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林間溪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意大利行記(10)——又見羅馬之教堂篇(下)那些小眾教堂

(2024-05-13 15:19:13) 下一個

原打算關於教堂隻寫一篇,可是寫著寫著變成了三篇。廢話不多說直接接前篇,下一個教堂是:

聖安德魯聖殿(Basilica of Sant'Andrea della Valle)

這是一座典型的巴洛克建築風格,修建於1608-1650。與其他外觀不起眼的教堂相比,它的外牆無比華麗,由卡洛·雷納爾迪(Carlo Rainaldi)於1665年設計。教堂內部更是金碧輝煌,教堂穹頂壁畫由喬萬尼·蘭弗蘭克(Giovanni Lanfranco)完成,它的圓頂在很長時間裏僅次於聖彼得大教堂和萬神殿,是羅馬第三大圓頂。

大理石浮雕《天使敦促神聖家族逃亡埃及》由貝尼尼學生安東尼奧·拉吉(Antonio Raggi)創作    

天頂畫《天堂的榮耀》(Glory of Paradise)喬萬尼·蘭弗蘭克(Giovanni Lanfranco)創作

《聖心聖母》西爾維裏奧·卡帕羅尼(Silverio Capparoni)創作,並得到教皇庇護九世的祝福

後殿裝飾由亞曆山德羅·阿爾加迪(Alessandro Algardi)設計,壁畫講述聖安德烈生平故事。後壁三幅壁畫《受難》、《殉道》和《埋葬》,由馬蒂亞普雷迪(Mattia Preti)1650-1651年創作

主祭壇壁畫,描繪安德烈受難的情景                                                                        

主祭壇旁邊還有幾個禮拜堂                                                                

奎裏納爾聖安德烈教堂(Sant’Andrea al Quirinale)

教堂位於奎利納萊山(Colle Quirinale),麵對奎利納萊宮,是一座天主教耶穌會教堂,也是司鐸級樞機領銜主教堂。它由貝尼尼設計,建於1661年,但內部裝修直到1670年才完成,是巴洛克建築的重要範例。教堂裝修精美,據說貝尼尼認為這座教堂是他最完美的作品之一,晚年他經常花幾個小時坐在裏麵,欣賞自己的成就。說實話,相較他設計的聖彼得廣場,我認為還是有差距的,聖彼得廣場一出,誰與爭鋒?不太懂他為什麽將這座教堂提升到如此高度。也許正應了人們的猜測,他之所以這樣說是為了噁心當時最大的對手博羅米尼,因為博羅米尼設計的四泉教堂(也是博羅米尼的最愛)就在不遠處。走進教堂穹頂金碧輝煌,柔和的光線從周圍幾個小窗射進來,白鴿仿佛從天堂而來。這是羅馬第三座安德烈教堂,祭壇上安德烈殉難畫栩栩如生。

                                                        

地麵上的馬賽克畫                                         

金色穹頂下一圈可愛的小天使雕像                      

四泉聖嘉祿教堂(Chiesa di San Carlo alle Quattro Fontane)

四泉聖嘉祿教堂距離奎裏納爾聖安德烈教堂僅100多米,是一個小巧而精致的巴洛克風格建築的傑作。教堂位於十字路口,四麵的街道轉角都有相同風格的雕塑噴泉,這也是四泉聖嘉祿堂名字的來由。教堂由建築大師弗朗切斯科·博羅米尼(Francesco Borromini)設計,在狹小的空間裏,博羅米尼利用橢圓和波浪形幾何元素,將教堂打造成活潑的巴洛克藝術殿堂。教堂正麵的雕像、壁櫥、立柱、曲線和曲麵共同創造了一個立體空間。波浪起伏的曲線式外立麵是博羅米尼的首創,整個外牆看起來充滿流動感,大大減少了因門麵小帶來的局促感。教堂內部的穹頂美妙無比,橢圓形穹頂內部是各種幾何紋樣,希臘十字,正八邊形、正六邊形、以及圓形和諧完美地鑲嵌在一起,純白色的內壁使得空間看上去大了很多,傳達著神聖與純潔,在金碧輝煌的巴洛克裝飾中獨樹一幟。

