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林間溪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成都散記(7)眉山三蘇祠

(2025-08-15 18:10:42) 下一個

Reunion結束之後,大家紛紛返回自己的單位。我決定多留兩天,一來是和多年未見的朋友秦相聚,另一方麵,也想在成都周邊玩玩。秦的身體不好,我們不敢走遠,周邊的峨眉山、青城山、都江堰、樂山大佛以前都去過,也不想和大家擠景點,於是選擇了大文豪蘇軾的故鄉眉山,來一個二日遊。頭天去眉山參觀蘇軾故居三蘇祠,第二天參觀柳江古鎮和光明寺。

車行一個多小時抵達眉山市,市區街道整齊、高樓林立。雖隻是一個地級市,卻規模不小。眉山古稱眉州,自古以來英才輩出,人文薈萃。除了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和蘇轍父子三人的故鄉,這裏還走出了被毛澤東讚為“千古一人”的南宋名將虞允文,不畏權貴、怒斥“豺狼當道,安問狐狸”、“屍位素餐、不堪其職”的東漢忠臣張綱、寫下“煢煢孑立、形影相吊”《陳情表》的西晉文學家、孝子李密等等享譽古今的名流巨擎千餘人。留下古建築、古墓葬、古祠堂、古書樓等遺址達一千多處。眉山文化厚重,素有“千載詩書城”、“人文第一州”的美譽。宋代曾是我國三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走出了886個進士,以至宋仁宗發出“天下好學者皆出眉山”的感歎。眉山不愧為曆史文化古城。

眉山街麵整齊,看上去發展不錯                                   

古紗觳行,曾是眉州最熱鬧的地方,三蘇父子的故居就坐落在這裏

眉山最著名的當然是三蘇祠,它是蘇洵、蘇軾和蘇轍父子的故居。蘇洵、蘇軾和蘇轍是我國北宋時期的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們的文學造詣都很高,父子三人在唐宋散文八大家中占據三席,人稱三蘇。其中又以蘇軾最為著名,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共稱為千古文章四大家。三蘇祠原是一個很小的宅院,三蘇父子生長於此。元代改宅為祠,明末毀於戰火,清康熙四年(1665年)在原址上重建,並經過多次修繕和擴建,形成今天的規模。它是曆代名人雅士,文人墨客拜謁憑吊三蘇的文化聖地。

走進三蘇祠大門,院牆內兩株600多歲的古銀杏,樹幹遒勁、枝葉茂盛,長長的樹冠伸出牆外,蓊鬱蔥蘢,生機勃勃。園內亭台樓閣錯落有致,藤木花草掩映參差;紅牆環抱、假山疊石,翠竹瀟瀟、碧水瀠繞,好一個清雅幽美、思慕前賢的所在。

蘇軾酷愛竹子,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竹子代表了堅忍不拔、虛心謙遜,淡泊寧靜、高風亮節的情操。三蘇祠裏處處栽竹,有三分水,二分竹之稱。

前廳,上方懸掛“文獻一家”匾額,上聯:一門父子三詞客,下聯:千古文章四大家

首先,導遊帶我們來到一間偏廳,房間中央展示一幅長軸畫卷,是北宋時期眉州古紗觳行的寫實描繪,被譽為小清明上河圖。北宋時期,眉山經濟繁華,古紗觳行是絲綢、棉麻交易的地方,街道不長,但非常熱鬧。特別是每年二月蠶市開市,更是熱鬧非凡。蘇軾三父子故居坐落在這裏。蘇軾之母程氏夫人本為官宦小姐,為了支持丈夫讀書,支撐起家中的生活用度開銷。她不顧身份,典當陪嫁,在紗觳行租了一間門麵,做絲織品生意。後買下5畝宅院,建造起一家人的溫暖家園,這也是後來的三蘇祠的原始根基。經過後世的不斷擴建,如今5畝宅院已發展成為占地106畝的四川清代古建築群園林。

