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林間溪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西行漫記 3 敦煌—心心念念的莫高窟(上)

(2018-07-22 09:47:23) 下一個

隨著絲綢之路的暢通,佛教由波斯傳到中原。大約一千六百多年前,一位名叫樂尊的和尚艱難地行走在求經問佛的路上。他來到鳴沙山,看見對麵三危山上佛光普照,受到啟示,決定停下腳步,專心修行。他在大泉河畔開鑿了第一座洞窟,用於打坐參禪。此時是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36年),從此開始了持續了一千年莫高窟的開鑿洞窟的曆史,經曆了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多個朝代。莫高窟的壁畫、塑像達到空前的輝煌,是人類洞窟藝術的寶庫。

莫高窟位於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延綿1.6公裏,分上下五層,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塑彩像2415尊,是世界上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寶庫。走進洞窟,望而興歎,鋪天蓋地的壁畫,形象逼真的造像,工筆細膩、色彩豔麗、內容豐富,人物形象活潑生動,佛祖菩薩造像莊重肅穆,藝術水平震撼每個人。想象當年開山鑿窟之艱辛,畫師秉燈作畫之執著,供養人出錢出資之虔誠,敦煌曾經的輝煌一目了然。

汽車行駛在前往莫高窟的道路上,遠遠的我們看見崖壁上一個個洞窟,大家興奮地叫道:看,莫高窟到了!

已經幹涸的大泉河,莫高窟就坐落在河邊懸崖上

九層樓,莫高窟的標識建築(網上截圖)

雖然沿路都是沙漠,可是莫高窟卻是沙漠中的綠洲。

於右任的題字

走進洞窟區

莫高窟每天限定參觀人數,特別是在旺季,往往需要提前一個月在網上訂票。莫高窟有洞窟756座,其中有壁畫和雕塑的492座,對外開放40座。每人可以參觀8座,其中3座是必看,另外5座根據不同的講解員各有不同,總共參觀用時大約45分鍾。經過領導批準,小武為我們安排了最好的講解員,不限時間,並且加上3個不對外的特窟。感謝小武,讓我們看到了一般人看不到的洞窟,感謝小李為我們詳祥細細講解了3個多小時,使我們對莫高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我們的美女講解員小李
我們的參觀從窟群北端的藏經洞開始
第16、17窟,藏經洞
藏經洞,其實是第十六號洞窟甬道北壁上開鑿出的一個小洞,編號為十七號洞窟。十六號窟是莫高窟大型洞窟之一,由晚唐時期高僧洪辨和尚主持開鑿(辨為異體字,上鞏下言,詞庫中無此字,以辨代替)。窟外的三層樓為王圓籙道士1906年修建。洞窟主室設馬蹄形佛壇,佛壇上的塑像為清朝重塑,四壁壁畫為重畫,表層為西夏重繪,底層可見晚唐壁畫。壁畫色澤如新、線條清晰。窟頂為浮塑貼金四龍團鳳藻井,鳳凰展翅居中,四龍遊離在外。西夏時期的女人是很強悍的,其190年的曆史中,有一半時間由女人當政。此洞窟的壁畫大概是在某個女人當政時所繪。洞窟四壁繪有千佛,千佛壁畫在莫高窟非常流行,492個有壁畫的洞窟中,有343個繪有千佛,因此莫高窟在民間俗稱千佛洞。洞窟甬道北壁開一小洞,是洪辨和尚打坐修行參禪悟道之處。洪辨圓寂後,弟子為其塑像,放置於窟中,成為洪辨影堂。
16號窟一瞥(窟內不能拍照,所有照片均為網上所得),甬道上的小門便是大名鼎鼎的藏經洞
四龍團鳳藻井
17號藏經洞,16號洞窟甬道北壁開一小洞,是洪辨和尚打坐修行參禪悟道之處。洪辨圓寂後,弟子為其塑像,放置於窟中,成為洪辨影堂。十一世紀,由於一些不知名的原因,將經卷、文書、絹畫、等文件達五萬多件堆置窟內,並且閉門封洞,外麵糊上泥土,繪滿壁畫,成為名副其實的藏經洞。
藏經洞對麵的陳列室,述說著藏經洞的發現、文物流失的曆史。陳列室是一座清朝建築,原本為道觀,王道士就住在這裏,守護著莫高窟。走進陳列室,院子中的大石頭上刻寫著陳寅恪書寫的《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向人們發出了悲憤的控訴。應該控訴的究竟是西方的掠奪,還是清朝政府的無能,或者地方官員的腐敗,其實是應該深思的。
公元11世紀,由於朝代更替、戰亂等不知名原因,大量佛經、佛畫、法器、以及社會文書等五萬多件文物被藏於此洞,並砌牆封洞,表麵繪以壁畫。藏經洞從此在大漠封存了900多年,直至清朝光緒年間(1900年),為一名名為王圓籙的道士偶爾發現。清朝康熙後期,政府陸續收複了嘉峪關外地區,乾隆朝也對莫高窟中的雕像有所修複和重塑,但清朝晚期,政府腐敗、國力衰弱,對於莫高窟的保護已經無能為力。當王道士來到這裏時,很多洞口已經坍塌,底層洞窟為黃沙所埋。王道士就這樣做了莫高窟的主持,每日跋涉在風沙中,挨家挨戶化緣修複莫高窟。在清理16號洞窟的流沙時發現洞壁上有一道裂縫,他將竹簽插入縫中,發現是空心,打開後看到滿窟堆滿了經卷、絹畫、版畫、文書等文物。後人稱這些文物為"敦煌遺書",是我們了解敦煌曆史的重要信息來源。王道士多次上報給朝廷官員都沒有得到回應。1905-1907年先有英國人斯坦因、又有法國人伯希和、接著是日本人桔瑞超、吉川小一郎、以及俄國人鄂登堡等人紛至遝來,他們用低廉的價格從王道士手中騙購經卷、文書等文物四萬餘,藏經洞內的大多數精品從而流失海外,殘存在藏經洞內的隻剩下一萬來件殘卷。在運輸北京的途中,又經各級官員的 貪汙,抵達北京隻剩下不到八千殘片。
最早來到敦煌的是英國考古學家奧萊爾·斯坦因(Aurel Stein),他於1907年第二次中亞考察期間來到敦煌,從王道士手中騙購藏經洞出土漢文文獻9000件左右,包括約3000件完整卷子和近6000件寫本殘片,如今這些文物藏在大英博物館,構成英藏敦煌漢文文獻的主體部分。
步斯坦因後塵,法國的保羅·伯希和(Paul Pelliot)於1908年來到敦煌。伯希和是位漢學家,精通漢語和十幾種文字,他花了三星期的時間,借助微弱的燭光,以每天一千卷的速度,翻閱了所有經卷、文書,最後選擇6000件精品帶走。如今這些文物保存在法國國家圖書館內。
莫高窟的消息很快就在世界上傳開了,日本人、俄國人、美國人接踵而至,將敦煌遺書幾乎洗劫一空。莫高窟文物現在分布在英國大英博物館、法國圖書館、日本、俄國等世界各地。國內留存的收藏在故宮博物院和敦煌研究院。
 
