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瓷都,怎能不看看陶瓷博物館?景德鎮陶瓷博物館是中國唯一一座陶瓷藝術博物館,收藏陳列景德鎮各個不同曆史時期生產的瓷器精品。博物館建館於1954年,其藏品豐富,跨越時代長,收藏不同時期瓷器2萬多件,其中國家珍貴文物500餘件。博物館有五個展廳,分別為五代、宋、元展廳,明代展廳,清代展廳,民國以及現代展廳。按年代分類,最早期的在下層,隨著年代逐層向上。
預約好早晨九點的第一批參觀,我們準時進入博物館。據說博物館有一組網紅的羅漢瓷塑,通常是排著長隊。按照小紅書的提示,我們進館後首先爬上第六層,參觀這組網紅展品。順利找到羅漢作品,果然排著隊。因為剛開門,隊不算長。大家排著隊慢慢向前走,每個人都會停留在每一尊羅漢瓷塑前,拍照,然後進入下一個。我也一樣拿著手機一通亂拍,卻忘了仔細欣賞作品本身。回過勁來已經走完了全程,再想仔細觀看又得重新排隊,隻好作罷。此刻隊伍已經比我們來時長了許多,不禁扶額自嘲一番。不過,最終我也沒搞清楚,博物館精品這麽多,為什麽偏偏這組羅漢成為了網紅,也許是十八羅漢,個個表情不同,各有特色吧。
十八羅漢瓷塑,由清末民初年間瓷塑藝人魏洪泰所作。魏洪泰生卒年不詳,以創作瓷塑見長。他創作的18羅漢原供奉在景德鎮紫雲岩圓通庵,現收藏於博物館。作品高50厘米左右,胎質細膩致密,用青花料點睛描眉添須,以及妝點服飾;紫金釉飾山石底座,施透明釉。人物造型準確、神情各具特色,和諧統一。
看完網紅的羅漢組塑像,我們下樓來到三層,按照年代的正規路線,逐一向上慢慢參觀。
第一展廳,由五代、宋、和元三部分組成,其中以宋代的影青花、印花瓷和元代的青花瓷、高溫顏色釉瓷最為奪目。景德鎮窯早在五代時期就已出現,但在全國眾多的窯場中並不出眾。宋代,我國名窯林立,名瓷輩出,各自燒出具有特色的產品。隨著宋室南渡,許多北方著名窯場的優秀工匠將先進的製瓷工藝帶到景德鎮,加上景德鎮具備優質陶瓷原料的陶土和水源,它的製瓷技術大大提高,並創作出名揚天下的青白瓷。景德鎮以其精湛的青白瓷工藝異軍突起,引領天下,成為宋代青白瓷窯係中最傑出的代表。這種青白瓷大部分在坯體上刻暗花,薄剔透明,內外均可映見,釉隱現青色,故又稱影青瓷。
宋代,景德鎮青白瓷靈活多變采用了刻、劃、印、褐彩等裝飾手法。刻花多用於圖案輪廓線,使圖案凸起,達到淺浮雕的藝術效果。看看這一組瓷盤:A. 青白釉刻花葵口盤(北宋) B. 青白釉雙魚紋盤(南宋)C. 青白釉花瓣形盤(北宋)D. 青白釉托盤(北宋)
印花,在泥胎上拍印出花紋,燒製後印花圖案凸起,富有立體感。這隻影青印花雙鳳碗,內壁飾折枝鳳凰牡丹花紋,間以蓖紋,線條流暢,釉色粉青光潤,器型圓正,口薄底厚,造型靈秀精巧實用
A. 青白釉練蓋魂瓶(北宋)B. 青白釉堆塑人物魂瓶(南宋)C. 青白釉堆塑十二生肖魂瓶(元)
素胎歌姬俑(宋)
元代,繼青白瓷後又創燒成功白瓷、青花瓷、釉裏紅、青花釉裏紅等新品種,將瓷器裝飾推進到釉下彩的時代,景德鎮逐漸形成全國陶瓷製作中心。
卵白釉觚(元)
卵白釉印花盤(元)
青花牡丹紋梅瓶(元),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器物特征為小口,豐肩,收腹,器身至上而下繪五層紋飾。肩上覆蓮瓣紋,內繪八寶紋,腹部繪纏枝牡丹,下腹繪蓮瓣紋。整件器物層次多,飾紋滿,釉色青白,青花發色濃鬱,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品。
第二展廳以明代官窯瓷器為主,景德鎮自明洪武二年創建禦窯廠,其陶瓷藝術進入一個新的高度。這一時期,官窯器製作和裝飾手法有青花、青花鬥彩、五彩、紅綠彩和顏色釉等。官窯與民窯作品風格迥異,官窯嚴肅、民窯活潑,大量生產出口國外的五彩以及青花瓷器。永樂年間禦窯廠製瓷業空前發展,陶瓷品種日益增多,主要有青花、甜白、祭紅、釉上彩等。青花瓷使用進口顏料,呈色深翠凝重,構圖疏朗秀美,永樂及宣德二朝被譽為我國青花瓷的黃金時代。明代是景德鎮鼎盛階段的開始,陶瓷藝術集曆代瓷藝之精華,取得了更高的成就。