教堂位於十字路口                                        

四麵街轉角都有一個噴泉,故教堂得名四泉                                               

教堂雖不大,但裝飾精巧                                                                       

博羅米尼巧妙地運用幾何元素將穹頂打造得很漂亮,純白色的內壁在富麗堂皇的教堂中獨樹一幟     

勝利後聖母堂(Church of Santa Maria della Vittoria)

教堂建造於1605年。1620年天主教在白山戰役中獲勝,扭轉了波西米亞宗教改革趨勢。據說戰爭的勝利是由於得到一幅聖母聖象顯靈幫助,教堂改名為勝利後聖母堂。教堂內裝飾著部隻有一個中殿,兩側各有三間小堂。天頂畫是喬瓦尼·多梅尼科·切利尼(Giovanni Domenico Cerrini)的《聖母戰勝異端和反叛天使的墮落》(The Virgin Mary Triumphing over Heresy and Fall of the Rebel Angels)繪於1675年。教堂最大的看點是祭台左側的科爾納克小堂(Cornaro Chapel),這個禮拜堂是貝尼尼受費德裏科·科爾納羅(Federico Cornaro)的委托設計的,其中《聖德蕾莎的狂喜》(Ecstasy of Saint Teresa)是所有巴洛克雕塑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被認為是貝尼尼的傑作之一。小堂集雕塑、繪畫和建築藝術為一體,將光線的應用達到新的高度,令人歎為觀止。貝尼尼利用直射的光線突出了人物的瞬間動態,將特蕾莎同時承受精神上極大的喜悅和身體上的劇烈痛苦完美表現出來。

教堂主祭壇,祭拜勝利後聖母(Santa Maria della Vittoria)                                          

《聖母戰勝異端和反叛天使的墮落》喬瓦尼·多梅尼科·切利尼(Giovanni Domenico Cerrini)的繪於1675年

《聖德蕾莎的狂喜》(Ecstasy of Saint Teresa)。德蕾莎是西班牙修女,雕塑根據她自傳創作。描述在她神魂超拔之時,一個天使將金色箭刺穿她的心,導致她同時陷入極大的喜悅和痛苦中。流動的長袍,扭動的姿態,刻畫出她充滿激情,又幾乎陷入恍惚狀態。貝尼尼在祭壇後麵雕塑的上方開了一扇窗,自然光線照射的雕塑臉上,背景上還有無數金色光線,使得整個雕塑沐浴在光芒之中,象征上帝之光籠罩正處於神秘幻覺高潮中的特蕾莎。祭壇的下方是用黃金打造的《最後的晚餐》

《若瑟的夢》(The Dream of St Joseph)多梅尼科·桂迪(Domenico Guidi)所作,題材出自新約的馬太福音:馬利亞與若瑟有婚約,但結婚前瑪利亞因聖神有身孕。若瑟不喜,雖不願羞辱她,但也暗自思量退婚。這一天天使托夢於他:瑪利亞因神懷孕,她要生一個神的兒子,把自己的民族從罪惡中拯救出來。若瑟醒來按照天使的囑咐迎娶瑪利亞,為新生的兒子取名為耶穌。

《將聖子呈現給聖殿》浮雕,作者蒙諾( Monnot)

神廟遺址聖母教堂(Basilica di Santa Maria sopra Minerva)

