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不利,看來是麟德這年號不好。第二年,改年號乾封。唐宋時期不象後來的明清,一個皇帝隻用一個年號。唐朝經常兩年就換一個年號,偶爾還有一年換好幾個年號的現象。一般隻要出現點什麽事了,比如哪裏火災了地震了,或者是好事,皇帝結婚了生皇子了,就換年號了。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雌雄雙煞再一次顯威。這一次的倒黴鬼是阿武外甥女魏國夫人賀蘭氏。男的[
閱讀全文]

唐代三百年按時間順序分為初唐,就是李隆基繼位前的一百年;盛唐,唐玄宗到他孫子代宗的五十年;中唐是德宗至文宗的五十年;晚唐,文宗後期到滅亡。男孩還好,女子的服飾在這三百年裏變化特別大,尤其初唐,聊不過來,找個代表人物試試能不能說清楚。初唐時期就以武則天的女皇路為順序展示幾種服裝和發髻,因為她活了82歲,可以說是涵蓋了初唐這一百年的風貌。欣賞[
閱讀全文]

唐朝這一季的流行FASHION,打算采取影視劇八卦的方式。蓋因唐代是描述起來難度最大的一個朝代。奇特造型滿天飛。並非是現代人太惡搞,實在是唐人太有創意。穿越到唐朝,不論你穿成什麽樣,都不用擔心雷到古人。你隻有被古人雷的份。就比如前幾年劉德華的那部《通天帝國》,很多人吐槽裏麵的人物造型。其實人家複原的還是很有章法的,唐人的確喜歡搞怪。
先說男[
閱讀全文]

不按朝代順序。想起哪位說哪位。大都是北朝的。北齊思惟菩薩河北灤城出土現存河北省博物院菩薩也是人。鼻子也會癢。沉思是覺悟的過程,悉達多太子在菩提樹下思考頓悟成佛。河北博物院保存了數座以思惟菩薩為主題的曲陽石雕。半跏思惟菩薩像在北魏就已出現,至隋代前期盛行一時。坐姿的菩薩左腿垂下,右腳搭在左腿上,左手放在右腿上,右肘支著右腿,右手支著[
閱讀全文]

上一篇提到的楊子華《北齊校書圖》是宋代摹本。原畫宋代就已失傳。婁叡墓二百多平方米的壁畫,據推測也是楊子華畫的。北齊大畫家楊子華,高湛的座上賓。高湛朝官直閣將軍員外散騎常侍,“世祖重之,使居禁中,天下號為畫聖,非有詔不得與外人畫。”北齊皇帝的性格,個頂個的凶猛,倒很知道附庸風雅重視知識分子。國家出錢養了好幾個大畫家,還養了一大批[
閱讀全文]

西魏北周時期的女性以魏晉風度為仰慕趨勢。所謂魏晉風度,是真名士自風流,流行時尚講究浪漫輕盈,身上的飄帶很多,取飄飄欲仙的效果。這種類型的衣服名叫雜裾。特點就是那些亂七八糟的三角形下擺。
(東晉 顧愷之洛神賦圖)女神手裏拿著麈尾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雜裾垂髾服)
肩上那個規則長方形的帶子,名叫襳。六個伸出來小旗子一樣的燕尾形裝飾,叫[
閱讀全文]

李辰在發跡之前,他穿的衣服是這樣的:
西魏莫高窟第285窟北壁
平上幘小冠,身穿紅、綠、黑色袴褶,腰係蹀躞帶,腳蹬靴。最前一人的蹀躞帶小環下懸掛著短劍、小囊等物。其後跟隨一侍者,梳雙丸髻,懷抱長劍。這是一群地位不高的庶民。從這個式樣上看,當時中下層人民是典型的鮮卑族風格打扮。
蹀躞帶最早出現在戰國時代,由胡人騎士傳入內地。
忍冬[
閱讀全文]

接著看三品近侍文官這個官職的武弁朝服裏的身服,配飾和足服。
身服:絳紗單衣、絳紗帷裳、白紗中單、白裙、白襦。
配飾:絳紗蔽膝、曲領、白假帶、革帶,紫綬,水蒼玉,玉首劍。
足服:烏舄。
除侍中,中書令,左右騎散常侍這八位官員(史稱八貂)之外,其他中書門下內侍等官員都不可以加貂蟬。即使他也是三品官。用圖標注,三品官就是這樣的:
這[
閱讀全文]

中國人稱自己為華人,華裔。中國又叫中華,創建的文明叫華夏文明。這個華字到處可見。這字到底指的是什麽?其實就是咱們這個民族身上穿的衣服。更具體一點,是指衣服上的花紋。“華夏”這個詞最早見於《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尚書正義》對此的解釋是: 冕服采章對被發左衽,則為有光華也。冕服采章,就是周朝以來中國[
閱讀全文]
搜羅了一些我很喜歡的古裝男子造型。自己製作放youtube上,沒事就花癡一把。
[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