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百四十六 登天平山

(2023-09-21 02:11:38) 下一個

 

欲向天平采玉英,一峰挺拔入雲青。

身剛舉步登山去,心已飛同卓筆平。

 

    史維華高興地接到祝雄大伯父的家信。得知伯父的孫子學虎已經考上了南京大學。他立即回信表示祝賀,並向伯父伯母問安。也談了老家的各方麵情況。

    維華高興的想,老家的孩子們都上學了,自己也快大學畢業了,馬上就要當老師了。貧下中農們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都翻身了。

    高興之餘,他禁不住揮筆寫道:

雄鷹奮擊楚雲頭,革命潮流遍五州。

我願東風吹萬裏,一天掃盡世間愁。

    正在高興之時,時文兵來找,約史維華星期天上午去遊靈岩山和天平山。

第二天,吃過早飯,時文兵、史維華、章梅、譚學珍四個人一同乘汽車到了木瀆,步行至靈岩山腳下,山下原有姑蘇台,今已損毀。

史維華說:“李白曾在此寫有《蘇台覽古》一首詩,曰‘

       舊苑荒台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

       隻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裏人。’”

    靈岩山不僅風景秀麗,而且古跡甚多。從古到今,經過姑蘇的文人騷客,多有登覽。寫了好多有關靈岩山的詩詞。如杜甫、李白、韋應物、劉禹錫、杜牧、波日休,乃至宋朝的歐陽修、蘇東坡、楊萬裏、陸遊、吳文英,直至明代吳中四傑,清人龔自珍,均有題詠。

    這裏是蘇大學生首選的遊覽之處。時文兵、史維華等已數次登臨此山,但仍興致未減。他們四個人在山頂踏訪了館娃宮、勾踐洞,拜謁了韓世忠陵墓。英雄已去,墓已荒壞。連碑石都碎為兩段。大家觀之,皆唏噓不已。

    譚學珍說:“像這樣的抗金民族英雄,墓地應該整修一下,供遊客瞻仰。也可以教育後人。”

    “應該如此,總比建佛寺有意義。”史維華說。

    遊了靈岩山,已過中午,大家遊興未盡。又從靈岩山北坡下山,穿過鬆林、山路到了天平山。

    天平山腳下,是範仲淹先祖祠墓,名“高義園”。據說,範仲淹曾置千畝義田,以周濟周圍貧民。墓園內廣植楓樹,一到秋天,丹楓爛漫,霞光似錦。

    天平山較靈岩山陡峭,多險峻石壁。山以丹楓、清泉、奇石出名。被譽為“天平三絕”。

    山石形多奇怪,一塊塊條石如笏,朝天豎立,形成“萬笏朝天”之狀,故有詩人說:“一峰複一峰,峰峰作笏立。”畫家唐伯虎曾讚美說:“千峰萬峰如秉笏,淩淩崢崢相壁立。”

    著名的“一線天”既狹窄又險峻。大約有數丈遠,有二十九級之高。行人進出必須側身而過。時文兵在前麵拉著章梅,史維華在後麵向上推扶著譚學珍,過了“一線天”便算出了“龍門”。

    一線天之下稱下白雲,一線天之上便稱中白雲,中白雲過後,則是上白雲。此也是古人按景色地段把天平山劃分為三個景區的。

出了“龍門”,往上不遠處有一個擎天孤峰,上尖下平,高約9米,旁有摩崖石刻“飛來石”三字,傳說此石是從峨眉山飛來。

史維華說:“明代詩人高啟有詩曰‘風吹峨眉雲,東依此山住。我來不敢登,隻恐還飛去。’故此峰又叫‘飛來峰’。”

    譚學珍說:“好一個還飛去,想象真是奇妙。”

