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倫縣,蒙古語稱為“多倫諾爾”,意為七個湖泊,是一個美麗的地方。它地處內蒙古高原南緣、陰山山地東端北麓,背靠草原、麵向京津,是內蒙古距北京最近的旗縣。這裏是著名的“多倫諾爾會盟”的發生地。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康熙皇帝在這裏舉行多倫諾爾會盟,將漠北蒙古正式歸附清朝中央政府,改變了當時東北亞的政治格局。從此,多倫諾爾迅速發展起來,逐漸成為蒙古地區的藏佛教之都、旅蒙商貿中心和軍事重鎮。多倫因水而得名,因會盟而興,因商貿而盛。康雍乾三朝是多倫最興旺時期,城中聚集了漢、滿、蒙、回藏各族同胞,地位空前重要。鼎盛時期擁有四千餘家商號,18萬人口,相當於當時北京人口的一半。清末以後,政府對多倫地區的宗教事務支持度下降,僧人們大量搬離,老街上手工業迅速衰落。外蒙獨立後,多倫更是失去了內外蒙交通要道的地位,商業貿易大大減少,從此一蹶不振。後來又經過幾次軍隊洗劫,多倫人口銳減,市井蕭條,建國後也未能重振。近年來多倫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紮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明顯成效,獲得全國綠化模範縣特色景觀旅遊名鎮的榮譽稱號。
酒店門前這一對母與子的雕像,體現了多倫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竭盡全力保護野生動物
走進餐廳,漂亮的擺桌讓我眼前一亮,蒙古特色的餐具器皿讓人十分喜愛。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早晨,也是這麽一大桌,除了奶茶、油果等早餐食品外,還有大塊的牛羊肉,非常豐富。看來蒙古人的傳統非常重視早餐
匯宗寺
匯宗寺是多倫最主要的古跡,它見證了康熙皇帝將漠北蒙古納入版圖的一段輝煌曆史。明末清初的蒙古分布在戈壁大漠的南麵、北麵和西麵,根據其地理位置主要分為三大部分:漠南蒙古(內蒙古)、漠北蒙古(外蒙古)又稱喀爾喀蒙古和漠西蒙古(西蒙古)。漠南蒙古的問題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時期已經解決,劃入清朝版圖,由中央派大臣直接節製,稱為內屬蒙古。康熙親政後主要麵臨的是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問題。漠北喀爾喀蒙古也分為三部分,車臣汗部、土謝圖汗部、和劄薩克圖汗部,他們都是成吉思汗的後裔,在皇太極時期就以“九白之貢”承認清廷的宗主地位。他們之間時常有爭鬥,加上沙俄和漠西蒙古的準格爾從中挑撥,戰爭爆發,影響了清廷的邊疆安寧。土謝圖汗部不敵準格爾噶爾丹,逃到內蒙古長城邊外,請求清廷庇護。噶爾丹也借口追趕土謝圖汗部,來到內蒙克什克騰旗的烏蘭布統。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帝親率十萬大軍在烏蘭布統擊敗準格爾。隨後把握時機,利用漠北蒙古內部的紛爭,采用會盟的方式,解決喀爾喀蒙古的難題。康熙帝於次年帥官兵親臨塞外,來到距北京800裏的多倫諾爾,與蒙古各部貴族進行會盟。會盟平息了喀爾喀蒙古各部之間的積怨與紛爭,通過編旗、封爵、和法律製度,穩定喀爾喀蒙古社會秩序,加強了中央集權,使清王朝對漠北地區的管轄得到加強。會盟過後,應蒙古各部王公請求,在這塊“川原平衍、水泉清溢,去天閑,芻牧之場甚近“之地修建喇嘛寺廟以示紀念。寺廟建成後,康熙曾多次來寺廟拈香禮拜,命五世達賴大弟子章嘉呼圖克圖國師住持該寺,賜名匯宗寺,取“江漢朝宗於海”寓意,並敕額禦書“匯宗寺”。匯宗寺成為內蒙黃教的中心寺廟,章嘉活佛總管內蒙喇嘛教。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匯宗寺毀於戰火。
我們來到匯宗寺前,廣場上佇立著多倫諾爾會盟的紀念碑,寺院很雄偉宏大。萬老師告訴我們,寺院的主要建築是近期修建的。他帶著我們徑直走進旁邊較小的廟宇善因寺,告訴我們這裏才是老建築,當初章嘉大師住的地方。1945年的戰火,導致幾乎整個寺院被毀,隻有這個小院,有活佛的加持,神奇地逃過一劫。打量眼前這座寺廟,這是一個典型的喇嘛廟,寺院不大,簡單的四合院,分為前殿、偏殿和大雄寶殿。前殿兩個轉經筒,大雄寶殿中供著佛祖,幾個喇嘛在帳前念經。沒想到琳居然是佛教徒,我們按照指示,圍繞大殿轉了一圈才離開。
多倫諾爾會盟紀念碑
歸宗寺,康熙三十年(1691年)應蒙古各部王公請求,為紀念多倫諾爾會盟修建。寺院由一世哲布尊丹巴活佛洛桑丹貝堅讚設計並主持修建。康熙三十九年,多倫寺院基本完工,康熙命章嘉呼圖克圖國師住持該寺,賜名匯宗寺。匯宗寺成為內蒙黃教的中心寺廟,但毀於1945年的戰火中。如今的寺院是近年重修的
