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也談籍貫

(2008-09-29 20:18:09) 下一個
籍貫是中國特色之一。舊中國人民聚族而居,自然經濟下,士農工商四民中,除了士、商有一定流動性,占人口大多數的農工基本上一輩子固定在原籍。就是宦遊的士致仕(退休)後多數也葉落歸根,在原籍當起鄉紳。從事商業的人們中也有不少是坐商,不是行商。對國家來說,從賦稅、征兵、徭役、治安角度總是希望把人民的戶籍穩定下來,便於管理或統治。所以自從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中央集權製度以後,除了大規模的戰亂時期,籍貫無論對於人民或是國家都是十分重要的。正是由於人口流動性低,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時候,遇到鄉親是很親切的,所謂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
科舉製度下,對於讀書人籍貫還有一重特殊意義。秀才按府的戶籍人數,舉人按省的戶籍人數分配名額,就是全國考試的進士也和戶籍有一定關係,例如清朝就規定進士名額,按南方人,北方人六比四的比例分配。乾隆二十六年恩科,主考官尹繼善圈定趙翼(歐北)為狀元候選人上報皇帝批複。趙翼時任軍機章京,在官場混得很熟,更重要的是他當時已經是一個名氣很響的大詩人,字又寫得非常漂亮,選他當狀元確是眾望所歸。乾隆卻以他是江蘇人,明清以來江蘇已經出了很多狀元,而陝西從未出過狀元,就把他改為探花,而把第三名的陝西人王傑定為狀元。趙翼一輩子對此耿耿於懷。不過王傑沒有辜負乾隆知遇之恩,立身甚正,在扳倒和珅過程中起了很大作用。科舉時代冒籍參加考試是嚴重的犯罪行為,處罰很重。
解放以後,盡管自然經濟已不複存在,在計劃經濟下,幾千年的戶籍製度還是繼承下來,直到現在還被人詬病,所以填表時還保留籍貫一欄。其實批評者中很多人並不知道中國戶籍製度的曆史,或者說不了解中國國情。市場經濟下,籍貫已經毫無意義,現在許多情況下已經沒有籍貫這一欄。但也有例外,高考錄取名額是按省份分配的,由於教育水平的差異和考生人數的多寡,錄取分數線各省相差很大,於是就出現高考移民,恰似科舉時代的冒籍,現在也查得很嚴,不過沒有當年嚴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