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晚妝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華夏族傳統服飾簡介(四)北齊北周篇(女服與妝容)

(2016-04-28 12:29:16) 下一個

西魏北周時期的女性以魏晉風度為仰慕趨勢。所謂魏晉風度,是真名士自風流,流行時尚講究浪漫輕盈,身上的飄帶很多,取飄飄欲仙的效果。這種類型的衣服名叫雜裾。特點就是那些亂七八糟的三角形下擺。

(東晉 顧愷之洛神賦圖) 女神手裏拿著麈尾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雜裾垂髾服 )

肩上那個規則長方形的帶子,名叫襳。六個伸出來小旗子一樣的燕尾形裝飾,叫髾。所以此裝束又有個好聽的名字,叫“飛襳垂髾”服。是西魏貴族婦女的常服。西魏的女性以體態修長柔媚為時尚。北方貴族婦女很仰慕南朝貴族奢華享樂自在悠閑的生活,所以穿的衣服也向南方人學習。上襦下裙,典型的漢族服飾。

貴婦們體態修長,衣紋飄逸,下著各色間裙,披巾搭在肩上,上襦中垂襳?,仿佛感到她們在輕風中前行。

間色裙,從南北朝一直流行到了武則天當皇帝的前夕。就是用兩種,有時候是三種不同顏色的布,一條條的間隔拚成。

電視劇《唐宮燕》裏的間色裙。複原的不錯。雲髻有點變形,還湊合。披帛的位置也靠譜。可惜時間錯了。這電視劇說的是唐中宗李顯時候的事。那時間早不流行間色裙了。

上邊那些貴婦人這種挺腰肩膀後傾的姿態可能是當時的審美觀。比較能夠表現人挺拔修長的身材。到唐代中宗時期依然如此。

到了晚唐女子這種形態就不常見了。代之以縮肩塌腰的行走姿態。可能和女子開始纏足有關。到了明代已全是那種含胸羅鍋的造型。

明代大畫家陳洪綬筆下的美人。唐寅的那些美人也差不多。女人完全是一種病態美,大頭小身子不成比例。再沒有南北朝唐朝那些健壯姿態了。

再看北齊這邊。一看北齊留給我們的遺產,就知道北齊政府比北周西魏要有文化的多。北周西魏就有點敦煌壁畫,還都是個人出錢自己請人畫的,國家一分不掏,也不扶持一下。可能隻顧著軍備開支,其它的都省了。前麵出現的那些西魏北周時期敦煌壁畫,有一兩幅還好,畫了五官。大部分這時期的壁畫,是這樣的:

據說這是國王和三個大臣。和土著居民畫在牆上的塗鴉也沒太大區別。比較原始。

同樣是壁畫,看看人家北齊的 。畫的多精致!鼻子是鼻子眼睛是眼睛,都能分開!

婁叡墓壁畫。代表了南北朝時期現實題材人物畫的最高水平,勾線極為地道,線條勁挺有力而又生動流暢,還有彩色暈染的技法,很高超的。畫麵層次也分明,人物形象生動寫實個性突出。在整個中國美術史上也是屈指可數的傑作。壁畫中的人具有明顯的北方蒙古人種特點,長麵高鼻、濃眉細目。表情動作刻畫相當細致逼真,有人直視前方,有人回首後望,另有人竊竊私語。一看就能分辨出誰是誰。別說人,連馬都形態各異,奔跑驚馳嘶鳴,不僅線條千變萬化,頓挫有力,如行雲流水,而且眾多馬無一雷同。

再看一個,北齊徐顯秀墓壁畫。人長的和婁叡墓裏那些人差不多。全是鵝蛋臉小黑胡子,高鼻梁。看來這就是當時北方漢人的長相。

徐顯秀的夫人。北齊女子特別喜歡穿這種大交領的襦裙。這在西魏和北周都不多見。出土文物和壁畫裏,穿這種款式的女子都是北齊的。非常普遍。

茹茹公主墓壁畫。穿大交領的侍女們。

這位公主是高湛幼妻。結婚時高湛8歲,她5歲。娃娃親,死時還未同房,才13歲。北齊為表示對柔然的禮重,厚葬在高歡塋地內,也就是前麵提到的河北磁縣城南滏陽河畔。這個縣埋了一大批貴族,東魏茹茹公主墓,北齊高洋墓,高潤墓,高孝緒墓,50年代陸續發掘出土。隨葬品現在都進了河北省博新館。

茹茹公主墓裏出土的陶俑。多麽壯觀。當時的葬禮娘家也送了不少陪葬品過來。她是柔然可汗阿那瓌的孫女。其實是政治聯姻共同對付西魏的產物。

一千多件陶俑。前麵那一群人頭上帶的是風帽,遮擋風沙用的,是胡服,鮮卑族發明的。女孩穿的都是這種交領大袖衫。

哪位是高嬋兒?