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皇帝下令在匯宗寺西南新建一座善因寺,賜給章嘉國師。章嘉國師在這裏主持茲寺、集會喇嘛、講習經典、廣行妙法。原有鍾鼓樓兩座,禦書滿漢碑亭各一,正殿兩重,前殿為樓,房間八十一間。如今就剩下這個小院子
前殿兩個巨大的轉經筒
院子不大,戰火中幸存,真不容易
大雄寶殿內,喇嘛們正在專心誦經
元上都遺址
元上都是中國曆史上疆域最大的元王朝龍興之地,蒙元王朝時期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以及對外交往中心。它是由蒙古族在13世紀建立的中國元朝的第一個都城,是蒙古族從草原崛起,入主中原並統一全國的戰略基地,以及重要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元上都遺址地處漂亮的金蓮川草原,南臨上都河,北依龍崗山,始建於蒙古憲宗六年(1256年)。蒙古憲宗元年(1251年)蒙哥汗在漠北即位,命其弟忽必烈總領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忽必烈南下駐帳於灤河上遊的金蓮川地區,建立金蓮川幕府。憲宗六年(1256年)忽必烈在灤水北岸建城,初名開平府。四年後,忽必烈在開平府登基稱汗建立元朝,改年號為元中統元年(1260年),定都開平府,改名為上都,古稱上京。從此開啟了元朝蒙古人對中原98年的統治。元上都曾經是規模宏大、繁華興旺的大都市。馬可波羅於1275年來到上都,他曾這樣描述:“上都是忽必烈大汗建造的都城,他還用大理石和各種美麗的石頭建造了一座宮殿。宮殿設計精巧,裝飾豪華,整個建築令人歎為觀止”。後來忽必烈在北京建立大都,改上都為夏都,確定兩都巡幸製度。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紅巾軍攻陷上都,宮闕城池毀於兵火。明初,朝廷在元上都舊址設開平衛治所,明宣德年間開平衛治所南遷,舊址逐漸夷為廢墟。元上都遺址融合了蒙古文化、華夏文明,記錄了人類曆史上一段重要文明階段,是中華文明和遊牧文明交融的裏程碑。2012年,元上都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今天是我們在內蒙的最後一天,下了兩整天的雨終於停了。天空開始變藍,太陽露出了笑臉,我們更是興奮不已,終於可以在大草原上撒歡兒了。我們來到坐落在金蓮川草原的元上都遺址,放眼望去,草原上金蓮花開放。工作人員指著遠處長長的龍崗山告訴我們,那是是元朝的龍脈所在。坐上接駁車,穿過草原,我們來到宮城遺址區。元上都遺址主要由宮城、皇城、外城、關廂、寺廟、墓群、水利工程等組成。整齊對稱的街巷、錯落有致的建築遺址,構成了這座大型古代都城。
元上都平麵示意圖,分為外城、皇城和宮城,占地約為250平方公裏
元上都坐落在美麗的金蓮川草原上
工作人員指著遠處的長形山脈告訴我們,那是元朝蒙古人的龍脈所在
草原上開著金蓮花,現在還不是花期。 7-8月,金蓮花大麵積開放,可使得整個草原變成金黃色,尤為好看
我們一行人向著宮城遺址走去
禦天門,宮城南門,位於皇城和宮城南北中軸線上,進宮官員到此必須下馬步行。禦天門內有寬闊的廣場,皇帝下達詔旨要在禦天門前發布。
宮城位於皇城中部偏北,是皇帝處理朝政以及起居的地方。宮城南北長620米,東西寬570米,麵積約為35公頃,設禦天門、東華門、西華門三座城門。正中中軸線上有禦天門、正殿大安閣、和穆清閣。另外,水晶殿、洪禧殿、睿思殿、清寧殿等隨形就勢自由分布,城四隅建有角樓。
大安閣遺址, 大安閣是上都的主要宮殿,位於宮城中央,是上都宮城的正殿。元朝皇帝在此舉行重大朝政典禮,以及臨朝、議事、修佛、與大臣聚會等日常活動,相當於元大都的大明殿。忽必烈之後,元成宗、武宗、天順帝、文宗、順帝等五位皇帝在此登基 。據記載,大安閣為拆遷汴梁熙春閣材料修建,雄偉壯觀、金碧輝煌,“高二百二十尺,廣四十六步有奇”。大安閣是元朝皇帝處理政務、接見外國使節場所。忽必烈在此接見了馬可波羅一行。在《馬可波羅遊記》中,他寫道:大廳和層間塗上了黃金,然後用各種各樣的鳥獸花卉圖案加以裝飾,精美絕倫,巧奪天工,讓人歎為觀止。
穆清閣位於皇城中軸線的北端,是皇帝議事、宴飲、賞樂、納涼、和舉行遊皇城儀式的重要場地
元上都的城市建設風格既突出了中國傳統的“背山麵水”城市規劃,也體現了遊牧文化“逐水草而居”的生活風貌。建築類型有固定式宮殿建築,也有移動式氈帳建築。黃色琉璃瓦和漢白玉大理石,均為中華傳統都城的建築元素。
元上都城的道路係統由10-12米寬的主幹道和7-8米寬的次幹道構成,呈橫平豎直的漢式規整路網,輔以數量眾多草原城市自由布局的窄小道路,連通各建築或院落。
回程中經過這條小溪,不知是誰眼尖地叫了一聲:快看,有鹿!我們請接駁車司機停車,掏出手機,遠遠地對著它們開拍
還是萬老師的長槍給力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