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林間溪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高棉微笑的魅力——吳哥行(4)小圈,吳哥遺址的精華(上)

(2024-05-24 08:46:31) 下一個

第二天小圈,吳哥遺址的精華所在

今天的參觀路線是:小吳哥看日出——大吳哥通王城——巴戒寺——巴方寺——皇宮遺址、空中宮殿——戰象台——癩王台——聖劍寺——塔高寺——周薩神廟——塔瑪農寺——塔布籠寺——小吳哥寺

小吳哥日出

小吳哥又稱吳哥寺或吳哥窟(Angkor Wat)是整個遺址群中最輝煌、保存最完整的,它是吳哥王朝鼎盛期建造的一座不朽寺廟,世界遺產指的就是它。在整個遺址群中它是唯一一座麵朝西的寺廟,由於它正麵朝西,因此是觀看日出的絕好地方。寺前水池倒映著神廟的5座高塔,看著太陽從塔尖慢慢升起,將金輝灑在寺廟和大地上,那麽神聖,那麽感動。有這樣一種說法:吳哥窟的日出是世界最美的日出,因此來吳哥窟看日出通常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節目。2月份太陽要到6點半才會出來,可是淩晨4點半師父就來旅館接我們,他說早點去可占據第一排的好位置。黎明之前是最黑暗的時候,伸手不見五指,我們深一腳淺一腳跌跌撞撞來到水池前。可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水池前已經有不少的人了,最好的位置都已被占領了。我們在旁邊找個位置坐下,耐心地等待著太陽升起。看日出是要碰運氣的,不巧我們運氣不佳,過點了,還不見太陽的影子,隻好悻悻地回轉,找到師父前往通王城。沒有看到日出,加上那天是菩薩日,吳哥窟不允許登頂,我心中不甘。離開暹粒的那天,我們是九點的飛機,因此抓緊早晨的時間,重返吳哥窟,這一次我們看到了動人心魄的日出,也如願登上了吳哥窟的三層。

黎明到來,東方漸漸泛出白色,吳哥窟的輪廓顯現出來                                          

老天不負有心人,第二次我們終於看到了吳哥窟漂亮的日出                           

據說每年春分和秋分前後,太陽會從中間最高的塔尖後緩緩升起                                   

通王城(Angkor Thom)

通王城也稱為大吳哥,是由吳哥最偉大的國王闍耶拔摩七世(Jayavarman VII)於1177年建造的王城。王城為正方形,長寬各為3.2公裏,以象征佛教須彌山(Mount Meru)的巴戒寺為中心,周圍是8米高的城牆,城牆外有百米寬的護城河環繞,象征海洋環抱須彌山的格局。王城開5座城門,南、北、西各開一座,東麵兩座。其中東北側的勝利門直接通往鬥象台前的閱兵廣場,是凱旋歸來軍隊城入之門。而東門又稱鬼門,用於出殯。南門供民眾出入,是目前保存最好的門。西門是罪惡之門,犯罪者由此門逐出城市。北門是朝聖之門,供僧侶出入。每座城門前有攪動乳海的群雕,城門上端是麵向四方的佛頭像。

攪動乳海,左右兩側分別排列54個天神像(修羅Sura,左)和惡魔像(阿修羅Asura,右),他們共同努力攪動乳海,以得到不死甘露

修羅一般麵部柔和,頭帶尖形帽                                  

阿修羅一般麵帶凶相,頭盔為花瓣狀頭冠                                                   

護城河風景優美                                                       

門塔上是麵朝四方、麵帶微笑的佛陀                                                  

清晨,四麵八方的摩托大軍穿過城門,前往暹粒縣城上班。和司機交談,如今當地人種地使用拖拉機,牛馬成為食物,盡管它們瘦得可憐。上班以摩托車代步,我們在城裏大街上,街邊停靠的摩托車一眼看不到頭

巴戒寺(Bayon)