此教堂又被譯為彌涅耳瓦聖母堂,是羅馬天主教道明會(Dominican Order)最重要的教堂之一,具有次級聖殿地位。教堂建於1280-1370年,坐落在距離萬神殿不遠的彌涅耳瓦小廣場上(Piazza della Minerva),是羅馬唯一一座哥特式教堂。教堂建造在古埃及生育女神艾西斯(Isis)神廟基礎上,卻錯誤歸位於羅馬勝利女神彌涅耳瓦(Minerva,對應希臘神話中的雅典娜Athena),故名彌涅耳瓦聖母堂。17世紀它是審判異教徒的宗教裁判所,1633年伽利略作為異端邪說在此接受審判,被迫放棄支持哥白尼(Copernicus)的日心說理論。1870年後這裏曾作為公共教育部,現為意大利參議院圖書館。教堂前有一座貝尼尼設計的小象方尖碑。這是羅馬13座方尖碑中最小的一座,從艾希斯神廟廢墟中挖掘出來。其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589-570年間的法老阿普瑞斯(Apries)時期,後由羅馬皇帝戴克裏先(Diocletian)運回,放置於艾希斯神廟中。大象在意大利是智慧的象征,方尖碑代表學問。貝尼尼1667年設計這頭白色的石像,背上雕鏤著鞍韉,上馱著方尖碑,智慧和學問都有了,可是教堂當年幹的卻是反對自由思想的事情,這座小象方尖碑是否是對教會的所作所為暗藏諷刺不得而知。走進教堂,與一般的巴西利卡感覺不同,教堂內部是典型的哥特式拱形建築風格。天花板以鮮藍色為背景,加上絢麗的金黃和暗紅色描繪的龍骨,鍍金的點綴表示繁星點點,使得這個藍色的哥特式天頂在羅馬眾多的教堂中顯得十分獨特。聖壇後麵拱頂上左邊的大天使加百列正在向右邊的聖母傳達喜訊,中間上方上上帝和代表聖靈的鴿子。下方是聖凱瑟琳(Saint Catherine of Siena)的石棺,聖凱瑟琳是道明會的重要成員。祭壇兩側各有一雕像,左側是米開朗基羅的雕像《彌涅耳瓦的基督》,右邊是施洗者約翰。

彌涅耳瓦廣場上的小象方尖碑                                                              

藍色的天頂非常獨特                                                                        

主祭壇,前麵分別是耶穌和施洗者約翰的雕像                                                         

祭壇周圍是一圈聖人的彩繪玻璃窗                                           

祭壇下方是聖凱瑟琳(Saint Catherine of Siena)的石棺,正巧遇到一個旅行團,人們排隊撫摸聖凱瑟林的臉頰,以得到祝福

《彌涅爾瓦的基督》(Cristo Della Minerva)描述背負十字架的基督,由米開朗基羅完成於1521年                     

《瑪利亞拉吉紀念碑》(Memorial to Maria Raggi)貝尼尼作品

湛藍色天空星星點點,聖人們坐在雲端      

卡拉法小堂(The Carafa Chapel)1489-1491,卡拉法是意大利的紅衣教主和文藝複興時期的外交官,一生中資助多為畫家和雕塑家為教堂作畫。1478年起他專心裝飾這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禮拜堂,並聘請享有盛名的佛羅倫薩畫家菲利皮諾·利比(Filippino Lippi)繪製壁畫。卡拉法死後就葬在這裏,教皇保羅四世(Paul PP. IV)的靈柩也保存在這個禮拜堂中,左側便是他的紀念碑。上方壁畫《聖母升天》(Assumption),中間是《天使報喜》(Annunciation),均為菲利皮諾·利比所作。《天使報喜》中跪地的是卡拉法(Olivero Carafa),身後是意大利中世紀哲學家、神學家聖托馬斯·阿奎納(Saint Thomas Aquinas),他們作為凡人見證天使向聖母瑪利亞報喜的神聖時刻。聖托馬斯·阿奎納的遺骨也曾埋葬在此,後移至出生地那不勒斯。

教皇本篤十六世(Pope Benedict XIII)墓碑

天使群雕                                                                                   

聖溫切佐及阿納斯塔西奧教堂(Chiesa dei Santi Vincenzo e Anastasio)

這座教堂位於特雷維噴泉旁邊,建於1646-1650年,由馬提諾·隆基(Martino Longhi il Giovane)設計,眾多的立柱集中在中央,提現了古羅馬神廟的特色,意味著早期基督教傳統的回歸。主祭壇上的祭壇畫描繪聖溫琴佐(San Vincenzo)和聖阿拉斯塔西奧(Sant’Anastasio)的殉難,由弗朗西斯科帕斯庫奇(Francisco Pascucci)創作。西斯篤五世(Sixtus PP. V)到利奧十三世(Leo PP. XIII)共25位教宗的心髒保存於此。

教堂前一座巨大的圓柱紀念碑                                                       

基座的四麵各有一聖人雕像                                              

聖安布羅斯和聖查理大教堂(Basilica of Saints Ambrose and Charles on the Corso)

