都持激烈的反對態度,支持的唯肥義、樓緩等據說有胡人血統的極少數而已。尤其是趙武靈王的叔父公子成,仗著自己資曆老,勢力大,采用極端不合作的態度,稱病不朝。

這是可以想象的,就官僚的服飾而言,當時都以中原地區流行的峨冠博帶為正統,胡服麽,實在是不入流得遭鄙棄的。就好像當今的西裝領帶對牛仔褲,你能想象中南海的弟兄們一律穿著牛仔褲蹦進蹦出?可趙武靈王為了確保軍隊的變革,恰恰要求把胡服作為唯一的工作裝,朝堂之上不許見到別的打扮,難免引起思想稍微保守點的滿朝文武的抵觸:好好的寬袍大袖不穿,去穿那些野蠻人才穿的緊褲窄褂,這...這怎麽出去見人嘛——各位,當年為割下一根長辮子,又何嚐不是雞飛狗跳、哭爹喊娘?

更何況這次大變革還遠不隻換身衣服那麽簡單。一直以來,大家都以中原的習俗教化為正統,而鄙視胡人的粗蠻作風,趙國地處遠北,雖與胡人時有來往,但總體而言,胡人處於一個被種族歧視的地位。如今胡服騎射,其實就是公然承認胡人的東東比咱們現有的先進。尤其是如此一來,趙人將不得不高薪聘請胡人教習,全麵學習馴馬、騎射、軍事訓練等等一係列技藝,胡人地位將顯著提高。這讓內心充滿民族自豪感的滿朝文武如何接受呢?——看看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咱們開始說要改革開放、向老外學習,又有多少文武重臣難以理解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