青花葡萄紋菱口盤(明宣德),葵花口,折沿,口沿繪纏枝牡丹,內外壁等距離繪牡丹、蓮花圖,盤心繪折枝葡萄。胎厚重,釉色青白,青花濃豔。
除青花外,甜白瓷釉麵柔和溫潤,祭紅瓷色澤鮮豔、質感澤厚,釉上彩瓷除礬紅、綠彩、黃彩、褐彩等單色彩外,還有黃地綠彩、紅地綠彩、綠地醬彩金彩,以及澆黃三彩。看看這組彩色瓷器:上圖:紅釉金鍾碗(明宣德),下左:黃釉碗(明正德),下右:紫金釉碗(明宣德)
藍地白花魚藻紋碗(明宣德)
左:祭藍堆力龍瓶(明嘉靖),右:祭藍釉蒜頭瓶(明)
五彩雜寶果盒(明萬曆),中心以圓形四散弧線間隔,以青料勾畫部分線條,以五彩繪雜寶,圈足處以青花、紅彩繪回紋。胎體厚重、料色豔麗。
古彩團龍紋壇(明萬曆)
第三展廳展出景德鎮陶瓷史上最為燦爛的清代陶瓷。清代的陶瓷是中國古代陶瓷的集大成者,此時景德鎮陶瓷工藝集中了汝窯、龍泉窯、哥窯等各大名窯的陶瓷技術,並進一步發楊光大。康雍乾三朝是清代陶瓷最繁榮的時期,除了傳統的青瓷釉和黑釉外,也開發了多種色釉,在燒製技術和繪圖工藝上均達到史無前例的高度,彰顯了古代瓷器工匠的最高水平。清代流行粉彩或琺琅彩,在瓷器表麵燒製的圖案繁密細致,幾乎與繪畫相同。進入十九世紀後,隨著國內局勢動蕩和國力衰落,陶瓷的品質難以維持,逐漸走向衰落。
清代各朝青花瓶,從左到右:青花人物圖(順治),青花雉雞牡丹紋鳳尾尊(康熙),青花折枝花果紋天球瓶(雍正),青花纏枝蓮紋六方貫耳瓶(乾隆)
康熙時期,逐步將禦窯廠恢複完善,其產品質量更加好轉,並且較前朝開始進步。康熙瓷器品種繁多,千姿百態,造型普遍古拙,胎體厚重。康熙五彩的主要顏色有紅、黃、紫、綠、藍、黑等,很少用青花,描繪精致。琺琅彩、粉彩是這一時期的重大發明。
青花山水鳳尾尊(清康熙),尊口外撇,形似喇叭,圓筒長頸、弧肩鼓腹。頸與腹部分別采用中國畫“斧劈皴”技法繪山水圖。青花料色濃豔,用筆遒勁挺拔。康熙青花獨特的“料分五色”分水技法使畫上青色濃淡相宜,增添更多韻味。
天青釉刻如意耳梅瓶(清康熙)
古彩琴棋書畫人物圖瓶(清康熙),古彩也稱五彩,以紅、黃、綠、為主色調,色彩古樸素雅。腹部繪庭院仕女,亭台院落中,梧桐蕉葉下,仕女們三五成群,或下棋、或彈唱、或交談,一片其樂融融的場景
康熙瓷盤:A. 灑藍釉裏紅西廂記圖盤,B. 鬥彩勾蓮紋折腰盤,C. 鬥彩蝙蝠葫蘆紋盤,D. 五彩魚藻紋盤, E. 五彩萬壽無疆仕女圖,F. 三彩鬥笠碗
康熙龍紋瓷盤: A. 黃地三彩龍紋折沿盤,B. 黃地刻龍紋盤,C. 青花綠彩龍紋盤, D. 黃地三彩龍紋盤
雍正朝被認為是清朝盛世之一,其瓷器生產達到曆史最高水平,製作之精冠絕於各代。總體風格輕巧俊秀,精雅圓瑩。著重仿古創新,其中大多為顏色釉。雍正官窯在康熙五彩的基礎上,受琺琅彩影響而創新的粉彩,是雍正釉上彩的主流品種。雍正粉彩不僅白地彩繪,還有各種色地彩繪,如珊瑚紅、淡綠、醬地、墨地等。
祭紅釉玉壺春瓶,祭紅瓷是紅釉瓷中的佼佼者,它以鋼為著色劑,生坯上釉,高溫還原焰中一次燒成。祭紅嬌而不豔,紅中透紫,色澤深沉而穩定,常用做祭品,故名祭紅。祭紅燒製難度大,成品率極低,且成本極高,采用珊瑚、瑪瑙、玉石、珍珠和黃金等名貴原料製作,因此彌足珍貴。
白釉模印菊瓣刻纏枝花卉紋花澆(清雍正)通體施白釉,口部形如鳳首,長頸,頸部頸肩凸起一周玄紋,圈足。通體紋飾以暗刻之法,口沿下一周蕉葉紋,頸部中央刻朵花紋,下段刻蓮瓣如意紋和弦紋,肩部刻纏枝花卉紋,腹部刻施纏枝卷草紋,腹部上下模印菊瓣造型,整體格調淡雅素淨,純潔高貴。
茶葉末釉花澆(清雍正)茶葉釉釉色最具魅力,釉麵細膩,色澤幽靜均潤,顏色多變
雍正瓷瓶:A. 粉彩荷花圖玉壺春瓶,B. 仿哥釉貫環四方瓶,C. 冬青釉繩紋尊,D. 墨彩人物圖瓶
雍正瓷碗:A. 粉彩花蝶圖碗,B. 黃地綠彩嬰戲圖碗,C. 粉青釉刻花紋碗,D. 粉紅釉刻花紋碗。景德鎮瓷器素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之譽,在這裏得到很好的展現
雍正瓷盤:A. 黃釉刻暗花纏枝蓮紋盤,B. 綠釉刻花紋盤,C. 粉彩孔雀牡丹紋盤
未完待續,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