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看天地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環行摩洛哥(2)

(2025-04-10 19:58:25) 下一個

得土安(Terran,P1),踞丘陵而建的白色城市,其入選世遺是因西班牙占領兩個世紀後留下的安達盧西亞異國風味,聽起來有點別扭,但卻如實地呈現曆史。摩洛哥國王並不忌諱西班牙殖民烙印而擇此地建立外表不起眼的夏宮(P3),好像路上已經見過好幾所國王的宮殿,裏麵是不讓看的。

P1

P2

P3

P4

P5

P6

P7

P8

P9

城裏有些舊的猶太和基督教的社區遺跡,在一個近99%人口信奉穆斯林的國家裏,這算得上比較寬容的社會。

看街邊剝豆子賣的老人和賣二手鞋子的攤檔(P7-P8)大概能知道老百姓生活在哪一種狀態。不過這一點都不妨礙隨處可見的貓(P9)自由聚會,而且它們之間的氣氛不像是在討論戰爭與生存之類的嚴肅議題。

 

P10

P11

P12

P13

P14

p15

去到六十多公裏外的另一座藍色城市-舍夫沙萬(Chefchaouen,P10-14)。據說從十五世紀以來皆處於遺世而存的狀態,而且保留著一種在西班牙本土已經失傳的語言。老城高低蜿蜒的街道旁排列的民居都被漆為深淺不一的藍白色。民居是一種固化後的百年旋律,足以讓遊客留連尋覓其中的樂趣。不過,這老城門(P10)是我印象中最平和的城門,好像與所有的征伐,防衛,威儀都不相關。倒像一個小鄉公所的辦公廳。

 

P15

P16

現在是三月初,氣溫還是十攝氏度,少穿件處套都覺得寒意侵人。經過的摩洛哥北部,有大片麥田,有河道縱橫(P15-16),與想象中的那一個炎熱幹旱的非洲截然不同。

 

P17

P18

P19

P20

P21

P22

P23

從舍夫沙萬向東南近兩百公裏處是摩洛哥第三大城-菲斯(Fez)。這座曆經興衰的千年古城中的阿拉伯老城區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從城外高地眺望,至少有一個提示:在這個有九千條街道的居民區(P17-19),有密集恐懼症的人最好不要去測試自己的適應程度。那些夾身小巷和密不容肩的街巿(P20-21)很快就讓人體會到當地導遊為什麽說外人一旦走失,他花一天都未必能找到迷失者。但那區域中各色的帶古風的手工作坊(P22-23)和觸手可及的阿拉伯風情卻誘惑著遊人甘願麵對難以把握的風險去體驗一次。緊緊盯著導遊那頂不一樣的小帽子,花了近三小時,好歹走了一趟迷魂陣。

 

P24

P25

P26

P27

P28

其中去過了國家地理雜誌特地介紹的手工染色皮革作坊,領了一叢薄荷葉用來避皮革的腥氣,然後氣喘噓噓地爬六樓天台,俯覽了一下染色池子。在樓下的皮製品鋪子裏領教了一下什麽是漫天要價,坐地還錢的商業技能。不過這本事我一輩子都學不會,對著別人的要價就張口結舌。

晚攴有肚皮舞助興,還行,不如在尼羅河畔所見過的水平。

 

P29

P30

P31

P32

P33

P34

P35

P36

經過中阿特拉斯山(M. Atlas Mountain,P29-32 )進入位於撒哈拉沙漠(Sahara Desert )邊緣的柏帕兒人帳蓬營地(P33-P34)。夜空和陽光下看沙漠都別有風韻(P35-P36 ),也僅此而已。不過在無光汙染的夜晚,暗藍色的空中密綴的星月卻是有引人遐想功能。

 

P37

P38

P37-38 告訴人們什麽叫沙漠中赤地千裏,如果有人還有傳說中的浪漫情懷,大概在烈日炎炎之下挺半個小時後就找不到曾經的絲縷詩意了。曾經看過一遊者視頻,背個包要“體驗”沙漠,還好他沒張狂到說“挑戰”沙漠。結果半天不到就扔了幾個水瓶子趕緊找有人煙的開溜。

 

P39

P40

P41

P42

離開沙漠營地,路邊也有風景。看到的荒野上密布小土堆,那是起源於十一世紀(相當於宋朝時期)時的波斯地區廣為應用的地下渠道灌溉工程,現已被廢棄。當地人搭個小涼棚招遊客去地下的渠道參觀,辟一謀生之道(P39-P41)。

以前在新疆看這種水利設施被稱為"坎爾井",介紹說是一種當地獨創並與清朝時林則徐的德政有關。這種工程的曆史淵源在被不同的地方顯然有不同的敘事方式.

把我們往井裏帶那哥們(P42)大概三十多歲,他的臉輪廓有北非人的帥氣。看到有美國遊客,他介紹說以前Tom Cruise和Harrison Ford拍電影時來過這裏取景。他本人也在電影中擔任出現,大概是路人甲之類的角色。在這些陽光強烈的地方,人顯得比實際年令老上十歲八歲的並不足以為奇,但說他在上世紀八十、九十年代的美國電影裏露過一麵,這讓人感覺到除了酒精之外可能還有其他的原因會影響他的表達欲望。幸虧他沒說參演過《阿拉伯的勞倫斯》,不然的話聽眾裏會有人的下巴掉下來的。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