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2013-03-14 07:02:11)

有書說,美國墓地園林化於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從新英格蘭興起,許多城市公園都是從陵園逐漸演變而來的。聖路易斯Bellefontaine陵園就是墓地園林化的出色範例。其中的Wainwright墓和AdolphusBusch墓,曾經在各種書籍中多次見過,特別吸引我,一直很想去那裏看看。2013癸巳蛇年大年初四,風和日麗,我們從西郡出發斜穿聖路易斯,找到城市東北角的Bellefontaine陵園。手捧一本《AGuidetot[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12-12-23 05:54:26)

黑色星期五那天,買了一部相機。雖說是“傻瓜”型,但有多檔手動調節,20XZoom。
試拍了幾張,還算滿意。
照的是些視若珍藏的小玩意兒。
結婚那年買的。
紀念加拿大洛磯山的遊曆。
夏威夷,你好!
雞年回北京。
春節逛琉璃廠,一眼就看上了小攤上的這隻公雞。那是2005乙酉雞年。
竹節海棠。
大明宣德!
看過《收藏馬未都》的朋友,都會知[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雛菊我喜歡雛菊,也喜歡種雛菊。十幾年來,種過三種雛菊。我看雛菊,就像白色連衣裙,既經典,又時尚,永不過時。或者說,它是件白襯衫,能配花素各色,仔褲短裙。白色百搭。遠遠望去,花園裏亮紫明紅都黯然失色,隻有白色的雛菊光鮮奪目,尤其在晨靄暮色中。花園有它更精彩。
初試:最先種的是LittlePrincess,從花籽種起,長到一呎來高就開花了。LittlePrincess每[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上回記瓜,這次還記瓜,記苦瓜。一開篇,就寫出四五個“瓜”字。這“瓜”字的美麗,讓我不由地讚歎先人的智慧。你看“瓜”字,一條藤,兩片葉,下麵掛著一隻瓜,簡單而又形象。1古人在“瓜”字裏畫的瓜,小篆像香瓜,璽文像絲瓜,而金文則像一尊冬瓜。2再看這方印,“園菜果瓜助米糧”,四葉兩瓜拚出個“瓜”字,有意思,奇思妙想,是晚清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吳昌[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上周寫《超高產豇豆與1斤3兩的番茄》,這回記瓜。黃瓜黃瓜種得好,先要謝謝朋友LY的種子,優質雜交“中農106號”。記得三四月育苗,六月就果實累累了,結瓜到七月。之前五月下旬又間種了一茬,第二茬黃瓜一直吃到中秋,兩茬先後收了二百三十幾根。我喜歡清早下地摘瓜嚐鮮,帶著露水的黃瓜,條條頂花帶刺,爽脆可口,清香甘甜,既是蔬菜又當水果,還不用動刀動火[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5)

說起去年種豇豆,故事有些曲折。豆類,過去隻種過扁豆,產量不是太高。便沒了興趣。去年5月在Lowe's菜種貨架上,發現幾排亞洲菜籽專欄,裏麵一種叫YardLongBean的豇豆,讓我好奇。買回來見縫插針,在西紅柿黃瓜地邊擠進了八棵。豇豆長到夏天,高大得像一堵牆,葉子肥碩喜人,可就是不開花結豆。看它們表現不好,還奪走了黃瓜西紅柿的陽光,真讓人有些鬱悶。我想把它[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2011-03-21 06:32:49)

最近,央視新欄目《流行無限》播出了《雕塑大師錢紹武的藝術人生》,八十四歲老人的傳奇經曆,非凡成就,談吐風采,讓我很感動。欣賞之後,我去網上搜尋,中華民族的雕塑又一次感動了我。現在,讓我把我的感動記在這裏。1《蔡元培》位於北京大學未名湖畔鍾亭·曾竹韶、傅天仇1982年作蔡元培先生,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革新北大,開“學術”與“自由”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我們這裏地處美國中西部,冬季漫長,春天來的比北京要遲,四月中旬還會有倒春寒,令複蘇中的花木瑟瑟發抖。霜降來了,剛露頭的花苞嫩芽就都凍傷了,孕育多時的春訊又得掉頭重來。好在屋裏有些盆花,伴我耐心等待,等待大地再度回暖,等待遲到的春光。說到盆花,不能不提北京中山公園的唐花塢。
我八歲以前,家住北京東單,離中山公園很近,我們常去唐花塢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11-03-04 06:32:54)

我喜歡收集各式花盆、盆景盆。 一般說來,景、盆、幾架中,景是盆景藝術三要素的第一位,而我更喜歡的是盆器。 “盆景”一詞見自清代。過去盆景有“盆玩”、“盆石”、“盆樹”之稱,可見盆器是盆景的精髓。 好看的盆器,即使僅僅栽一棵簡單的植物,就很養眼。簡單即美,盡管它隻能祘是盆栽,而不是盆景。 盆景是要經過藝術[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中國人很會造景,北京的皇家園林,蘇州的私家園林,都是人工造景的典範,而盆景比園林更概括、更集中,被譽為“立體的畫”、“無聲的詩”。這種在盆中造景、於咫尺間再現自然的藝術,早在唐代就有了。 我最早認識盆景,是小時候在北京中山公園唐花塢,那裏有一尊大型“盆景”,正對大門。每次到唐花塢,第一件事就是去看那個盆景。 說[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1]
[2]
[3]
[4]
[5]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