無意中走進這座教堂,外麵看上去並不起眼,但內部裝潢卻很漂亮。明亮的殿堂,紅色的大理石和壁畫、鍍金的天頂,是晚期羅馬巴洛克輝煌最具特色的案例之一。祭壇畫描繪聖安布羅斯和聖查理拜見聖母和耶穌,由卡洛·馬拉塔(Carlo Maratta)於1685-1690年繪製。天頂畫《叛逆天使的隕落》由賈辛托·布蘭迪(Giacinto Brandi)1677-1679創作

聖克萊門特教堂(Basilica di San Clemente al Laterano)

聖克萊門特教堂又名拉特朗聖格勒孟聖殿,是天主教的一個宗座聖殿與司鐸級樞機領銜教堂,獻給教宗克萊門特一世。教堂距離鬥獸場不遠,這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教堂,是教堂中的珍品。之所以這樣說並不是因為它有多大、多華麗,而是它代表著羅馬悠久的宗教史。我們眼前看到的是這座教堂建造於公元12世紀,但是奇特的是在它的下麵還有兩層教堂建築,分別屬於公元4世紀和1世紀,其中一座建築內有一座古老的密特拉教寺廟(Mithraism),於是羅馬宗教史的三個階段在這裏層層相疊展現在人們的麵前。

走進教堂,與其他教堂不同,首先進入的是一個庭院,幾隻小鳥在噴泉上喝水,為莊嚴肅穆的教堂增加了俗世的清新氣息。

進入教堂大殿,主祭壇上是12世紀的馬賽克鑲嵌畫                                     

《十字架的勝利》(Triumph of the Cross)馬賽克鑲嵌畫

從大殿旁的樓梯向下,我們來到下層4世紀教堂。在這裏保存有許多中世紀早期壁畫,從9世紀到11世紀。這些壁畫被遺忘了幾百年,直到19世紀中葉約瑟夫穆盧利神父進行的挖掘工作才使它們重見天日。教堂的牆壁幾乎全部被壁畫覆蓋,有的已經殘破不堪,但有些壁畫尤其是11世紀的卻保存完好。這些壁畫不僅對研究藝術史是非常有價值的信息來源,而且通過畫中人們的服裝、建築式樣和生活場景,使我們對中世紀人們的生活、習俗和信仰有最直觀的了解。壁畫清理工作還在進行。其實我看到的4世紀教堂正如下圖,並沒有看到那些中世紀壁畫,所有的壁畫照片均來自網上。

奧古斯丁修女院Monache Agostiniane

這座小小的修道院坐落在從拉特蘭聖喬萬尼大教堂前往聖克萊門特教堂(San Clemente)的路上。記得安娜晴天曾經提到附近有一座幽靜的修道院,無意看見一個古老的教堂建築,庭院的門框上有殘舊的壁畫,小小的門牌顯示這是一個修女院,於是我便走了進去。在庭院中轉了轉,找不到進教堂的大門,所有的門都反鎖著。庭院裏還有一對老夫妻,看上去和我一樣,也是找不著門。正當我準備離去之時,一個側門打開了,裏麵出來兩個人。立刻上前詢問,得知需要按一下門鈴,交2歐元讚助便可進去。於是我們按響門鈴,告訴修女參觀的意圖。修女遙控打開了側門,卻並不要我們的錢。我們進去的隻是一個偏殿,不像幾天來看到的教堂都是富麗堂皇的內部裝飾,眼前的教堂看上去已經很久沒有裝修了,甚至有些殘破,但是我們還是被牆壁上的壁畫所驚豔。與破舊的建築相比,壁畫色澤鮮豔,雖然有些地方已經殘破,但總的來說還是很完整。參觀完走出大門,看見又有幾個人在庭院裏轉悠,好像和我們剛才的情景一般。我想這裏一定有旅遊書介紹過,這些人都是慕名而來,隻有我就這樣稀裏糊塗的進來了,到參觀結束還不清楚它究竟是不是安娜晴天提到過的那座修道院。

到此,羅馬行程已到尾聲,下一站古城龐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