其實哪位都不是。上麵這三位是北齊宮廷裏的一群特殊身份的人:女官。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將嬪妃和女官分離,正式確立後宮女性公務員製度,始於北魏孝文帝時期。北魏確立了女官的名號、秩級,明晰她們在後宮中的權責和地位:管理後宮事物,教導嬪妃公主禮儀。北齊延用。和外麵的男性公務員一樣,女官也分幾品幾品。和男官員不一樣的,是她們終生不得出皇宮一步。我國曆史上還沒有一位女性和男性一樣出任政府官員的。不同品級的女官不僅穿的衣服不同,頭上帶的假發髻也不同。二到五品女官,發型為蔽髻,六到七品女官發型為大手髻,八到九品女官,發型為偏髾髻。遇到國家慶典活動時,女官則要佩戴籠冠。就是上麵這三位的形象。

東魏北齊女子這種交領袖袍,腰上束帶的裝束,其實是胡服。比起上麵飄飄然行走的西魏女子所穿的漢服,這種衣服更適合奔跑打仗。學者張金茹在《北朝陶俑冠服》裏推測,這是與當時戰爭頻繁有關。《舊唐書·輿服誌》中專門說到北齊的女裝是揉合了戎服也就是軍裝而來的。“北朝則雜以戎服之製,爰及北齊,有長帽短靴,合褲襖子,朱紫玄黃,各衽其好”。但這種推測也可能是錯的。因為西魏比東魏更愛打仗,為什麽他們的女人穿的那麽漢化。長袖寬衣,文文弱弱。他們可是地道的鮮卑人,隻不過全部漢化了。而北齊的皇帝可是純種的漢人,隻不過相當地胡化。

大交領一直流行到唐朝。這是一件半臂。此是初唐。美人還沒發胖。

唐 李爽墓墓室北壁東側 吹笛樂伎

影視劇裏的唐朝美人。有點雷人。公主是吃不上飯的難民。

看一個去年(2015)底剛剛發現的西魏墓出土人俑。

實在有點粗糙。有兩位頭帶的應是兜鍪,後麵那位也有可能是風帽。右麵那位帶籠冠的能看出來是女子。

此墓是合葬墓。女墓主是元寶炬的那位來自柔然的皇後她姨。封號暉華公主。出土墓誌顯示她生於北魏公元503年,死於西魏大統七年(541年)。她是前麵提到那位柔然可汗阿那瑰的妻妹,是吐穀渾的公主。這位柔然可汗鬱久閭阿那瑰功夫了得啊。兩個女兒分別嫁給西魏的皇帝元寶炬和東魏的權臣高歡。孫女鄰和公主嫁給東魏高湛,兒子娶東魏公主,弟弟娶西魏公主。就這麽著,幾家還老打仗。

南北朝時期女性的發式很值得一提。中國女人的頭頂上出現花樣繁瑣千奇百怪的發髻,就是從這一時期開始的。之前的三國,女人還是東漢的那種簡單發式。

(漢代墮馬髻)

到了東晉,就是這樣了:

頭上插著金步搖,好像北美的Moose.

出土的北魏時期金步搖。豎立著插在頭上。

山寨版的:

這部電視劇說的是北齊宮廷女官陸令萱的事。劇情很狗血手法很山寨,可唯獨這個和光盤一樣的片子頭造型卻真的有章可尋。這是北齊真正的宮廷女官日常裝束:

楊子華《北齊校書圖》(現藏美國波士頓博物館)局部

三人全是片子頭。不知道後來昆曲女演員是不是從這裏來的靈感。後麵那位梳的是雙丸髻。前麵西魏敦煌壁畫上也出現過很多次。

單丸髻和雙丸髻

百合分髾髻. (北周 莫高窟第428窟) 後麵分出一綹頭發垂在髻後,名曰髾。

回到北齊。校書圖裏三位額頭上那一大片白,就是著名的“對鏡貼花黃”的那個花黃。也叫額黃。

花黃可以兩種方式做成:染畫和粘貼。染畫又分為兩種方法:平塗法和半塗法。平塗法即塗滿前額;半塗法則隻塗前額的上半或下半,以清水過渡,由深而淺,呈暈染之狀。北齊這幅《校書圖》裏的人是半塗法。

這造型,夠驚悚。還有更驚悚的。丁家閘晉墓壁畫裏的美女:

這發式。隻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丁家閘墓位於甘肅酒泉,比附近的敦煌壁畫要精美。展現的是東晉十六國時期河西地區的社會狀況。注意左邊這位美女雙手揮舞的狀如菜刀一樣的東西。MM不是要殺人而是在跳舞。那兩把菜刀不是凶器而是扇子。學名叫“便麵”。

這些複雜發式看起來是真頭發做出來的,當時又沒有發膠之類的固發用具,不知什麽手段可以將其固定住不變形。我以前看過介紹古代女子裝容的書,說是那時候有人用雞蛋清抹在發髻上起固定作用。這招到了夏天一定不好使。不說別的,想想那味道。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acme 回複 悄悄話 佩服,我媽總歧視我這樣學文的。她說學理的很多人恰恰文科都賊好,文史哲樣樣拿得起來。今天算得見高人了。
晚妝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uicuier' 的評論 : 嘿嘿,謝了。我是專業碼工畢業。
cuicuier 回複 悄悄話 太長知識了,感覺是專業考古係畢業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