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戰國風流》-趙武靈王(中)--都是女人惹的事

(2017-03-24 13:59:45) 下一個

對於眾多大臣的不合作態度,相國肥義建議效法商鞅,施以鐵腕,強行推行新裝,並以商鞅語錄“論至德者不合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來鼓勵趙武靈王。趙武靈王雖豪氣幹雲,發出“雖趨世以笑我,中山吾必有之”的豪言,但他認為不到萬不得已,不能動用蠻力,對於反對一族,還是要盡量做到動之於情、服之於理。

趙武靈王選定叔父公子成作為攻堅目標,先是寫了封信給這位稱病不朝的釘子戶,以‘治國有常,利民為本,令行為上’相勸,公子成則以趙武靈王‘變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告使者,依然不肯就範。

趙武靈王又親自登門拜訪,以‘聖人觀鄉而順宜,因事而製禮’來說明古道並非不可以變更,又詳細剖析了趙國的地理人文,指出胡服騎射並非為了標新立異、嘩眾取寵,而是趙國生存、發展的必經之路。趙武靈王侃侃而談,口才簡直不輸張儀。在他的雄辯之下,公子成啞口無言,終於同意聽命,胡服上朝!——嘿嘿,誰說中南海不可以以牛仔褲作為工作服?

拔掉了這個最大的釘子戶之後,其他人就不構成大的阻礙了。趙武靈王終於於公元前307年年底下達“更衣令”,一場轟轟烈烈的大變革在北趙迅速展開。

其實發展騎兵,趙國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時趙人已在北部一些地區與胡人雜居,很容易請到教習,有些局部地區已有了騎射的時尚,北方地區又盛產良馬,這在南方的楚國是望塵莫及的。

胡服騎射,立竿見影。由於作戰方式的改變,趙軍戰鬥力迅速增強,趙武靈王於是於一年後‘三略中山地’,都取得了完勝,‘至寧葭’;又向北攻擊林胡,林胡慘敗,林胡王表示願意每年進獻良馬以示臣服,趙國從此有了一個相當穩定的良馬來源。樓煩也在趙國的屢次打擊之下,成為趙國藩屬,每年進獻馬匹以及胡兵,編入趙軍作戰。

趙武靈王又派大將趙固駐紮胡地,招募胡兵,並在草原遼闊的原陽建立騎兵訓練基地。至此趙國的騎兵從兵源、馬匹、訓練等各個方麵都進入了正規化。戰國後期,趙國軍隊戰力高居不下,並出了趙奢、廉頗、李牧等赫赫有名的良將,無不得利於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

在這麽一支強大的趙軍麵前,中山國終於不能自支,加上前已提及的趙武靈王一係列的外交操作,其他諸侯國都對中山國持不管不顧的態度,中山國終於在趙國於武靈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05年)、二十三年(公元前303年)和二十六年(公元前300年)三次攻擊下支離破碎,並於公元前296年完全為趙國所滅。

至此趙國合為一體,林胡、樓煩、東胡不僅不再為亂,反而為趙所用,趙國國力扶搖直上,成為能與秦、齊抗衡的第三個強國。中國大地上,戰車自此逐漸被單兵騎乘的騎兵所取代,到了秦漢之後,戰車已經很少見了。

一切的一切,似乎都看上去很美,趙武靈王威風八麵,如日中天。然而趙武靈王的悲劇卻是從他的“家務事”而來。咱們不妨當把狗仔隊,八卦一下他的私人生活。

趙武靈王的第一個夫人,是於武靈王五年娶的韓宣王之女,一起地道的政治婚姻。既然是政治婚姻,政治才是其第一要義,MM可不可愛是無足輕重的。看起來夫妻二人處得並不好,武靈王在婚姻生活上的極不滿意,使得武靈王屢屢做著“春夢”,老是夢見一個美麗的少女撫琴而歌:“美人熒熒兮,顏若苕之容,命兮命兮,曾無我嬴[美人光彩豔麗啊,容貌好像苕花。命運啊,命運啊,竟然無人知我嬴娃]。”看看,連姓號都夢出來了。因為夢見了多次,武靈王在一次酒後不小心就把這個夢泄露給了大臣。

