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詔譯 金剛經口訣 唐六祖大師惠能口訣 宋天台羅適校刊 河北史鳳儒重輯 夫金剛經者,無相為宗,無住為體,妙有為用。自從達摩西來,為傳此經之意,令人悟理見性。隻為世人不見自性,是以立見性之法,世人若了見真如本體,即不假立法。此經讀誦者無數,稱讚者無邊,造疏及注解者,凡八百餘家。所說道理,各隨所見,見雖[
閱讀全文]
淨土聖眾
關於淨土阿彌陀佛的報身莊嚴,以及觀世音,大勢至兩位大菩薩容色,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裏描寫的比較詳細。諸佛證入法性身,清靜光明,本無身相,但亦可隨眾生之心,現起無量身相。我們經常看到很多佛的雕像,即使阿彌陀佛像,也有很多種類,是隨眾生心而現無量相也。
淨土菩薩聲聞眾無量無邊,有兩位菩薩最為光明。一名觀世音,一名大勢至。
[
閱讀全文]
香,光,是一切生命自性的德能(性德)。無量光明,香熏法界。是自性(如來藏)本具之德,何故現在我們眾生見不到這自性光明,聞不到法界真香呢,是由於我們迷失執著在這如來藏善惡作用下現起的境界相中,所見不能超出色塵,所聞超不出音聲,六識(眼,耳,鼻,舌,身,意)作用,能力微小,若能澄心靜慮,返妄歸真,則能漸次感應回歸於香光莊嚴的境界。
香[
閱讀全文]
有幾樣事物,為我們大部分的世人所歡喜,一者,財富,二者,健康長壽,三者,智慧。在佛的經典,佛的教育裏,有很多獲得這些所願所想的好方法,依照這些教育如理如法地在生活中去做,這些願求都能如願以償。因為我們眾生世間的生活,都不能出離自然,因果這些範疇,明白了這種事物的自然規律,順其而作,一切便會如願。一,財富。佛在經典裏告訴我們,財富是[
閱讀全文]
念佛之法
淨土正因
淨土,是如來證入法性身,從如來藏中現起的純淨國土。淨土,是諸上善人聚會之所。想要生到淨土,心念也要和淨土相應。佛在經典裏,將一切生命分為幾種類別,一種是眾生世間,眾生世間又大體分為五趣:人道,天道[
閱讀全文]
你要到哪裏去廣欽上人的傳記裏有個故事,講的是有一位出家人聽說廣欽上人在寺院裏種菜修行十多年,得了念佛三昧,又在山裏禪定十幾年,修出了神通,被稱為“伏虎和尚”,連老虎都不吃這位山裏獨自修過道的老和尚,便去找上人,說,上人,我不想呆在現在的寺院了,有另外兩家寺院願意接納我,聽說您修出了天眼通,您給我看看哪家寺院和我有緣,我也好做決[
閱讀全文]
關於眾生·世界的一些狀況眾所周知,我們人類,並不是宇宙太空中唯一的生命體,我們隻是三度空間,立體麵上的一種生命而已,形體,能力都不及我們人類的生命,很多很多,一次,佛坐在恒河岸邊,弟子取了一缽水給佛,佛告訴其弟子:“一缽水中,八萬四千蟲”。後來科學家發明了顯微鏡,向水中一看,才發現裏麵確實存在著密密麻麻無數的小蟲(細菌)。[
閱讀全文]
打坐的姿勢—七支坐法
無量光佛教網-
儒、佛、道三家的靜坐姿勢,曆來相傳有96種之多,其中當然包括幾種臥睡的姿勢與方法。通常所用的姿勢,如佛門中的各個宗派,修習禪定的方法,大多采用七支坐法,又簡稱它為跏趺坐,俗名盤足坐法。
宋以後的儒家--理學家們,由於大程夫子--程顥(明道),變更佛[
閱讀全文]
一段醒世之語 世人共爭不急之務。於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以自給濟。尊卑、貧富、少長、男女,累念積慮,為心走使。無田憂田,無宅憂宅,眷屬財物,有無同憂。有一少一,思欲齊等。適小具有,又憂非常。水火盜賊,冤家債主,焚漂劫奪,消散磨滅。心慳意固,無能縱舍。命終棄捐,莫誰隨者。貧富同然,憂苦萬端。 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
閱讀全文]
本來應該在文章後麵接著回答,但那裏限製字數,因此寫在這裏:
“不在五行中”這句話,事實上不是佛經中語。這句話出自《西遊記》中孫悟空說俺老孫“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應該是吳承恩語,但“跳出三界外”卻有些佛法味,因為佛法中的很多名詞大家很難體會,所以我用這句大家都能意會的說法來隨緣說。
首先說,西遊記並非佛經,[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