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林間溪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博文

每個旅美人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回國都少不了吃吃喝喝,安慰一下自己的中國胃。無論是朋友相會,還是親友團聚,總是少不了大宴小酌。其實對於我來說,最喜愛的不是大宴席,而是一些普普通通但是美國吃不到的時令蔬菜。既然民以食為天,我們就來說說旅途中品嚐的各地特色菜肴,以此作為這次旅行的終結篇。首先說說武漢的餐館...... 1.太子軒酒店 說起武[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7)

意猶未盡離開茶卡鹽湖,我們啟程前往西寧附近的塔爾寺。通往西寧的道路有兩條,一條是走國道,沿路環青海湖行駛,過倒淌河,翻日月山,是一條風景優美的路程。另一條是直接走高速。按計劃當然是走國道,但GPS顯示國道有一段在修路。今天的行程很緊,我們要坐末班飛機回北京。不敢在路途中有任何差池,隻好舍棄一路風光,上高速返回西寧。行至塔爾寺附近,[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天空之鏡茶卡鹽湖 茶卡鹽湖是一個天然結晶的鹽湖,距離青海湖100多公裏。湖底部為石鹽礦床,厚度4-8米,最厚處可達10米。鹽湖盛產大青鹽,其鹽粒晶大質純,經過提煉加工便是醇香的食用鹽。茶卡鹽湖的開采十分容易,揭開表麵十幾厘米的鹽蓋就可撈取下麵的天然結晶鹽。早在清朝乾隆時期就有官方的大規模開采,如今這裏鹽礦的開采還在進行。 茶卡鹽湖是一個固[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第二天一早我們便啟程,前往青海湖。今天的行程安排還是邊走邊看邊玩:從祁連縣城出發,經停冰溝林海原始森林,翻越大冬樹隘口,到哈爾蓋草原,過剛察縣,環青海湖到鳥島、黑馬河。正式上路前我們要先去牛心山轉轉,據說那裏的風景特別美。 牛心山,藏語稱為"阿咪東索",意為"眾山之神",是藏族人民心中的神山。牛心山海拔4667米,位於祁連[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意猶未盡離開冰溝丹霞,我們驅車走在227國道上,今天的目的地是祁連。227國道號稱中國最美國道,東起青海西寧,西北至甘肅張掖,全程347公裏。沿路高山、草原、溪流、羊群,一步一景,風光旖旎。特別是七八月份,路邊金燦燦的油菜花一眼望不到頭,燦爛而不炫耀,大氣但又穩重,令人心醉神迷。人們常說最美的風光在路上,今天看完丹霞公園後,剩下的節目就是欣[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結束榆林窟的參觀已經是午後一點多,我們匆忙上路前往張掖,那裏的七彩丹霞吸引著我們。路程還有500多公裏,一路飛馳,窗外還是寂寞貧瘠的戈壁灘,遼闊、蒼茫。在荒涼中行駛了許久,終於道路兩旁漸漸綠了起來,樹木、農田代替了滿目的荒涼,我們知道張掖快到了。 張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 張掖南枕祁連山,北依合黎山、龍首山,從山上[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敦煌城南5公裏外有一個神奇的地方,金色沙丘延綿起伏,一道道山脊在陽光下呈波紋狀,明暗相間,層次分明。狂風起時,沙山發出巨大的響聲,微風輕撫,又似管弦絲竹。有古人作詩讚曰:"雷送餘音聲嫋嫋,風生細響語喁喁"。這就是著名的鳴沙山,它東枕莫高窟,西至黨河口,延綿起伏40公裏,南北寬20公裏,主峰海拔1715米。鳴沙又叫響沙、哨沙或音樂沙,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距離莫高窟約170公裏處的瓜州縣城南另有一片洞窟,洞窟開鑿在踏實河兩岸直立的峭壁上,東崖32座,西崖11座,一泓清流流過崖間,人稱萬佛峽。又因峽穀裏榆樹成林而稱為榆林窟。榆林窟的開鑿起始時間不詳,但從洞窟形製和題記推測為隋唐之前。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均有開鑿和繪塑,進行過大規模的興建。榆林窟的壁畫內容和風格與敦煌莫高窟有著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第45號窟 第45窟是我們參觀的另一個特窟,建造於盛唐時期,是莫高窟這一時期的代表窟之一。其最大亮點在於神形兼備、栩栩如生的塑像和精細刻畫各種人物的壁畫,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正麵佛龕中原有九身佛像,如今龕外兩座力士像已毀,我們看到的七身塑像與整窟內容、形式彼此呼應,相得益彰,統一在完整的主題之內。這組塑像形神俱備,仿佛是盛唐時期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6)

隨著絲綢之路的暢通,佛教由波斯傳到中原。大約一千六百多年前,一位名叫樂尊的和尚艱難地行走在求經問佛的路上。他來到鳴沙山,看見對麵三危山上佛光普照,受到啟示,決定停下腳步,專心修行。他在大泉河畔開鑿了第一座洞窟,用於打坐參禪。此時是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36年),從此開始了持續了一千年莫高窟的開鑿洞窟的曆史,經曆了十六國、北朝、隋、唐[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
[11]
[12]
[13]
[14]
[1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