有個叫吳廣的臣子,大約想走捷徑攀高枝,就去找了一位漂亮的撫琴才女,收為養女,並讓她姓贏,並把她獻給了趙武靈王。這一年是武靈王十六年(公元前310年)。

既然是專門找來取悅武靈王的,這位贏娃的可愛指數自非那位韓王之女可比。於是她‘甚有寵於王’。君王寵愛一個妃子,這可以理解。問題是時隔不久,武靈王就把那位“韓女”晾在一邊,立這位贏娃為後,是為惠後。要說那位韓女還真不錯,並沒因此就一哭二鬧三上吊而影響到趙、韓兩國的邦交,武靈王才得以胡服騎射大變革,並兵發中山國。

那位進獻贏娃的吳廣,似乎並沒撈到太多的好處,至少在趙國重臣的名單中,並沒因此而加上此君大名。

誰知這位惠後福淺命薄,竟於與武靈王婚後九年病逝,臨死前懇請武靈王立其子為太子。出於對贏娃的百般寵愛及其即將遠去的傷痛,武靈王廢去韓女所生的公子章,而更立年不足八歲的公子何為太子!

這是一件讓人難以評判的事情,一個男人如果對於自己心愛的女人的最後請求都不願滿足,未免顯得鐵石心腸;可如此一來,對韓女母子是不是又顯得絕情呢?這讓人想起了叱吒風雲的康熙大帝,也是由於寵妃將死而立儲,結果最後也是搞得一團糟,若不是雍正的鐵腕,清廷內亂都不知要拖多久。

那位“韓女”能為武靈王的日漸冷落而忍氣吞聲,她兒子章卻不是一盞省油的燈。此子威武雄健,頗有乃父之風。早在四年前隨父伐中山的時候,‘公子章為中軍’,已經是一方統帥,在軍政兩方麵都已小有勢力。如今無過獲黜,哪裏咽得下這口氣呢?

應該說趙武靈王一代梟雄,在軍事上沒得說,在內政上卻顯得缺少些理智,帶入了太多的個人感情。廢長立幼,已然種下禍根。這還不算,武靈王又於‘二十七年’(公元前299年),‘大朝於東宮,傳國,立王子何以為王’,這就是趙惠王,‘肥義為相國’,並兼任國師,教輔惠王。年僅十歲的惠王就這樣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武靈王退位,‘自號為主父’。‘令子主治國’,而自己領兵‘西北略胡地’。趙武靈王的初衷是好的,一來可以趁自己還在,把惠王扶上馬再送一程,以免等自己臨死倉促之間傳位而引發不必要的內亂,顯然武靈王對廢長立幼可能帶來的危機是有所意識的;二來武靈王想籍此建立一個軍政分開的二元政體,兒子搞內政,自己則搞軍事。這一招放在當世或可湊效(比如老鄧,退了這個辭了那個,軍委主席那是要抓在手裏的),但這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可就是超前的有點離譜了。

馬克思教育我們說:“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上層建築律屬於生產關係”,看起來當時的生產力隻親睞封建集權政體,而容不下武靈王設想的二元政治。剛開始還好,主父威信還在,調誰誰到,使之得以於惠王三年(公元296年)徹底滅亡中山國。在這對中山國的最後一戰中,出於對長子章的補償,主父再次攜章前往,並委以重任,公子章也不負所望,屢立戰功。

班師回朝之後,主父論功行賞,‘封長子章為代安陽君’,並派田不禮為相輔佐。不知道“田不禮”這個名字是不是後人的捏造,反正此子的所作所為真的是人如其名、不禮得很。公子章素來自負,‘心不服其弟所立’,從此在田不禮的“調教”下以代為根據地,暗中培養勢力,以圖王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