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林間溪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高棉微笑的魅力——吳哥行(2)外圈,文明的開始

(2024-05-21 16:23:17) 下一個

第一天,外圈

參觀吳哥遺址的行程一般都有固定的路線,根據路程的遠近分為小圈、大圈、和外圈。小圈是整個行程的重點,包括吳哥窟、通王城等精華景點;大圈的寺廟與小圈相比較為分散,通常是比較輕鬆的一天;外圈相對來說距離較遠,包括雕刻精致的女皇宮、原汁原味的崩密列、和吳哥輝煌開端的羅洛士建築群。吳哥門票分為三種:一天、三天和七天,大多數人選擇購買三天聯票,可在一周內的任意三天入園參觀。

清早七點司機來旅館接我們,一看是位新司機,交談幾句感覺不錯,不由高興起來,昨天的不滿頓時風消雲散。司機提醒我們帶好門票,若不是他的提醒,我還真的將門票遺忘在房間。OK一切準備就緒,開車,出發,探索神秘的吳哥遺址正式啟程!

比粒寺(Pre Rup)

首先來到比粒寺,本來昨天我們打算在這裏看日落,可惜未能如願,不想今天第一站又來到這裏。比粒寺又稱變身塔,建於公元961年,屬於遺址群中較早的寺廟,其建築風格為典型的紅磚塔山結構。這裏是國王去世後火化變身為神的地方。他們認為火化是一種變身的儀式,通過輪回,肉身在一次次死亡後進行轉化,這裏是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地方,變身塔由此得名。這是我們此行參觀的第一座寺廟,盡管它在整個遺址群裏並不起眼,我還是被它的宏偉氣勢所震撼。由於台階太陡,登頂可不太容易。蔣勳老師介紹建造如此陡峭的階梯,是對朝拜人的心裏建設,在攀爬中顯示對神的敬畏之心。我們小心翼翼向上爬,所謂“爬”樓梯,在這裏可真是應驗了那個“爬”字:手腳並用,心無旁念終於順利登頂。整個建築分為三層,相疊而上,由外向內逐漸收攏。最上層平台上聳立五塔,中間最高者代表須彌山,四個角落各有一稍矮的石塔,東邊的兩座供奉濕婆神(Shiva)和毗濕奴神(Vishnu),西邊的兩座供奉他們的神妃烏瑪(Uma)和拉克希米(Lakshmi)。

變身塔就在馬路旁邊                                        

整個建築分為三層,相疊而上                          

手腳並用向上爬                                                                             

看看階梯有多陡,後來我們才知道這還不是最陡的                                  

守衛塔樓的雄獅,造型優美                                 

變身塔屬於早期的磚塔,看上去風化得很厲害                                         

上麵的風光很漂亮。二月份天亮完,此刻天邊仍可看見一抹紅霞。昨晚如果讓我們上來看日落,那一定是極美的                                                         

涅槃宮(Neak Pean)

涅槃宮是高棉語Neak Pean的音譯,與佛教的涅槃沒有關聯,其意為“兩條蛇盤踞”,故又有人稱之為龍蟠水池。這是闍耶拔摩七世於12世紀末修建的102座醫院中的一座,其整體布局為五座正方形水池組成,中央水池規模最大,中間一個由兩條蛇神那伽盤踞的小島上聳立一座石塔,象征印度神話中喜馬拉雅山上的聖湖。與之相連的東西南北四麵各有一小水池,這些水池底種植各種不同草藥。雨季來臨時,中央水池水位上漲,通過雕刻不同動物的小孔流到各小池中,形成功效不同的藥池。小池的方位以及動物雕塑代表一種自然形態,北方為象,代表水,東方為牛代表土,南方為獅,代表火, 西方為馬,代表風。與中國易經中五行對應人體器官相似,風、土、火、風也有其各自對應的身體部位,病人們根據自己的病情進入對應的水池。他們浸泡在藥池中,祈求神的保護,在強大的信仰和精神寄托中,身體得到痊愈。

前往涅槃宮先要經過一片湖水,一條棧道伸向對岸,湖水清澈,小魚兒在水中嬉戲,泛起一陣陣漣漪,湖麵一朵朵蓮花隨風輕輕搖曳,我們好像來到佛的世界。

涅槃宮的中央水池,由兩條蛇神那伽盤踞的小島上聳立一座石塔                                 

四小池之一的西池,中央水池的水通過孔洞流進來,孔洞裏雕刻著馬,代表風位

班提色瑪寺(Banteay Samre)

此寺廟建於12世紀初,保存相當完好。這是一座有護城河和雙層圍牆的雄偉寺廟,回廊包圍著中央殿堂。回廊開東西南北四門,內有兩座藏經樓。寺廟供奉的主神為毗濕奴。

寺廟的塔門,看上去粗曠、雄偉,斑駁的牆壁充滿滄桑感,整個建築保存完好

第一和第二道圍牆之間                                   

廟宇屋頂樹立著一排排雄赳赳的林伽,吳哥遺址群中林伽隨處可見,但立在屋頂的獨此一家                       

藏經樓                                                                                      

這裏的那伽很完整,通常在其他寺廟隻能看到那伽的頭,身體一般都斷裂了

如此沉重的屋頂1000多年不倒,也是奇跡                                          

女王宮(Banteay Srei)