穿過城門我們來到巴戒寺,又稱巴揚寺。這是吳哥王朝最後一座國寺,也是唯一的一座大乘佛教寺院,是闍耶拔摩七世為自己建造的寺廟。闍耶拔摩七世是一位傳奇人物,又稱銀發國王,即位時已經50多歲。蘇利耶拔摩二世(那位修建吳哥窟的國王)去世後,吳哥王朝陷入一段混亂時期。期間有農民起義,權臣政變和外族入侵,身為王子的闍耶拔摩七世帶領軍隊打敗了侵略者。闍耶拔摩七世即位後,著手建設,吳哥王朝達到了它的頂峰。在他的統治期間,吳哥王城最後定型。他在位37年,90歲去世,期間修建各種用於民生的工程,包括都城與各主要地區之間的公路,並在公路上設立了121家客棧;他還修建了100多所醫院,遍布全國,可謂功績卓越。他為紀念父親建造了聖劍寺,為母親建造塔布籠寺,為自己修建了這座巴戒寺。在闍耶拔摩七世一生中,他看到了蘇利耶拔摩二世時期的昌盛,雄偉的吳哥窟的建成,看到了國內的叛亂和外敵的入侵和劫掠,看到了戰爭造成的滿目瘡痍,又看到了國都的重建。他經曆了無數生和死,背叛和複仇,侵略與抵抗,衰落與興盛。在他的晚年他改變了信仰,開始向內追求,追求內心的平靜。他皈依了大乘佛教,巴戒寺是他給自己的最後歸宿,高棉的微笑是他內心平和的體現。

巴戒寺遠看像一堆黑色石山,走近了才發現每座石峰是一尊四麵佛像,微笑著俯視著眾生。巴戒寺以須彌山的概念修建,共分三層,下兩層為方形,上層為圓形。圓形平台中央矗立著一座最高的佛塔,周圍48座佛塔圍繞,每座塔上方是麵朝四方巨大的佛頭,加上5座門塔,一共54座四麵佛塔,200多個微笑的佛祖普渡十方,這就是著名的“高棉的微笑”。寺廟第一層牆壁上有1200米長的浮雕,刻畫了11000多個人物,不像蘇利耶拔摩二世在吳哥窟的浮雕中宣揚自己的權利,神話自己的形象,巴戒寺的浮雕更多的是反映人民的日常生活,描述剛剛結束的高棉與占婆人的戰爭,勝利遊行等等,竟沒有一幅闍耶拔摩七世自己的形象。

巴戒寺遠看像一堆黑色石山                                                          

當我們一步步走近,塔山上微笑的佛頭雕像慢慢顯現出來                              

寺廟前一個巨大的廣場,那伽和雄獅忠實地守衛著                        

進入寺廟,穿過一道道石門                                                             

轉角處形態各異的端莊神女和飛天仙女雕像隨處可見

女神Devata亭亭玉立於蓮花上,是寺廟的守護神                                               

飛天仙女Apsara身姿曼妙,翩然起舞                                                         

高聳的54座佛塔代表真臘王國統轄下的54個省,每座塔東南西北四麵各有一張微笑的臉龐,那是吳哥王朝最偉大的國王闍耶拔摩七世喜悅、悲傷、寧靜的臉龐,是佛祖將慈悲送到人間四麵八方。

外側牆壁上的浮雕內容豐富生動,描述戰爭、尋常百姓之生活百態,洞裏薩湖畔風光等等

浮雕分為三層,上兩層描述高棉人在洞裏薩湖與占婆人打仗的情景,下層描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

圖a. 婦女生孩子的情景;圖b. 占卜問卦(右),賣水的挑夫(左);圖c. 殺豬宰羊開party的熱鬧情景                   

圖a. 鬥豬,圖b. 雜耍藝人, 圖c. 鬥雞。一般百姓的生活描繪的栩栩如生                         

巴方寺(Baphuon)