饗殿,三蘇祠建築的核心,門上掛著“是父是子”匾額,通俗解釋就是“有其父必有其子”,說明言傳身教的重要性。殿內供奉三蘇父子座像以及牌位:蘇洵為父,身著紅色官服劇中,蘇軾和蘇轍身著紫色官袍分坐兩邊。宋代,1至3品官員身著紫色官服,而4到5品官員的官服為紅色。

蘇洵在三人中官職最小,曾任校書郎、主簿等微職,追贈為光祿寺丞,贈太子太師。嘉佑元年(1056年)蘇洵攜二子赴汴京拜謁翰林學士歐陽修。蘇洵獻上文章32篇,受到歐陽修的賞識。文名因而大盛,一時間汴京學子爭相效仿蘇氏文章。次年,二子應試,同登金榜,一時轟動京師。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北宋文學家、政治家和藝術家。官拜翰林學士、禮部郎中、戶部侍郎、兵部尚書等。由於秉性剛直,才高招妒,為官場所不容。適逢王安石變法,蘇軾因先反對王安石操之過急的革新政策,後來又不讚同保守派全盤否定盡廢新政的做法,同時被新舊兩黨不接受,導致仕途失意,一路被貶,最終客死他鄉。然而蘇軾在文學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散文、詩、詞、賦、書法、繪畫各方麵都是成績斐然,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的全才,傑出的大文豪。

蘇轍,字子由,號東軒長老。17歲隨兄進京趕考,名登五甲,入朝為官,位列宰執。任禦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等等,是三蘇中官位最高者。其學問深受父兄影響,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蘇軾稱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歎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蘇轍和哥哥蘇軾關係非常好,有人戲言:蘇軾一生都在貶官的路途上,而蘇轍一生都在保護哥哥的行動中。

從饗殿後門出來,進入第二進園子,園子主體建築是啟賢堂,堂前栽有金桂樹、荔枝樹,還有一口蘇宅老井。啟賢堂是蘇氏家廟,修建於清康熙四年(1665年)。供奉眉山蘇氏先祖唐鳳閣鸞台平章事(武則天時代官職,同宰相)蘇味道的塑像,以及曆代先祖的牌位。

一口古井坐落院中,雖經千年,井水甘洌、經年不枯。井水養育了才華橫溢的蘇氏三父子,被視為聖水。當地人認為常飲此水會使人耳聰目明,才思敏捷。遊人雖不能直接飲用,但也常有人用井水洗洗手臉,以沾沾詩氣、才氣。

井旁有一株古老的黃荊樹,相傳為蘇洵所栽。千年古井和千年黃荊是三蘇祠的祥瑞之寶

“故人送我東來時,手栽荔子待我歸,荔子已丹吾發白,猶作江南未歸客” 。 院子裏陳列一個老荔枝樹根。蘇軾離開故鄉之時,親手在院中栽種一棵荔枝樹,並與友人相約,等到荔枝成熟,一定回來一起品嚐。但終究他失約了,他再也沒有回到故鄉。33年後,蘇軾埋骨異鄉。荔枝樹卻一直在等著他,一等就是900多年,最後也終於倒下。後人將樹根挖出作為紀念,如今是三蘇祠的鎮館之寶。 

博物館在荔枝樹的原址處又種下一株新荔枝樹,期待來年果實累累

2020年為紀念蘇軾誕辰983周年,蘇氏親宗為三蘇祠捐鑄銅鍾一口,銘刻“讀書正業,孝慈仁愛、非義不取、為政清廉”家訓,以表達對先賢的敬仰和對後人的鞭策。

瑞蓮亭 相傳蘇洵種蓮池中,得開並蒂蓮花,被視為科考吉兆:奇池荷極盛,並蒂兆科甲,蘇祠瑞蓮被譽為眉山八景之一

木假山堂 這是一個特別的所在,其名源於蘇洵名文《木假山記》。傳說蘇洵偶得木假山三峰,愛不釋手,於是撰寫文《木假山記》,借樹木抒寫人生遭遇和感慨。水池中的方台上堆建一組石山,與堂前的木假山相映成趣。

