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2008-10-05 17:11:37)
小園盛放木芙蓉,
日近重陽秋意濃。
漫向東籬尋野菊,
便從西牖聽寒蛩。
一杯濁酒家千裏,
無限鄉愁思萬重。
新月中宵夢故國:
金風紅葉染青峰。[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8-10-03 19:47:37)
前麵談了詞的音樂部分,可以看到詩歌是先有詩後有歌,而詞曲是先有譜後有詞。按理說所填的詞應該和曲譜的聲情吻合,現代詞人好像並不注意這一點。前人有自度曲,比如南宋有白石道人(薑夔)自度曲十七首,北宋周邦彥也有自度曲。這兩位不僅是著名詞人,還是大音樂家,在下見過中國音樂學大師楊蔭瀏譯成簡譜的自度曲十七首中的《揚州慢》、《淡黃柳》等曲子,[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8-09-29 20:18:09)
籍貫是中國特色之一。舊中國人民聚族而居,自然經濟下,士農工商四民中,除了士、商有一定流動性,占人口大多數的農工基本上一輩子固定在原籍。就是宦遊的士致仕(退休)後多數也葉落歸根,在原籍當起鄉紳。從事商業的人們中也有不少是坐商,不是行商。對國家來說,從賦稅、征兵、徭役、治安角度總是希望把人民的戶籍穩定下來,便於管理或統治。所以自從秦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8-09-27 17:02:16)

在下《周末聊天談音樂和宋詞起源》中提到任中敏先生,他的一生富有傳奇性,特撰此文加以介紹:
任中敏(1897年——1991年)名訥,字中敏,名字出自出《論語•裏仁》:“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任氏祖籍安徽,世居揚州,父任恭,字守謙。任中敏生於淮安,兄妹十人,中敏行六,1909年任家舉家遷回揚州,1912年赴常州,考入江蘇第五中學,同班同[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前人討論詞的起源問題,大約從三個角度入手:詩與詞的關係、詞的長短句樣式之淵源、音樂與詞的關係。從時間上往前追溯,前人則分別認為詞起源於遠古詩歌、《詩經》和《楚辭》、漢魏六朝樂府、唐近體詩等等。當然說詞起源於遠古詩歌、《詩經》和《楚辭》是不會錯的,但未免離其發展的初始階段太遠,所謂起源問題需要探討的是剛開始發展的那一階段。更細致的研[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8-09-19 16:49:28)
楚漢相爭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一個失敗的英雄在四麵楚歌中悲壯地唱出:“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一個成功的流氓在衣錦還鄉時得意地高歌:“大風起兮雲飛場,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垓下歌》和《大風歌》兩首雄偉悲壯的詩拉開了秦以後詩歌舞台大幕,這兩首詩更接近於《楚辭》風格,氣勢[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8-09-14 13:45:55)
采蓮正是秋來曲,湖麵漫嬌聲。
田田荷葉,纖纖素手,笑語盈盈。
歸舟唱晚,清風微起,明月徐升。
水光山色,鄉音舊宅,都付深情。[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談起中國的傳統文化,詩歌是一個少不了的話題。詩歌的起源,猜想起來應該是在采集漁獵中,為了減輕勞作之累,先有號子之類的‘歌’。隨著人類感情和語言的豐富,交往的增加,交流中感到光憑語言表達感情不足,口頭作品的內容就向著表達更強烈感情的民歌和祭拜天地神靈祖先的莊嚴獻歌開拓。文字出現以後,一些流傳傳廣,曆史久的口頭作品被記錄下來。漢字的出[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聊完了茶就該聊一聊水了,明人張源在《茶錄》中說:“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體。非真水莫顯其神,非精茶難窺其體。”這就講透了茶與水的關係。茶是水之靈魂,無茶便無茶事;水是茶的載體,沒水烹不成茶。按化學書上的說法;茶是溶質,水是溶劑,茶汁是水的溶解液,但這種說法這太枯燥了,遠沒古代茶人富有想像力。按古人經驗,水要“清”、“活”、“輕”[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茶在中國不僅曆史悠久而且很受重視,被列為開門七件事之一:柴、米、油、鹽、醬、醋、茶。傳說神農嚐百草時,就發現茶有提神、解渴、排毒的效用。至少在唐代茶已經是大宗貿易物品,白居易名作《琵琶行》中就有“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這樣的句子。從詩句中可以知道江西浮梁(今屬江西景德鎮市)當時就是茶葉的重要產地,直到今日茶葉經濟還是浮[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21]
[22]
[23]
[24]
[2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