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林間溪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西行漫記 4 敦煌—心心念念的莫高窟(下)

(2018-07-24 20:21:27) 下一個

第45號窟

第45窟是我們參觀的另一個特窟,建造於盛唐時期,是莫高窟這一時期的代表窟之一。其最大亮點在於神形兼備、栩栩如生的塑像和精細刻畫各種人物的壁畫,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正麵佛龕中原有九身佛像,如今龕外兩座力士像已毀,我們看到的七身塑像與整窟內容、形式彼此呼應,相得益彰,統一在完整的主題之內。這組塑像形神俱備,仿佛是盛唐時期不同人物的寫照,充分展現出人間性格,生動地刻畫了佛陀與弟子等不同的身份與內在性格。佛陀的莊嚴、弟子的謙恭、菩薩的柔媚、天王的威嚴都得到恰如其分的展現。

主佛右手上舉,左手撫膝,端莊說法。麵貌寬和,豐滿圓潤,耳朵肥大,雙眉細長,鮮明體現了佛陀大慈大悲的形象。

佛像左側弟子迦葉麵貌清臒,胸部半坦,嘴角深陷,濃眉糾結,雙眼下視,神情堅毅。肋骨、鎖骨、胡須清晰可見,一副苦行僧的形象栩栩如生。難怪有人說來莫高窟看的不是死了千年的標本,而是活了千年的生命。

另一邊弟子阿難,麵目英俊清朗,神情聰明,又含有恭順靦腆神態。明亮華麗的錦繡裙襦和色彩鮮豔的紫色袈裟更顯得年輕僧人閑適瀟灑、俊美超群。

中間的菩薩塑像,更是唐代彩塑菩薩的上乘之作。其姿態婷婷婀娜,豐盈健美;肌膚冰清玉潔,瑩潤細膩;麵相豐滿圓潤,雲髻高聳,長眉入鬢,雙目微啟。眉目間似笑而非笑,神情恬靜慈祥,充分體現出慈悲為懷、垂憐眾生的菩薩形象。菩薩塑像的衣著也非常精美,團花密繡的錦裙,輕柔稀疏的衣紋,衣角輕輕下垂,腰帶微微上揚,猶如輕風吹拂一般。

最外側的兩身天王,身軀魁偉,氣勢威武,頭束高髻,身著鎧甲,是唐代武士的典型樣式。天王雙眉緊鎖,兩眼怒視前方,叉腰握拳,腳踏地鬼,胸部隨著即將出擊的拳頭相應地向內傾,使體態形成內弛外張之勢,顯現出一種向外暴發的力量和激昂奔放的動感。

南壁壁畫觀音經變,表現觀世音菩薩救諸苦難,三十三現身說法

求子圖(南壁畫局部),中間婦人後跟著小女孩,旁邊男子後跟著男孩。有榜題:求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欲求男便生福德智慧之男。

胡商被劫圖(南壁畫局部)

北壁中間為觀無量壽經變,表現西方極樂世界的繁榮景象

 

未生怨圖,北壁右側

淨土圖的兩側繪有未生怨故事和十六觀。右側的未生怨故事是《觀經》的主旨,敘壁畫中情節自下而上,表現了未生怨故事。頻婆娑羅王當初求子心切,結下了未生怨。阿闍世太子長成後,將父王頻婆娑羅囚禁深宮,斷其糧水。王後韋提希身藏蜜麵,瓔珞盛果漿,探望國王,為其延續性命。阿闍世王發現後,盛怒之下幾欲殺母,幸被二大臣功阻。阿闍世因此同時囚禁父母。被幽閉的頻婆娑羅王夫婦,不理解為何親生兒子如此這般,於是求問佛,佛向他們講述了其中因果關係。

 

十六觀圖,北壁左側

畫麵表現了韋提希夫人得知未生怨緣由,決心皈依佛法,采用十六種觀想的方法,往生西方淨土。

 

第57窟是我們參觀的又一個特窟,開鑿於隋末唐初。這是一個典型的殿堂式洞窟,洞窟並不大,正麵佛龕為雙層龕。雙層龕在隋朝非常流行,到唐初還有采用,晚期已不再使用。雙層龕內塑有7身佛像,其中一身已經毀壞,佛像在清代重繪。

 

57窟最大的看點是它精美的壁畫,以其中南壁的觀世音菩薩畫像最為出名。她頭戴佛陀的寶冠,身著瓔珞首飾,頭冠和首飾采用壁粉堆金畫法,至今仍能看出金光閃閃。臉部柔和,五官端正,眉眼采用"一波三折"的波形曲線,並運用了上下眼影,這種畫法在尼泊爾壁畫中極為常見,但在敦煌壁畫中卻不多見。菩薩服飾的小細節也畫得非常細膩精美,整個畫像以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因此57窟又有一個好聽的名字:美人窟。細看壁畫中眾女性,果然個個秀美嫵媚。

 