來鳳軒是蘇軾兄弟讀書的書房,門前的對聯為:門前萬杆竹,堂上四庫書。室內藏有關於三蘇的文獻資料,牆上掛著蘇軾手書《夢南軒貼》的複製品。據說,現在傳世的蘇軾手跡真品僅有兩件,保存在香港的收藏家之手

披風榭  南宋詩人陸遊來眉州,於披風榭上寫下了《眉州披風榭拜東坡先生遺像》:蜿蜒回顧山有情,平鋪十裏江無聲,孕奇蓄秀當此地,鬱然千載詩書城

東坡盤陀雕像  為紀念蘇東坡,博物館建造了這尊東坡盤陀雕像,雕像根據北宋畫家李公麟所繪東坡畫像雕刻。蘇軾七歲知書,十歲能文,二十一歲進京應試,名動京師。他為官四十餘年,先後出任鳳翔、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穎州、揚州、定州等地方官。曾任翰林學士、戶部侍郎、禮部尚書、兵部尚書等。他一生仕途坎坷、跌宕起伏,但一直愛國愛民,秉持求實求真,獨立不懼的處事原則,堅守高尚節操、瀟灑自適的生活態度,賑災濟貧、興利除害,仁政愛民、民為邦本。陸遊讚歎到:“公不以一身禍福,易其憂國之心。千載之下,生氣凜然,忠臣烈士,所當取法也”。

八娘伴母   三蘇的傑出成就,程夫人勞苦功高。程夫人不僅勉勵丈夫讀書求學,也很重視對子女的教育。要求孩子“立其誌、養其德、順其性、強其骨。讀書明理,學史明智,教子先教德,有德才能成器。三蘇父子進京趕考,兄弟二人同榜登科名動京師。可惜程夫人未能等到好消息,就與世長辭。司馬光在《蘇主簿夫人墓誌銘》中,讚揚她“知力學可顯其門,而直道可榮於世,勉夫教子底於光大”。

“連鼇山”是蘇軾最早、也是最大的書法手跡。眉州城西有座連鼇山,山形如鼇。17歲的蘇軾和弟弟蘇轍在連鼇山附近的棲雲寺讀書。正逢丹桂飄香、秋風送爽之際,蘇軾兄弟和朋友一起登山,一時興起,提筆留下“連鼇山”三個大字。三蘇祠博物館將字跡從連鼇山的崖坡上複製過來

東園坐落一座碑廊,碑廊中有蘇軾手跡石刻80多篇,宋、明、清、民國石碑30篇。雖大多數碑都是現代翻刻的,但是如此集中看到蘇軾書法也是少見的。蘇軾的四大名碑《豐樂亭記碑》、《醉翁亭記碑》、《表忠觀碑》和《奎宸閣碑》都盡在其中。

東坡盤陀畫像碑,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翻刻的石刻文物。碑刻內容由四部分構成:北宋畫家李公麟繪製的蘇軾畫像;蘇轍題詩:“人曰吾兄,我曰吾師”;黃庭堅讚詞:東坡之酒,赤壁之笛,嬉笑怒罵,皆成文章;以及翻刻紀事。

­泡菜城,眉山以盛產泡菜聞名,當地民間製作泡菜已有1500曆史和傳統,幾乎家家戶戶都能製作泡菜,被稱為中國泡菜之鄉。泡菜也能和蘇東坡聯係在一起,早年就有蘇東坡和弟弟吃“三白飯”的故事,即一碗白飯、一碟白鹽、一碗泡白蘿卜。為了紀念蘇軾,眉山人將醃製的泡菜統稱為東坡泡菜。在眉山市東坡區岷江東岸,有一座中國泡菜城,以及泡菜博物館,號稱是泡菜行業的國家4A級景區。在這裏可以了解各地製作泡菜的曆史,領略眉山人的泡菜手藝,品嚐東坡泡菜的酸、香、脆、甜,也可選擇心儀的泡菜帶回家。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