巴方寺修建於1060年,早於大吳哥城,是獻給濕婆神的國寺。它共有五層台基代表須彌山,台基上建有一座高約50米的巨型石塔,是世界上最大、圖樣最複雜的立體建築。它緊鄰皇宮和鬥象台,在過去屬於禁地。由於巴方寺建在沙土地上,地基不穩,加上建築重量太大,寺廟建築倒塌。法國人1960年起開始幫助柬埔寨修複巴方寺,他們將所有倒塌的石塊編號,準備一點點拚湊還原。1975年紅色高棉政權上台,他們趕走了法國人,屠殺了參與修複工作的柬埔寨人,銷毀了所有檔案。1995年法國人重新恢複修複工作,可是缺少技術資料,這些石塊再也無法還原了。幾千塊石塊隻能永遠躺在寺前廣場上,成為曾經的輝煌和近代的動蕩的見證。

巴方寺是世界上最大、圖樣最複雜的立體建築                              

登上巴方寺高塔,這裏可眺望遠方風景,也可近看俯視下麵的的參道與寺廟     

最值得一提的是蓮花塔座。蓮花塔座通常在塔頂上,一般不容易看清。這裏的塔座正好在平台下方,是絕佳的觀看地點。

架高的參道是巴方寺有別於其他寺廟的主要特征。參道高2米,長200米,是吳哥遺址中最長的架高參道。參道由石板鋪成,下方三根圓柱為一組,一排排架起長長的參道

幾千塊石塊隻能永遠躺在寺前廣場上,成為曾經的輝煌和近代的動蕩的見證            

皇宮遺址空中宮殿(Phimeanakas)

接下來我們來到皇宮遺址的空中宮殿。宮殿建於公元941-968,是由三層長方形須彌台重疊成金字塔形,每個轉角都有一座石象,樓梯口有兩座石獅子,頂層原有一座金寶塔,現已不存。

鬥象台(Elephant Terrace)

鬥象台也叫戰象台是一座大的平台,這裏是吳哥王朝的權利中心,國王在這裏檢閱軍隊,所有的外事活動也在這裏舉行。吳哥軍人訓練大象進行狩獵以及參與戰爭,平台的牆麵有大象參與狩獵和戰爭的大型浮雕,每個轉角都有巨象雕像,長長的鼻子如同柱子紮向地麵。元代使臣周達觀出使真臘,在這裏親眼目睹國王閱兵的宏大場麵。回國後寫下《真臘風土記》是人們研究吳哥王朝曆史的重要資料。據他描述鬥象台的後方是木材建造的國王的住宅,如今木頭早已成灰,隻留下這片巨大的平台  牆壁上的浮雕分為兩種,一種是列隊的大象                   

另一種是手托平台的阿修羅                         

癩王台(Terrace of the Leper King)

癩王台緊挨著鬥象台,因平台頂端一座長滿青苔的雕像得名,據說原是皇家的火葬場。值得一提的是它牆麵的雕刻十分精美,雕刻一層層不同造型的神衹,主題是神衹和幽冥界的故事。

十二生肖塔(Prasat Suor Parat)

廣場對麵樹立著12座小塔,中文翻譯為12生肖塔,關於它們的用途眾說紛紜,但肯定與生肖沒有關係。根據周達觀在《真臘風土記》中的描述,它們可能與法律裁判有關。當兩人起爭執,國王會命令他們各坐於一塔,其家人守在塔外相互監督。幾天過去,有錯者或身上生瘡,或發熱咳嗽,而有理一方卻安然無恙。寓意人不能裁定誰有罪,但神可以。

看完癩王台,大吳哥通王城就算告一段落,我們在停車場找到司機前往下一個寺廟,聖劍寺。由於篇幅太長,小吳哥寺廟分為上下兩集敘述,吳哥窟單獨成文,欲知後事,且聽下文分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