今人的臨摹

正麵佛龕旁的壁畫,佛祖和脅侍菩薩

臨摹圖

外層龕南壁菩薩頭戴三珠寶冠,一手持花蕾上舉,一手托著盛開的蓮花,翹起的手指柔軟而有彈性。兩手動作猶如舞蹈般,站姿優美。

個個都非常美麗

第96窟,九層樓
96窟,是莫高窟最大的洞窟,開鑿於初唐。窟外的紅色木簷結構依山而建,氣勢恢宏,是莫高窟標誌性建築。因為其九層閣樓形式,俗稱九層樓。窟內依山崖塑有彌勒大佛雕像,高35.5米,是莫高窟最大的塑像,也是繼樂山大佛(62米)、榮縣大佛(36.67米)之後我國第三大佛。大窟建於武則天時代的延載二年(公元695年),是莫高窟的盛舉,也是初唐國家強盛、社會穩定、經濟繁榮的象征。
彌勒大佛雕像又稱北大像,依山崖而建。先將山體雕鑿出大體輪廓,然後用草泥壘塑,再用麻泥細塑,最後上色著彩。據說大佛麵相依照武則天相貌而塑。
1924年美國探險家華爾納來到敦煌時,大洞窟的外壁已經坍塌,華爾納拍下這張照片。
佛像後來又經過重新著色修複
第148窟,涅槃窟
第148窟位於窟群南端,為涅槃窟。整個洞窟為長方形,好像一個巨大的棺材,建於盛唐大曆十一年(公元776年),晚唐、西夏、清朝均有重修。窟內有臥佛一座,長14.4米。臥佛身後站立七十二弟子塑像,為清朝重塑。睡佛周圍是貫穿南、西、北三壁的連環式涅槃經變畫,為唐朝原作,根據《大般涅盤經》描繪釋迦牟尼佛入滅前後的曆史和神話故事片段。這組壁畫高約2.5米,總長度23米,全部畫麵分為10組,66個情節,500多個人物和動物,是敦煌壁畫中最大的一幅經變畫。觀無量壽經變藥師佛經變
看完洞窟我們穿過塔林,前往敦煌研究院的陳列中心參觀
莫高窟塔林,千年來埋葬多少高僧
敦煌研究院陳列中心
接著我們參觀敦煌研究院陳列中心,將今天所見的敦煌石窟藝術精華和發展曆程的概況加以總結。陳列館分為三大展區:第一展區是8個按照原型複製的洞窟,它們是敦煌莫高窟十六國時期的第275窟、西魏第249窟和第285窟、隋代第419窟、初唐第220窟、盛唐第217窟、元代第3窟和安西榆林窟中唐第25窟,均屬各時期的傑出代表窟,展現了自十六國至元代一千年間敦煌石窟藝術的風采。第二展區是敦煌石窟文物陳列,展出敦煌石窟出土的文物精品。詳細介紹了莫高窟的古往今來,以及莫高窟幾代人對文物的保護和修複作出對努力和貢獻。第三展區位於中心展廳二樓,為機動展區,可以舉辦各種展覽和專題文物陳列。我們正好碰到藏傳佛教的唐卡展出,一幅幅做工精細的唐卡讓我們大飽眼福。
第275窟,開鑿於16國時期的北涼(公元366-409),是莫高窟現存的最早洞窟之一。
第419窟,開鑿於隋代。隋代洞窟從形式到內容,較以前的洞窟都產生了很大的變化。洞窟形製由塔廟轉變成殿堂,同時隋代藝術處於探索創新階段,為唐代的鼎盛作為鋪墊。在莫高窟藝術史上起到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橋梁作用。
第276窟,又一座隋朝的洞窟
217窟,建於唐朝神龍至景龍年間(705-709),為敦煌豪門陰氏家族出資開鑿。此窟保存完好,結構精巧、線條細膩、色彩鮮豔,藝術技巧臻於成熟,呈現一派富麗堂皇的大唐景象。
南壁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變
伎樂圖
第3窟,是元代晚期重要的代表窟,是敦煌現存的唯一一座以觀音菩薩為主題的洞窟。窟內南北壁各有千手觀音壁畫一幅,以線寫形,以色顯榮,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窟西壁北的白衣觀音旁可依稀辨認"甘州史小玉筆"字跡,經考證,此窟壁畫可能是元代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前後,由來自甘州(今張掖)的畫師史小玉所畫。
千手觀音壁畫局部(網圖)
供養人畫像
第二展區,敦煌莫高窟的曆史。這張圖片中,與藏經洞有關的重要人物大部分都集中在這裏
第三展區,我們正巧碰上藏傳佛教的唐卡作品展覽
參觀中我們邂逅第三代敦煌壁畫臨摹研究事業的傳承者趙俊榮先生,很快我們就攀談上了。趙先生1977年來到敦煌,如今已經整整四十一年。他不僅忠實地傳承了前輩們曆經半個世紀積澱的高超畫技和寶貴經驗,而且將這項工作做到了極致。在如今這個浮躁的社會,很少有人能夠安心下來。趙先生卻麵壁四十餘載,忠實原作,忠於職守,淡泊名利,執誌不移,隻為薪火傳承。
趙俊榮(左)在他臨摹的洞窟門前
趙俊榮在工作中(圖片來自當代敦煌)
向那些默默無聞,在保護中國敦煌文物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工作的人們致敬!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_度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分享!有幸去過一回敦煌,可惜那時沒拍照片。那尊臥佛印象最深。頭一眼看上去,佛身似乎罩著一層薄紗。細看,覺得應該是覆了一層沙灰。
毛小毛 回複 悄悄話 國家已經有能力保護莫高窟了,希望大力投資,出力保護國寶。防止瑰寶被外人偷盜!
19428182 回複 悄悄話 Thanks for your intraduce and the photos, Which are great!
道具 回複 悄悄話 一直想去的地方,謝謝樓主,借此展現的這幅曆史文化盛宴。
欽佩這位麵壁四十餘載的趙先生。影視公司與其胡編濫造一些愚弄國民的作品,不如以這樣的普通人為素材,傳遞傳統文化與其真正的承載者。
Fieps 回複 悄悄話 謝謝
anla 回複 悄悄話 好文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