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燕咿

男人生命的最高點,就是當他抱上自己的第一個兒子的時候!?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博文
(2005-03-27 12:24:08)


February23,2005[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0)
(2005-03-25 12:15:09)
又打仗了。身為地球村的老大,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忙的軍人。從1990年本人離開中國時算起,小仗不算,這回是美軍第四次大打出手。頭一次是“沙漠風暴”。四十來個國家助陣,五個星期空中轟炸,一百小時地麵戰鬥。美軍隻死亡269人就達到了戰爭目的,贏得自二次大戰以來頭一次大勝,一掃韓戰、越戰晦氣。當時我在英國。英國是僅次於美國的參戰國。學生宿舍的“樓長”[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05-03-25 12:05:36)
還我們的人!四月二號,星期一,美國人湯姆一見到我就單刀直入。這位大個子同事平常彬彬有禮,還曾對小老板鮑爾見人不問好表示反感。可今天不同了。南海上空的驚天一撞,餘聲竟遠達我們這個萬裏之外的辦公樓裏。你們的人?我們的人還沒影呢!我也沒客氣。那個中國飛行員還沒找到?湯姆的口氣軟了點,好像帶了點同情。旁邊一位同事還不明白怎麽回事。湯姆對他[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2005-03-25 12:00:07)
一飛機落地的瞬間我看到了積雪。已經是四月。一個小小的擔心被證實了。多倫多街頭,凜冽的風掃過潔淨的路麵。CN塔直刺藍天,為初到的我在這個大都市裏導航。世界上最高的塔,最長的街,“最大的書店”……買來第一份加拿大報紙“多倫多之星”,上麵說,這裏是瑞士人管理的紐約。搭車西遊。滑鐵盧大學,西安大略大學,各教學樓間以地道相連以避寒冷。新來的人如[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2005-03-25 11:58:39)
十九世紀是英國世紀,二十世紀是美國世紀,大家都這麽說。於是當今時興把美國作為出國的第一選擇。可惜命運把我撥弄到了英國,趕時髦整整趕晚了一百年。在落腳的第一個城市班伯雷,麵對一片鄉村式的樸素寧靜,我的中國同伴歎了口氣:“這地方怎麽連幢樓也看不見?”沒過多久我到了曼徹斯特。這裏倒是有了幾棟高樓,但卻又黑又舊全沒點現代化的氣派。這裏大陸[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若論對人類的貢獻大小,世界上的所有民族都算上,我以為沒有誰能蓋得過英國人。不錯,遠有咱炎黃子孫發明了指南、造紙、火藥;近有老美發明了電能、飛機、電腦;但是英國──那個開車幾個小時就能貫穿南北的島國,卻創造了一整套的近代科學、工業和議會民主體係! 除了上帝造人和燧人氏取火,你還能舉出比這更重大的“發明”嗎?本人在英國泡了幾年,卻終究[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5-03-25 11:55:54)
1945年8月10日,日本通過中立國洽降。消息傳到中國,萬眾歡騰。日本不是詐降,雖然曾有人這樣懷疑過。在中國各地,日本軍人畢恭畢敬地向昨日的屠殺對象交出了屠刀。北京清華園裏,他們一遇見前往接收的中國官員師生就閃在路邊鞠躬致意。不難想象,每個看到這類情景的中國人,都會有一種揚眉吐氣的感覺:從1894到1945,中日之間整整半個世紀的血海深仇終於到了清算[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5-03-25 11:55:15)
一“聖約翰教堂開放日”?碩大的橫幅吸引我停住了腳步。來英國剛剛一個星期,正是對什麽都好奇的時候。我猶豫片刻,便懷著一種近乎探險的心情,邁進了天主教堂的大門。“你從中國來嗎?”隻見右側一位身材不高但厚實健壯的中年人正衝我微笑。他胸前戴著GUIDE的標誌。“如果你願意的話,我可以帶你參觀。”他叫蒂姆·迪恩,在羅馬學神學,眼下是他的暑假。領著我[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5-03-25 11:53:46)
記不得那年是十幾歲,但記得當時的情景。見到媽媽下班回來,我興奮地撲過去攔腰抱住媽媽。媽媽卻嗔怪地說,看你多大了還和媽媽這樣。在那一刻我才恍然明白,男女須有別,即使兒子對媽媽也不例外。好像也是從那時候開始班上男女生界線越來越明顯,誰與異性近乎,誰就遭到大夥兒也包括我自己的鄙視和嘲笑。至於各人心裏怎麽想則是另一回事。進大學後風氣才開放[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2005-03-25 11:52:56)
一從法國中部出發驅車東行,幾個小時後,發現與路平行的已是綠色的河流和山梁。娜塔說,這就快到阿爾薩斯了。阿爾薩斯(Alsace)是萊茵河西岸一個帶狀區域,曆史上曾幾度為德國兼並。娜塔的家鄉米盧斯在阿爾薩斯的最南端,同時與德國、瑞士兩國隔界相望。漫步米盧斯街頭,有一種景象引起我很大的興趣:在一些原來空無一物的牆壁上,維妙維肖地畫著窗戶、陽台、燕巢[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21]
[22]
[23]
[24]
[25]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