女王宮浮雕之精美、色彩之鮮豔,是吳哥遺址群之最,有吳哥藝術之鑽美譽。整個寺廟建築完全覆蓋在浮雕之下,精致如織毯,它的三角門楣,講述一個個取材於印度史詩《摩柯婆羅多》和《羅摩耶納》的神話故事。由於女王宮的雕刻實在太精美,所述故事太多,我將它另外專作一文,此處按下暫且不表。

崩密列(Beng Mealea)

崩密列距離吳哥遺址群約50公裏,這是一個沒有經過修繕的區域,除了便於遊客行走的棧道,一切保持著當初法國人發現它時的模樣。崩密列的意思是蓮花池,其護城河長1.2公裏,寬0.9公裏,由此可想象出它宏大的規模。關於崩密列的信息很少,據推測建於11末-12初世紀,主神為濕婆。

和其他寺廟一樣,寺廟前是一條長長的參道。那伽是連接人間和神界的橋梁,它總是坐落在各寺廟參道前                              

參道盡頭是一片廢墟,這裏沒有經過任何修整,一切都是當初發現時的樣子

樹木從建築中長出來,它們形成了一種共生的狀態                                  

羅洛士建築群(Rolous group)

羅洛士建築群包括巴孔寺,神牛寺和洛雷寺,是高棉建築藝術的開端,後來的輝煌從這裏開始並延續下去。吳哥王朝起始於公元9世紀初,國王闍耶拔摩二世帶領國家脫離爪哇的統治,建都於庫楞山(Phnom Kulen, 今又稱荔枝山),開啟了吳哥王朝。闍耶拔摩二世幾次遷都,最後定都洞裏沙湖區旁。公元881年國王因陀羅拔摩一世在這裏修建起第一座寺廟——神牛寺,供奉濕婆和祖先,吳哥的建築藝術就此拉開了序幕。

神牛寺(Preah Ko)

神牛寺實際上是祭奠祖先的宗廟,高高的台基上有6座紅磚塔,每個塔麵都有梵文的篆刻。前麵三座塔是紀念開國君王(居中),父親(左),和祖父(右)。後麵三座用以紀念他們的妻子。神牛南迪是濕婆的坐騎,所以神牛寺也是供奉濕婆的寺廟。

不像其他雕像麵朝外,在吳哥遺址中所有的南迪都是麵朝寺廟,它永遠等待著主人的召喚

巴孔寺(Bakong)

巴孔寺是羅洛士群中最大最重要的寺廟,是高棉王國遷都吳哥前的國廟,供奉濕婆和林伽。它有3層圍牆,內外兩條護城河,外形是一座五層方形金字壇,每一層都有神獸守護,平台頂層中心矗立一座寶塔。兩側有8座小塔,據碑文記載,它們供奉濕婆的8種替身。五層平台分別代表印度教中那伽,伽魯達、夜叉、羅刹和神的世界。巴孔寺是吳哥遺址中第一座多層式的神殿山,也被稱為廟山。後來吳哥的那些輝煌建築都是從它發展起來的。

北側有一個現代的佛教寺院,與殘破的巴空寺形成鮮明的對比

新舊寺廟,信仰就是這樣一代代傳承下去                         

洛雷寺(Lolei)

高棉地處熱帶,隻有旱雨兩季,半年為旱,半年為雨。旱季遍野幹涸,雨季水流成患,因此修建人工水庫是高棉人生存的必需,他們很早以前就知道怎樣修建水庫。為了祈求神明保佑,水庫中央應該有神廟坐鎮。公元893年的高棉王朝,已經修好了宗廟,建造了國廟,第三個要修建的便是水神廟。此時的國王已從因陀羅拔摩一世傳到兒子耶索拔摩一世,洛雷寺是他興修的水神廟,座落在人工水庫中央。洛雷寺是一座沒有完成的神廟,原因在於耶索拔摩一世發現,都城所在地地勢太低,沒法解決水患問題。於是他四處尋找,來到西北十幾公裏外的巴肯山,這裏的地形是建都的絕好位置。他決定遷都,在巴肯山修建了巴肯寺,開始了四百年吳哥的燦爛文明。我們現在看到的洛雷寺坐落在一片稻田裏,原來的水庫早已幹涸,洛雷寺也殘破不堪。

看完羅洛士建築群,今天的參觀就結束了。本來有想預定晚上看歌舞表演,可是從疫情開始所有的演出都被禁止了,到現在仍沒有恢複。沒有歌舞看逛逛農貿市場總行吧,讓司機把我們放在農貿市場,結束了一天的行程。農貿市場超級大,包括路邊賣水果、蔬菜、米糧、麵包等各種吃食,還有室內的各種百貨琳琅滿目,特別是首飾攤位,烏泱泱一大片,少說也有幾十家,金光閃閃亮瞎眼睛。看著這麽多首飾櫃台,我首先想到的是一定不會是真金白銀。第二天問司機,得到的答案居然是如假包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