第427窟
接著我們來到第427號窟。427窟開鑿於隋朝,是一個由前後室組成的洞窟。前室為三間四柱的宋代木構屋簷,外牆的壁畫也是宋朝完成的。
前室的宋代木構屋簷上有宋代的題記,南北兩壁各塑天王和力士兩尊。
主室有三組巨型佛菩薩塑像,每組均為一佛二菩薩,代表過去、現在、將來佛。
四壁的千佛壁畫由青、白、藍、褐四色繪成,麵部妝有金彩,但大部分已經變色脫落。
 
第248窟
莫高窟第248窟開鑿於北魏晚期,五代重修。洞窟形式為前部人字披頂,後部平棋頂,有中心塔柱,柱四麵各開一龕。第248窟群塑為敦煌彩塑的代表作之一,位於中心塔柱四向龕,彩塑保存較好,是莫高窟極少數未經後代改動過的原作之一。此群塑由四組塑像組成,分別為佛說法、禪定、苦修、成道四個內容。主室中心塔柱西向龕中有一身完整的苦修像,佛經講:釋迦牟尼為尋找解脫人生痛苦的真諦,離家隱居於尼連禪河邊叢林苦行修禪,每日僅食一麻一米,經過六年,形貌已是"身肉為消盡,唯其皮骨存"。塑像精準表現出這個過程:隻見頭部微微向下俯,顴骨高高突起,兩頰則清瘦並有些凹進,眼瞼沉垂,眼窩深深陷入,形體枯瘦,麵相憔悴;輕薄的袈裟緊貼在幹癟的軀體上,透過衣服可看見胸部根根突起的肋骨、凹陷下去的腹部,造型極為逼真,形神兼具,是苦修像中的精品。
第285窟
第285窟是我們參觀第一個特窟,也是我曾經在Gattey Center看到的三窟之一。現在看到實物,感覺更加震撼。285窟開鑿於西魏的大統四年、五年(即公元538、539年),中唐、宋、西夏、元都有過重修。窟內北壁有帶有時間的題記,是莫高窟最早有紀年的洞窟,也是早期內容最豐富的洞窟。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洞窟,從洞窟形製、壁畫內容、信仰思想、意境創造無不體現了多種文化的融合:既有佛教內容,又有道教的神靈和天宇,還有印度婆羅門教諸神。同一洞窟中既有西方日月神阿波羅和狄安娜,也有中國的日月神伏羲女媧;既有西方的大力士藥叉,又有中國的大力士烏獲;既有印度佛教的飛天,又有道家的羽人。中西方不同風格的藝術,在這裏匯集一起,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交匯點。
洞窟西壁有佛龕三座,照片為洛杉磯參觀時所拍
莫高窟洞窟根據洞製分為五類:第一類禪窟,圍繞一個大型洞窟,在周圍開鑿若幹僅能容身的小洞窟以供僧人修行。第二類中心柱窟,北朝時期流行。洞窟後部有一方柱,直通窟頂,四麵開有佛龕。源於古印度"支提窟",信眾繞塔禮拜。第三類為殿堂窟,通常窟內地麵為正方形,在石窟正麵開一大龕,窟頂呈覆鬥型。此窟龕內一坐佛,龕外兩側各一身菩薩像。第四類大佛窟和第五類涅槃窟。285窟南北兩壁各有四個禪修洞,應為禪修洞窟。
北壁有兩塊題記,時間分別為大魏大統四年(公元538)和大統五年(公元539)
南壁中層繪有五百強盜皈依佛法的故事
五百強盜皈依圖局部
窟頂東披有托著太陽的伏羲和捧著月亮的女媧。伏羲胸前的大圓輪內畫一隻三足金烏(太陽),一手拿墨鬥,另一手拿著規(尺子),女媧胸前的圓輪內畫著一隻蟾蜍(月亮),手中舉著矩,是中國最早的測量工具。
西壁南側上方是印度的日天、諸星

未完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二舅 回複 悄悄話 文物被盜賣到西方國家博物館保存好過留在當時戰亂的中國,更不用提後來的文革了。現在想想,當年王道士賤賣藏經洞文物,實際上是間接保護了這些文物不被破壞而得以流傳至今。
邊走邊看66 回複 悄悄話 介紹詳盡,每一次旅程都是一場學習的旅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