    飛來峰不遠處還有一峰,曰“卓筆峰”。高數丈,形如筆杆矗立山上,給人以豐富的想象。如李白握此巨筆,定能洋洋灑灑數千言,再來一首“天平吟留別”,定能讓人心潮澎湃。

    半山腰處有一處清泉,泉不大,但水碧清,波可照人。時文兵與章梅繼續登向山頂,史維華和譚學珍在泉邊坐下,細觀泉水,及泉邊花草。兩人的麵容影映在水中,清晰可見,頓覺花香神爽。史維華隨口吟道:

白雲泉水一何清,盡是千年騷客情。

日日遊人聲未斷,有誰飲此不心寧。

    賞罷白雲泉,他們繼續登山,到得山頂。隻見上白雲山的頂部,卻很是平整,似與天平,是否因此名為天平山?山頂有大的平台,可站立數百人,西望太湖,帆影在目,波光接天,故又名“望湖台”。

    同學們站立山頭,西望夕陽下的太湖。美景如畫,令人有無限的遐思,幻化出紫色的夢想。

史維華提出:“我們四人到此,也不容易。今日有興,我建議來一首聯句詩。每人兩句,恰好形成一首律詩。”

幾個人齊聲說:“好,來一首,也不虛此行。”

    史維華說:“時文兵,你是老大,你開個頭。我們跟著來。”

    時文兵略想一下說:“群英談笑立峰頭,山鳥驚飛語不休。”

史維華說:“好,這兩句打開了境界,下麵就好辦了,下兩句我來,注意中間這六句是兩副對聯,需要對仗。”

說完他便吟道:

    “鷹擊長空大宇宙,人登絕頂小蘇州。”

吟完,他又對譚學珍說:“你接五、六兩句,注意西邊、東邊的景色和對仗。”

他知道譚學珍學過對仗,故讓她接這兩句。

    譚學珍望望景色,接了兩句:

    “西邊日色紅波起,東浦鵝群雪浪流。”

章梅見前麵幾個在鏈接,她一邊聽一邊想,譚學珍一吟完,她就接上道:

“環視雲霄氣益壯,太湖放眼樂悠悠。”

    史維華說:“好,首尾呼應。我們這首詩,既是寫實也是寫虛,寫理想。”

    時文兵說:“景也看了,詩也寫了,我們下山吧。晚了,就沒有車回學校了。”

章梅說:“我們不走回頭路,史維華你們兩個從東坡下山,我們兩個從西坡下山,看看還有什麽好景,下次再來。我們在高義園前聚齊,不見不散。”

於是四個人分頭下山。

    史維華和譚學珍從山頂沿著東坡往下走。走到中白雲,忽見一大片菊花,鮮豔而清香。他們便裹足不前,坐下欣賞起來。維華見譚學珍坐在那裏,麵朝西,夕陽照在她的臉上,顯得格外嫵媚好看,他越看越喜歡。不覺動了感情,他想伸開手緊緊擁抱她,但見學珍端正的坐著,聚精會神的看著麵前的菊花,臉上露出美麗的笑容。於是他又極力地壓下感情,他不敢驀然地擁抱她,怕驚嚇了她。他一直愛著她,關心她,幫助她,但他不敢傷害她,驚嚇她。他把她當作姐姐一樣看待,一直尊重她。她若不願意的事,他絕不會做。

    過了五分鍾,史維華穩定了情緒,便說:“天不早了,我們下山吧,時文兵還在等著我們呢!”

    他們兩人一邊往山下走,一邊在山坡采摘了一些山花。到了山下,正好時文兵兩人也剛到山下。

    四個人坐上了汽車,一齊回校。

    史維華坐在靠車窗口的地方,譚學珍坐在他的身旁。車開動著,他們身體挨著。維華手裏拿著一大束的花,遞給譚學珍。她把花緊緊抱在懷裏。史維華的手輕輕地托著她的手臂,一路上聞著花香,他又進入了詩的國度。

天平作別下雲坡,回首青山聽唱歌。

日暮林中歸眾鳥,峰頭依舊若明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